我的川藏线骑行。十三,折多山

刚出康定城,就开始爬坡,很陡的坡,一直到折多塘,10公里左右的路程,海拔高度从2395米抬升到3222米,坡度达到7.8。很多骑友一上路就发力,结果大腿肌肉拉伤,后半程只能推车上山,或者到了折多塘打道回府,每天都有。翻越折多山这一段,在川藏南线路书中被定义为一类路段,就是难度最大的一类。后来遇到一个徒步的驴友,他说很多徒步的也是在这儿拉伤大腿,被迫退出。

地图上标注的康定市在老城区南面10里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州府驻康定市,康定市也是甘孜州惟一的县级市,不像我们南通,以前所说的六县一市,现在全部升级为区或者县级市。前些年开始,康定市区往北面扩展,目前看来没有多少居民愿意搬去新市区。

明正土司

土司制度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王朝在统一了边疆民族地区后,对各部落首领授以官职,世代相袭,各自统辖其地,谓之羁縻州。这些羁縻州部落各据一方,互不统属,只臣服于中央王朝,这是土司制度的雏形。宋承唐制,亦设置羁縻州。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用了14年的时间,招抚黎、雅、碉门、鱼通、岩州等地藏民,设置了“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对当地各部落酋长授以世袭官职,实行土官治土民的政策,管辖沿边西番诸族,这种局面维持了大约一百年,相安无事。

明朝继续奉行类似的羁縻政策,明代设置的“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抚司”,所辖地域史书记载不明晰,后来演化为明正土司。长河西,或许是指大渡河以西 ;鱼通,即康定县鱼通区;明代的宁远府是大渡河畔的泸定冷碛。那时打箭炉尚未建城,还是一片放牧的草滩,在达曲河与雅拉河的山麓边,仅七八户牧民。自永乐5年(1407年)授职,长河西土司传了五代之后,不知何故,在长达115年的时间里,史册上缺乏该土司袭职的记载。

明清之际,明廷已无法顾及遥远的康藏青海,崇祯12年(1639年),占据青海的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应五世达赖喇嘛之邀,打败统治康区的白利土司,控制了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中上游的广大康区。

进入清朝,满族人需要蒙古人的军事力量,同时需要藏传佛教的宗教力量来控制蒙古人,顺治10年(1653年),清廷在册封达赖喇嘛的同时,也册封了固始汗。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固始汗及其家族统治西藏近八十年,康区也在固始汗的控制之下。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长河西土司向清廷呈缴了明敕印信,表示臣服,清廷这时候还不愿意为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土司得罪达赖喇嘛和蒙古可汗,没有任何表态。到康熙5年(1666年),清廷开始关注康区,不愿看到拉萨势力在康区一家独大,于是承认丹怎扎巴承袭“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一职,领其所属十三家锅庄,辖465户,换发了印信号纸,但是实际控制明正土司辖地的还是拉萨派来的营官。

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摄政王桑杰嘉措掌控西藏政权,他和新一代的蒙古藏巴汗争夺权力,削弱了对康区的控制。此时在打箭炉这个遥远的边疆,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政权一样,拉萨派出的官吏贪婪残暴而且无能,康熙38年7月(1699年),营官昌侧集烈出兵占领打箭炉,并杀死土司蛇蜡喳巴(丹怎扎巴之子)。清廷要的就是这样的借口,四川提督唐希顺奉命提兵进剿,《御制泸定桥碑记》提到的化林营,越过大渡河,进抵打箭炉,木雅地方的首领率部归顺。唐希顺平叛后,招抚打箭炉附近五十余部落,一万二千余户,将其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清廷势力延伸到了雅砻江流域。

由于土司蛇蜡喳巴被害,清廷令其妻工喀承袭土司之职,除原领十三锅庄领地外,还将新近归附的小土司划归明正管辖,史称 “复设明正司”,从此“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又称为“明正土司”,领地包括现今的康定、九龙、泸定北部、丹巴南部、雅江和道孚东部的广大地域,管辖土民六千多户。后来清廷又陆续将新附的六安抚司交明正兼辖,明正成为康区四大土司之首,深为清廷倚重,明正也投桃报李,全力支持清廷。清代多次对西藏和川边用兵,都得到了明正的积极支持。比如康熙年间平息准噶尔之乱,乾隆年间反击廓尔喀侵藏,平息大小金川之战,明正都是全力配合,出兵出役。

丹怎扎巴归附清廷以后,传了5代到乾隆年间,坚参德昌承袭土司职位,并获准迁驻打箭炉,他在炉城最向阳的地方修建起土司官寨,那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状如四合院,石砌外墙,层楼重叠,斜坡屋顶,屋顶上有几座装饰性金塔,矗立在折多河岸边的子耳坡山麓,体势威严。土司在他的官寨里发号施令,处理事务,接见部属,世称明正衙门。

另外,在城南的色多牙门地方还有一处官寨,世称邑多衙门,为明正家族主持家祭之所,附近的金刚寺,便是明正的家庙。康巴和西藏都盛行藏传佛教,但是康区土司与寺庙的关系不同于西藏的政教合一,土司与寺庙互不隶属,而是结成政教联盟,形成土司政权与宗教神权的联合统治。

炉城锅庄中以瓦斯碉包家锅庄、石门坎木家锅庄、铁门坎汪家锅庄、大院坝罗家锅庄的规模最大,这四家最早是明正土司的四大家臣办的,为明正承担朝廷差务、办理土司家的各种事务。其中,以包家为首席主管,甚得明正宠信,在土司衙门里地位显赫,土司的内外政务,多由包家办理。

藏语把土司称为“结波”,意思是“王、统治者”,土司是割据一方的最高统治者,占有其统治区的全部土地、森林、牧场、河流、山脉和生产资料,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土司的领地就是一座封建农奴制王国,土司即封建农奴主。到清朝末年,这种制度本身阻碍了康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一个崇尚大一统观念的中原政府来说,要收回这些管辖权是早晚的事,赵尔丰借平定康区动乱的余威,大力执行改土归流的措施。

赵尔丰首先宣布废除巴塘和理塘的土司,改巴塘为巴安府,理塘为理化厅。随后赵尔丰奉旨署四川总督,他率兵自巴塘绕道北路,驱逐了瞻对藏官,收复了瞻对。逐一收缴了德格、春科、高日,孔撒、麻书、白利、林葱、俄洛色达、东科、崇喜、毛丫、明正、鱼通、冷边、沈边、咱里等三十余处土司的印信号纸,改设二道、四府、十五县。

明正土司是宣统三年(1911年)呈缴印信号纸的,不久武昌事起,中原大乱,在康区,明正虽然交出了印信号纸,但未触及经济特权,其势力仍在。1922年,当川边镇守使陈遐龄忙于军阀混战、康区防务空虚之际,甲宜斋为恢复土司制度,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反政府活动,意欲自立,结果事泄,镇守使署将其逮捕入狱。不久,甲宜斋在其部属策划的劫狱中逃脱,谁知逃跑中跌入雅拉河,溺水身亡。但民国政府对其遗孀仍予以保护,准其次子甲联芳继承土司职务。1928年,甲联芳又在穆坪(今宝兴)遇害,于是土司事务遂由长子甲联升署理,直至1949年。

康区四大土司之首的明正土司,从明初阿旺坚参正式受命,到民国甲宜斋溺亡,历时515年之久。明正的兴衰史就是一部康区社会的简明通史。在风云变幻的几百年中,历代明正土司尽力维持与中央政府和西藏政府的良好关系,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至于说什么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康区的社会秩序,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巩固西南边防,肯定不在他们的概念之中。

从康定南门出来是一段上坡,到这个位置坡度稍缓,拐过这个弯,是五六公里的陡上坡

榆林乡,今康定市政府驻地

古时候,康东称牦牛国,康西为白狼国。由于出此地向西便是西藏,该城依地势顺理成章成为西康第一城,出城就成了出关。那时,驻藏大臣进藏时间也由出康定城之日来计算。

事实上这是误解,康藏的分界不在康定,也不在金沙江,甚至也不在丹达山,严格来讲是在工布江达,只是由于地处偏僻,历世多误康为藏,大而化之。从自然、历史、政治等方面严格划分,康是康区,藏是藏域,不可混为一谈。黄慕松的《使藏纪程》记载:西康疆域辽远,东起打箭炉,西至丹达山,计三千余里;南与云南接壤,北与甘肃交界,计四千余里;西南过察隅,外经野番境,即为英属地。境域之广,倍于四川,等于西藏。

一般人所以难分康藏,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

一是海拔气候,康定地处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上下,与雅安常年湿润气候不同,干燥少雨。

二是物产,西康出产冬虫草、麝香、鹿筋、羊毛、蚕豆、贝母等特产,用高原特产交换四川低海拔地区所产之茶叶、稻米、果蔬、工业品、纺织品等,各得所需。

三是饮食习俗,康定与雅安不同的还有饮食习惯,早膳,酥油茶、糌粑,午饭面盒、牦牛肉,鲜有大米、菜蔬。酥油茶、糌粑、牦牛肉等,将是入藏后的主要食物,无论你习惯不习惯。

四是民族宗教,康定是汉藏聚居地,藏民居多,藏传佛教盛行,寺庙多过米铺和学校。

折多塘

骑了近三个小时,抵达折多塘,雪山已经历历在目。如果晚上在此住宿,骑友们一般选择折多塘四郎翁姆青年旅社。

1909年,陈渠珍随军从康定前往折多塘,一路风雨交加,非常艰难,“适雨雪交作,寒风刺骨,沙砾遍地,雪风眯目,时登时降,军行甚苦,抵折多塘宿营,已七时矣。官兵咸缩瑟战栗,不胜其凄楚焉。”大家对往前的道路充满了恐惧,没想到第二天开始,云开雾散,之后的天气非常晴朗,“天忽晴霁,沿途风清日暖,细草如茵,两面高峰直矗,山巅积雪,横如匹练。有时出岫白云,与摩天积雪,共为一色,凝眸远望,奇趣横生,几忘塞外行军之苦。”

黄慕松1934年入藏时翻越折多山,记载:因有水自东流,藏名折曲,其与毛家沟汇合处有村曰折多,藏语称鬼为折,称雨水相合处为多,清代设塘房于此,曰折多塘,所谓塘者,藏语意即平坦之地也。折多,山险峻异常,通行山道系由山之岔口较低下之处,故斜度不大,藏语称为折拉。折多山,高度一万三千五百尺(约合4500米),空气稀薄,呼吸窒碍,世人多引为畏途。

1937年邢肃芝进藏求法,路经折多塘,和三年前从此经过的黄慕松的记载是一样的:从打箭炉出关至拉萨,向有南北两条大道:

南路是官道,即清政府所建的驿传大道(很可能是名将岳钟琪所建),以打箭炉为起点,经理塘、巴塘、昌都、恩达、硕板多、拉里、江达各大站,最终至拉萨。这条官道亦称川康大路,沿途城镇、乡村、寺庙、人口较多,住宿补给方便,道路亦经过修筑。辛亥年后,十三世达赖实行拒汉政策,发藏兵攻康,兵燹之下,乡村废弃,庶民流离失所,尤其巴安察雅等处,道路崎岖,民风强悍,盗匪猖獗,不甚安全。

北道,则德格以东皆属平原,民风淳谨,水草肥茂,故清末以来,官吏入藏虽从南路,而商贾则以北道为多,甘孜适位北道中央,又旁通西宁、洮州等处,食盐羊毛药材之属,皆由此输入,销行全康,川滇陕甘商人,多设分号于此,自改流以后,辟为官道,南路因之渐废,甘孜市场益增兴盛,可惜从1930年,康藏战起,为藏所据,虽经收回,商业不如从前了。

从此向西有两条路可以前往关外,一条是翻山到泰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邓柯,这是北路,路较平坦,水草丰盛,很少有土匪滋扰,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官方人员的入藏路线、川藏北线;另一条是翻山经雅江、理化、巴塘到宁静,这是南路,山路崎岖而且有土匪出没。两条路在折多山顶分道,使折多塘成了控制南北两路的咽喉。

折多山垭口

在折多塘简单吃了午餐,向折多山垭口而去。

第一次亲眼看到经幡阵,感觉新鲜,以后每天都能见到大量的经幡大阵

每个山顶都留有一些积雪,山坡上已经是暗绿色的针叶林

呷巴乡贫困户创业点,就是给过往的驴友卖点食物饮料

大雪山脉这一青藏高原的东界,在穿过大渡河(大金川)、岷江等大河时,都在河床上形成“裂点”,也就是顺河谷走向形成大的陡坎。这些“裂点”往往是有断层通过的地震活动带,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就发生在较场附近岷江河谷的“裂点”上。

折多山垭口在川藏公路通车之前,既是内陆通向西藏的重要通道,更是一个难以到达的关隘。从山下的康定城一路走来,山路艰险陡峭,山上的气候也是说变就变,寒风冻雨,雾障冰雹,时常让行人举步维艰。折多山垭口是一处以冰川“溯源侵蚀”形成的垭口,川藏公路通过处的垭口海拔4200米,是川藏公路从四川盆地和大渡河谷进入川西高原,海拔超过4000米的第一个垭口。

位于折多山东面折多河谷中的康定城,虽然是甘孜州的首府,但在当地各族群众的心目中,折多山才是藏汉民族文化真正的分界线。一旦翻过折多山向西就说到了“关外”,而将折多山以东叫做“关内”。随着川藏公路的贯通,尤其折多山机场的修建,跨越折多山垭口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大大缩小,因此关内关外的概念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历史考证词汇,而折多山垭口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不仅是人们东来西往的交通关隘,更是一处纵观地质历史变迁的观景台。

氧气啊,氧气!

快到垭口,当然你肯定还会下车休息几次才能到达

再挣扎半小时,半骑半推地来到垭口,在西出折多的石碑下留影,垭口处风大气温低,不敢久留,赶紧下山。

(0)

相关推荐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七)

    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利用新榆林原明正土司家澡堂子地方优质的温泉水,建起了一座洗毛厂,对州里产的羊毛进行初洗加工,后来发展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国营毛纺织厂,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破产. 1962年,笔者曾在新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七)

    "明正土司"与打箭炉锅庄       硝烟散后,甲拉甲布大院里的大灶又火焰熊熊,茶香四溢.娜姆则顶上,又飘飞起溜溜的祥瑞之云. 一埸大战,清除了危及西炉安定的祸根.当着理藩院侍郎(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四十四)

    2 打箭炉的锅庄,不仅政治上是明正土司政权的支柱,经济上"执康定财经牛耳",还是当年炉城的文化活动中心. 晚清驻藏大臣有泰在他的<驻藏日记>中,对在炉城亲历的一次异域文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二十五)

    让我们再看看前人眼中的打箭炉:"三月初四日,进打箭炉,为蜀西极边,皆番地,乃藏路咽喉,土官明正司统属.""今设兵戍守其地,番汉咸集,交相贸易,称闹市焉".这是为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四十二)

             "木家有女字秋娘"                                                 骚人墨客说"锅庄" 炉城四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六)

    城 考 炉城在明代这里就是长河西土官驻牧的地方,史称"打煎炉".到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朝廷授予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之职,即后来世人所称的"明正土司". ...

  • 炉边漫话之《西康琐记》连载之四十三

    一纸民约揭示长河地方一段鲜为人知的茶马贸易史 --解读泸定沈村明<万历合约>(六)    13 "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之"鱼通"部 " ...

  • 炉边漫话之炉城图说-镜头中的康定(十)

    民与市 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就是城市. 康巴西藏历史上能称得上"城市"的唯有炉城. 截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的炉城,其位置就在人们常说的"三山二水"间.这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四十八)

    清乾隆朝大学士孙士毅,在他的<奉命驻打箭炉筹办征调事宜>诗中,更有一首提及炉城女子在边茶交易中的特殊地位的.诗云:     难牙逞瓦当军持,堪布朱巴共一师.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二十六)

    4 "锅庄"因何产生?早期功能是什么?照刘赞廷<康定县图志>所说,是明正土司"置土目于此",以便"听差侍贡"而形成的.也就是说, ...

  • 炉边漫话之“手拿碟儿敲起来”(上)

    衰落多年的木老爷锅庄,自五十年代末做了机关宿舍之后,又兴旺起来.县上召开几百人的"四级干部会",要在这里放坝坝电影:逢年过节,文化馆的"张眼镜",总要领着弦子队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六)

    为争夺打箭炉茶市,由乌斯藏第巴(藏王)纵放喇嘛营官打死内土司蛇蜡喳吧而引发的"西炉之役",以倡乱者身首异地.老窝被焚而告终. 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千百年"茶马互市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五十一)

    当然,要说果亲王与明正土妇"有染",多多少少还是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哪怕他来回只在打 ...

  • 炉边漫话之《西康琐记》连载之八十三

    色多(二) 明正,朝廷说他是康区"最为恭顺"的"内土司". 历史上,明正土司除城中的大衙门外,在色多还有座老衙门.色多衙门,十分显赫.相传,在衙门正前方的照壁外 ...

  • 318国道川藏线~那些即将消失的风景

    行走在最美景观大道318国道上,感动.感激.感恩,无处不在. 走过318国道的人都说:318国道,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随着318国道四川境内的各项工程的拓展,川藏线上的很多风景即将消失.许多垭口的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十八)

    2 打箭炉是进藏通道,"内陆兵丁赴藏驻防,经行该地,番民等递运粮石,供应承办,虽按数给发脚价,不使扰累,而伊等效力奔走,于一切差使并无迟误,勤劳恭顺,甚属可嘉!应厚加恩赏,以示奖励.&quo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十八)

    18 改明正土司 明正土司即打箭炉土司,是康区四大土司之一.辖地纵横千里,驻所在"炉关"以内,即折多山以东的打箭炉,所以朝廷将之归为"内土司"."明正 ...

  • 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五十)

    飞瀑之下有"锅庄"? 一则杜撰的果亲王与明正土司之女的情事 说起打箭炉的老锅庄,通常讲的是四十八家,有人却说头道水"小天都"飞瀑之下还有一家"锅庄&q ...

  • 摄影天堂-新都桥《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一季66集

    :自驾房车游 <自驾房车,环游中国>是我的梦想,希望走遍各地,浏览山海风光,体验风土人情,品尝风味美食,记录旅行点滴. ﹌﹌﹌﹌﹌﹌﹌﹌﹌﹌﹌﹌ 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 早餐后,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