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依旧还在,隐约中透着时间流逝的繁华

门,一旦合上,瞬间便阻断了一切的一切

窗,依旧还在,隐约中传递出向往的向往

在教堂的墙壁上,有诸多宗教的艺术形象,甚至于连窗户也不能幸免。

伴随着管风琴庄重悠扬的鸣奏,沉静的气息烘托出教堂黑色的基调。头顶上方,五彩斑斓的点点光色透过窗户上的彩色玻璃播撒进灰暗的大堂,作为仅有的高调活跃于神色的大旋律之中。

这种最早的花窗艺术出现在文艺复兴之前的哥特式建筑中,在这里,教堂的建造者开始正视“窗”,将窗户作为艺术概念存在,而不再只是墙上的一个洞。

哥特式建筑中出现了不少装饰窗户的彩色玻璃,这些设计中大量出现复杂的圆形构图,耶稣、圣玛丽亚、圣徒或王族等人物的大型独身象像也渐开始出现。

光线透过这些五彩斑斓的彩窗,投射在教堂的地面上,营造出一种特有的圣洁气氛。

作为窗户,其基本功能是采光。它的透亮直接影响着自然光射进室内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窗户的大小以及彩窗绘制中的透光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堂内的光感气氛。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我们可以通过灯光让一个房间常亮,而在昏暗的教堂建筑中,如何合理的将自然光通过窗户引入成了当时建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好的教堂建筑,其窗户的设计必然值得称道。

凡尔赛宫镜廊

相比较而言,在传统中国建筑中对于窗户的理解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在中国那些几进几进的院落和庭院中,窗户是用纸糊的,由此窗框成了展现艺术的最佳方式。

中国的艺术总喜欢将事物分门别类的弄个清楚,窗户也分为隔窗、短窗、支摘窗、景窗和漏窗等。

不同的窗户作用不同,窗户上的雕花也有所不同,传统文化中那些深邃的思想与愿景,都被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哪怕只是一扇窗户,同样可见这种信手拈来的美与智慧。

中国古代的富贵人家对于住很是讲究,他们要求窗户不仅美观还要与园林景观相得益彰,令人足不出户也可置身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

在《红楼梦》中就有一段贾母走过潇湘馆窗畔的描写,她让人撤下绿窗纱,原因是院中竹林已经翠绿,此时要用别色的轻烟罗幔搭配才显别致。

对于寻常人家,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给每个窗框雕上花,最简单易行的便是我们关于春节的一个记忆——窗花。

窗花

在传统的艺术形象中,始终有着一种对于窗独有的情感寄托,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仪式感,寄托着无限的哀思与期许。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透过这一扇窗我们看到了最断肠的怀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里,窗是一种更含蓄的思念。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

看吧,在刘祁的《归潜志》中,这一扇雕花的木窗甚至夹杂着中国古代读书人所有的辛劳和荣耀。

窗是建筑之眼。通过它,我们才得以一窥那建筑记忆里的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