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10,丁
《师嫠簋》铭文的第10个字是丁字,目不识丁的丁,因为丁字很简单,如果丁字都不认识,就真的是一个文盲了。而最早的丁字比这个还要简单。
丁字在铭文中的位置,很小的一个字
丁的演变
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大篆)的丁像平面的钉头形,本义是钉子。小篆的丁成了侧面的钉子形,还是钉子。后来丁假借为天干的名称,因此另造了一个金字旁的钉来表示钉子,这个新造的钉字是形声字。钉子最早的时候应该是用竹子或者木头做成的,楔子形,如果那时候造新字的话,可能是竹字头,或者木字旁的。后来到春秋战国的时代基本上都是铜或者铁制的。
《说文解字》:“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此说非本义。
丁字现在的用法大都是和钉子有关,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90%以上都是用作天干的第四个:丁。
天干是另一种纪数的方式,最早是用来纪日,商代的先公先王就是用他出生时的日来命名的,比如报丙、报丁、示壬、大乙。到后来天干和地支配合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辰。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这个和仓颉造字一样,无法确定。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从中华文明早期产生的原始宗教,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道中,天干都有所应用,并且因为在运用中有许多可以预知占卜的内容,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地方,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谜。
下面是十天干表,如果大家关注甲骨文的话,至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上,一定会看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甲:据说甲片的缝,像十字,或者外面加个框,但不连到十字的两笔,和田字有区别。
乙:郭沫若认为像鱼肠子。
丙:像鱼尾巴。
丁:是钉子的本字。
戊:像斧钺之形
己:像弯曲的绳子
庚:像悬挂的乐器,可能是石磬,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有石磬。
辛:像平头刀
壬:像纺纱用的梭子。
癸:像交叉的兵器,戣,两头都有刃,比较容易伤到自己,后来不用了。
显然天干的出现要大大晚于文字的发明,不像数字一到十,是在文字出现前早就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