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笔记 | 知止,在清晰的觉知中,做动态的调整
从暑期的夏令营八月营开始,就开始让同学践行这两个字“知止”。
知止,简单来说就是停下来,把躁动的心,随意动的体,都停下来。先归零,也就是复初。日本的铃木大拙写了一本书《禅者的初心》,知止,就是回到这颗没有受到污染的心,最初的心,淳朴的天性。
知止,夏令营的时候带着娃娃们练习武术,最重要的练习不是某些招式,而是最开始的不带任何体式的“无极式”站桩,看看你先天是什么状态,这个基准清楚了,后面的动作也能很好地做出来。
在《大学》里,知止是在这样的章句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小朋友们进入这个国学经典课堂,如果想要进入这里的学习状态,就要把原来的习性放下,调整自己,身正是心正的外显。“知止”就是这第一步功夫。当时在夏令营,《大学》第五章(我们自己拟定的章节试谈《礼记·大学》的结构与大意),主要讲的就是知止。我们约定,老师只要一说“第五章”,大家就要立马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这是一个小游戏,很有趣,这是师生之间约定的暗号。
“知止”,当时就是三点要求,身体端正,收收心不乱动,不交头接耳。就像军营里的“立正”口号一样。
我们这里要求的身体端正,并非是那种僵硬的端正,并非让孩子成为一个木偶,一个麻木的端正者。而是一个时时去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时时地去调整自己,又不过于关注自己的身体是否端正,而是一种放松的,若有意若无意的关注和调整,把主要的用心放在听课上,这是一种“听而能中节”的听课方式的践行,也就是践行中庸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在这种“身心调整游戏”和用心听课中,去探索最佳的协调方式。这个过程中,身体的僵硬,不适,外界的干扰,听课时的各种疑问,都在不断地打乱孩子的状态,就在这种干扰中,如果孩子能进入到一种较为稳定而又有觉知的动态平衡里,那就是在真正地在中道里了。
对于如何学习《四书》,以及践行我的日常写作,似乎找到一种切入的方式了。原来一直想做那种从前到后一章一章的解读,但似乎总觉得很刻板,和自己的身心和实践不那么协调。如果是这种以实际的教学,实际的研读过程中的疑问作为一种话头,自然展开来的写作,可以说是更适合我的写作方式。以一种即兴的,随机的方式,契入写作。
也可以说是践行“中道”,发而皆中节,有真实的兴发是关键,不能造作。对于所写的东西,要有清晰的觉知,不能为了写而写。教学也是这样,不能灌输,能够进入师生之间真实的互动、对话境遇,教和学在这个境遇里才能生发出来。这就是繁体字的“學”,如那上面中间的“爻”,有真实的相交,相感,相遇,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