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的名字最早出现竟然于这个地方有关

淅川的“淅”字原来写作“析”,淅川也叫作“析邑”。据《淅川直隶厅志》记载:“左传鲁僖公二十五年(周囊王十七年),秦晋伐鄀(杜预注: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归於南郡鄀县),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楚平王使令尹王子胜许於析(实为白羽),白羽改为析”。这个白羽城就是现在的淅川县滔河乡白亭街。后来,析邑几经周折,改为“析川”。但是,“析川”何时改为“淅川”?淅川县的最早县城在哪里?原来这一切都与马蹬古城有关。

马蹬古城遗址位于马蹬镇高庄村,丹江与鹳河(淅水)交汇之处。后汉光武帝刘秀起兵讨伐王莽,被王莽追赶于此地,刘秀为摆脱追兵,巧施一计,故意将“马蹬子”丢于此地,而后自岔道而去,终于得以脱险。刘秀称帝后,就封此地为马蹬。

南北朝时期,北魏占领析县后,改丹水县为丹川郡,后改顺阳县为南乡郡,割其西部为淅川县,淅川之名从此开始。西魏时期,因其地在淅水之阳,把淅川更名为西淅阳郡。西淅阳郡辖内乡县、临湍县(今内乡部分、邓州市部分区域),隶属豫州管辖。西淅阳郡的府衙就在马蹬城。据《淅川直隶厅志》记载:“故城在今厅城东南三十里,北马蹬保”。后几经分合,刘宋攻占西淅阳郡后,宋高祖设置淅川县,县城还在马蹬。

马蹬古城遗址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400多米,城垣凸显,护城河环绕四周,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因为马蹬城位于淅水和丹水交汇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战国时期,这里发生过秦楚大战;唐代时,官府在古镇设驿站,为古时咸阳、长安通往南阳的重要站点,后为历代所用。宋金时期,南宋名将孟珙与金将武仙在此大战,金军十万大军战败。

明代成化六年,从内乡县分马蹬、白亭等10个保,设置淅川县,治所还在马蹬古镇,翌年,建新城,县治地迁至马蹬镇西北约10公里丹江右岸,也就是现在的老城镇集镇南部穆山村境内。20世纪60年代前,淅川县城一直是淅川五大古镇之一,是淅川通往内乡、镇平的重要水旱码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淅川老县城被丹江口水库淹没。

附:朋友委托的小广告,丹江坐船可拨打:15224888887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