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以和睦为第一,家和万事兴,家和福自生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被我们看作是幸福的源泉。曾国藩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曾多次强调“家和”的重要性。
01 家和福自生
“家和”可以理解为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友爱、团结和谐,互相之间没有矛盾与冲突。
在《禀父母·家和则福自生》中,曾国藩就指出:“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家中,哥哥说的话弟弟没有不听从的,弟弟向哥哥的请求哥哥没有不答应的,家里一团和气,蒸蒸日上,家里没有不兴旺发达的。而相反,如果弟弟不听从哥哥的话,弟弟的请求哥哥也不答应,那家里一定会败落下去。
曾国藩认为,作为一家人,只要兄弟和睦,一团和气,那么这个家庭就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如果兄弟面和心不和,矛盾不断,摩擦不断,那么再富有的家庭也会逐渐走向衰败,再强盛的家庭也会走向没落。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一个家庭气氛和谐,和睦友爱,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会心情舒畅。在遇到任何困难时,一定会一拥而上,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渡难关。这样的家庭必然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02 团结的力量
关于团结合作的力量,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一个老人在弥留之际将自己的十个儿子叫到身前,让他们每个人拿一根筷子,然后用力折,结果每个人都很轻易地把筷子折断了。
老人又让大儿子自己拿十根筷子用力折,结果大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能够把筷子折断。
老人于是说道:“你们十个兄弟就像这十根筷子,每个人自己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就像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但如果你们十个人能够团结起来,力量就会变得非常强大,就像握在一起的十根筷子一样,很难被折断。我去世之后,你们一定不能互相争斗,而是要同心协力,使我们的家族更加兴旺。”
这个故事虽然许多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够理解并认真做到的人其实并不多。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相互之间产生摩擦,总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就会争斗不止,甚至反目成仇。
有的兄弟之间因为一点宅基地大打出手,撕破脸皮,弄得鸡犬不宁,不欢而散。
有的兄弟姐妹之间因为赡养父母的问题对簿公堂,打起了官司,结果是两败俱伤。父母伤心,自己的名誉也受到牵连,受到别人的指责和小觑。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原因只是因为一家人之间没有了相互理解,没有了相互宽容,没有了团结互助,失去了团结的力量。
03 兄弟之间要以和睦为第一
曾国藩在《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中写道:“男接信时,又喜又惧。喜者,喜弟志气勃勃不可遏也;惧者,惧男再拂弟意,将伤和气矣。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这封信虽然是写给父母的,但曾国藩在信中却表达了对弟弟们的愧疚和关切之情。
在信中,曾国藩列举了诸弟对自己的“五怨”。面对这些怨责,他没有摆出兄长的架子进行呵斥,而是予以理解和接受,认为自己没有尽到长兄的责任。
曾国藩得知弟弟们希望外出求学,引起了父亲的强烈不满,因此在信中申明了自己同意诸弟外出的原因,那就是“以和睦兄弟为第一”,这句话也是这封信的主旨所在。
曾国藩深知自己对诸位弟弟有着教导和帮助的责任,并将诸位弟弟的不满和怨责都归咎到自己头上,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弟弟们。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的高尚品德,还可以感受到他对各位弟弟认真负责、理解宽容的态度。
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兄弟之间有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些矛盾。
如果能够以宽厚仁爱之心互相谅解,兄弟之间能够和睦友爱,家庭便会越来越兴旺;但如果兄弟之间矛盾冲突不断,那么即使是名门望族也会逐渐衰败。
04 孝心大于天
除了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之外,从这封信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曾国藩对父母的孝心。
从曾国藩的回信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希望曾国藩出资赞助诸弟外出求学的,但又担心长子破费,因此不得不假意责备。
曾国藩揣摩到父亲的心意,主动表示自己愿意资助诸弟外出求学,并声称自己是为了“和睦兄弟”,减轻了父亲的心理压力,可谓一片苦心。
“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倚,则虽不得禄位,亦何伤哉!”
可见,曾国藩对兄弟和睦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并为之做出了不懈努力。
的确,一个家庭就像一个社会,特别是一些大家庭,更是如此。
想要做到家庭和睦,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必须付出真心和努力,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容忍、互相体谅,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和其他人发生争执。
只有每个人都把全家的幸福放在首位,才能够真正做到家和万事兴、家和福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