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因魏东亭之死而揭秘的暴利行业:大清漕运衙门

在古装历史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那就是康熙的发小魏东亭因为在主管漕运的时候,发生了欠款,又无法及时筹措到弥补欠款的银两,因而畏罪自尽。此外,在往后面,康熙还以办事不利的罪名罢免了田文镜户部核查处的差事,甚至限定他必须在三天内离京。

当时看到这里的朋友应该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身为漕运总督的魏东亭,怎么会没钱呢?毕竟民间有句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魏东亭主管的漕运衙门,那相比清知府而言,更是富裕的令人羡慕。

那么,魏东亭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在担任漕运总督的时候,以没钱为理由而畏罪自尽呢(当时十三阿哥胤祥和张廷玉都不相信魏东亭是因没钱而自尽的)?

一,漕运简介

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什么是漕运,什么是漕运总督

漕运在历朝历代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措施,其起始于秦朝,消失于清朝。漕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利用黄河或长江内的河道(如京杭大运河)来调运粮草器械,而且只属于朝廷监管,民间不得私自调用。

所谓漕运总督,则是清朝顺治年间所设立的主管漕粮运输及河道治理的最高长官,官职更是达到了正二品,与其他主管地方行政的八大总督为同级。此外,漕运总督还有直属的护漕部队,也就是说他还有一定的军权。

漕运因为事关重大,而且还贯穿并见证了我国南来北往的商业发展,所以他的富裕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毕竟,根据《清史稿》记载,仅京杭大运河一条线上,每年运输的粮草就高达400万石,还不算其他的商业物资。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漕运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有多么的大。而根据笔者所知,自汉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漕运的吏治清明,因为一旦漕运贪污,那金额绝对是天文数字(这就是康熙罢免田文镜的直接原因)。

二,漕运的黑暗

清朝在设立漕运衙门及漕运总督的时候,为其制定了非常非常严厉的考核及规章制度,而且还特别声明,一旦有违反规定或贪污的行为,轻则罢官夺职,重则斩首凌迟,那都是有可能的。

但规矩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根据《清实录》记载,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李鸿章曾这样形容当时的漕运,“承平无事时,河弊漕弊陈陈相因,一漏尠(xiǎn)一蠹薮(dù sǒu)也”,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说得简单些,就是李鸿章当时便已经看出来了,清朝的漕运制度虽然完善,但在执行的时候却非常不靠谱,也就是一直都存着弊病,如典型的前紧后松等情况。

因为漕运总督要面临的诱惑实在太大,所以清政府一直以来都想要选拔绝对清廉的官员来担任。但只可惜再清廉的官员都会被它所腐蚀,比如乾隆年间的宗室蕴著以及嘉庆年间的宠臣富纲等。

说了这么多,我们也该了解一下,漕运内部都有着哪些黑暗与弊病。

根据史料《乾隆漕运全书》记载,当时的漕运杂项费用竟然一度超过了官方应该实际收取的费用。具体体现在,正常情况下官府征调粮饷的时候,一百石粮草会出价六十两银子,也就是每石六钱。但漕运下发命令后,各地的粮长会要求百姓缴纳粮饷三百石,而且每石只会给三钱银子。而如此多的差价自然不会全部落进粮长的口袋,而是分批分量地进入河库道,河道,管河同知以及各级掌管漕粮运输及储存的小吏手中。

除此之外,因为歪风邪气的风头太盛,所以有时候漕运沿线的各州府及道县们,也会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加征杂项费用,如开仓费,修仓费,余米费,耗米费甚至于漕费等。从这里就不难看出,被逼死的魏东亭到底是为什么没钱了。说得直白些,不过是因为他不肯与下面同流合污,又没有解决下面抱团取暖的能力,所以这才出现了守着一座金山而活活饿死的情况。

说到这里,笔者再为大家讲个小故事,嘉庆年间破获了一起关于漕运的贪污案子,主谋是沿途护送的旗丁和水手。他们当时的作案手法是,将生石灰撒入漕船上的大米中,然后悄悄地在漕船的最底部灌入大量的热水,并同时还附带着用火来灼烧。而这样操作之后,每石米就能多冒出来好几斗,而这些冒出来的,就是他们所贪污的。

最后,影视剧《雍正王朝》中,虽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魏东亭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导致没钱后畏罪自尽的。但我们稍加思索后也不难发现,身为掌管暴利行业的漕运衙门总督,魏东亭却因这样的理由而自尽,那么他也确实称得上一位清官,而且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官!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乾隆朝漕运全书》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