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治黄疸型肝炎】
胡希恕老中医,在20世纪60年代治疗了较多的肝炎病人,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本文将胡老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经验简单做了总结整理。
《伤寒论》谓发黄为瘀热在里,即湿热相瘀于里,不得外越之意。若热胜于湿,则为大便难的阳明证,古人谓阳黄;若湿胜于热,则为大便溏的太阴证,古人谓为阴黄。阳黄宜下,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为治阳黄常用之良方。
阴黄但利其小便,宜茵陈五苓散。不过以上诸方适证应用,虽能驱黄,但有的黄去则肝炎常迁延不愈。因肝喜疏泄而恶抑郁。肝病则气郁不疏,肝气久郁,则血脉凝滞而致血瘀,故令不愈,法宜驱黄中兼以疏肝,则黄去而肝炎亦治。
临床常见黄疸型肝炎的方证及治疗如下。
1.大柴胡茵陈蒿汤方证:发黄、胸胁苦满,呕逆微烦不欲食,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腹微胀满,苔腻或黄,脉弦滑数。
方药:柴胡24g,半夏12g,黄芩10g,白芍10g,枳实10g,大黄6g,栀子10g,茵陈18g,生姜10g,大枣4枚。
加减法:若上证又见心中懊恼,发热者,上方再加豆豉20g;若大便实、小便不通者,加黄柏10g,硝石12g。
2.柴胡茵陈五苓散方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脉弦细。
方药:柴胡20g,党参10g,半夏12g,黄芩10g,生姜10g,茵陈20g,猪苓10g,茯苓10g,苍术10g,泽泻10g,桂枝6g,大枣4枚,炙甘草6g。
按: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属阳黄,尤以前一方证最为常见。虽有阴黄但以胃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为主的柴胡茵陈五苓散方证常见,而真正太阴虚寒下利者,则很少见。胡老认为: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为难治。
[例]王某,男,25岁,病历号3343。
患者腹胀,低热,纳差,乏力,头晕,便溏,尿黄,舌质红,苔薄白,巩膜轻度黄染,脉弦数,形体消瘦,腹部膨隆,腹水征(+),下肢可凹性浮肿(+十),实验室检查:GPT大于600单位,TTT17单位,TFT(+),HBsAg 1:32。蛋白电泳:白蛋白46.4%,α₁3.48%,α₂8.7%,β₁4.9%,γ₂6.7%。腹腔穿刺见淡黄色腹水。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药用:柴胡12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4枚,木防己10g,椒目10g,大黄6g,葶苈子10g。
上方加减治疗五月余,诸证消失。查肝功正常,HBsAgl:1 6,蛋白电泳:白蛋白 65%, α₁4.6%, α₂6.1%, β₁9.5%, γ₁5%。
中医伤寒名家的刘渡舟先生在胡希恕先生著作的序言中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老目前已是国内中医界公认的经方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