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枪法有多神奇?一枪命中三个半敌人,抬手就能击落树上的鸟

1943年8月30日,新四军第2师师长罗炳辉在给战士们讲《如何才能百发百中》的射击课时,讲了一个自己在打军阀时“一枪命中三个半敌人”的故事。

罗炳辉

他说,在他当排长期间,有一年夏天与军阀作战,任务是破坏一座桥梁,阻滞敌人的前进。当时全排只有十七人,七八条枪,还只有三支能打响。那座桥有一丈多高,宽一尺左右,是个重要的口子,当时想把桥彻底破坏,但手中没有爆破器材,想去找已经来不及了,敌人已经逼近。

罗炳辉决心将战士们埋伏起来,等敌人走近了再对其杀伤,延缓敌人进攻时间。他的想法是,敌人来时,悄悄埋伏,待其尖兵班过来后,白刃解决,换取枪支弹药。于是他带人在与桥头成直线,距离约60米远的小土堆后隐蔽起来。

不久敌人尖兵班过桥了,一共七个人,其中五个人成一路纵队正直朝罗炳辉他们隐蔽的地方走来,罗炳辉瞄准第一名敌人的胸部,一枪打过去击倒了四人,其余三人分别被他的手下制服。后来战斗结束后,下河捞起三个已经死掉的敌人,发现他们全被子弹穿透,弹着点均在胸腹部,第四个被射中肋部受了重伤,所以说是“三个半敌人”。

敌人的后续部队一看不妙,迅速缩回,与罗炳辉他们隔河对射。罗炳辉说,他后面又向敌人打了几枪,全部命中。他们排用缴获来的武器与敌人战斗到傍晚,敌人见捞不到便宜,丢下几十具尸体,撤离了阵地。此战,罗炳辉他们缴获了十一支枪,自己无一伤亡。战后,受到了上级的奖励。

罗炳辉是我军有名的神枪手,用他自己的话说,实战中他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命中,抬手打树上的喜鹊、老鸹、乌鸦、斑鸠十拿九稳。他去部队视察,经常当众击落树上的喜鹊、老鸹等移动的小目标,目的就是给战士们一个刺激:射击技术可以提高的,只要好好练,你们也可以达到我这样的水平!

罗炳辉

现在想想,这些经常在今天的神剧中才能看见的“精彩”镜头,原来罗炳辉是真的可以做到的。那么,罗炳辉的枪法为什么会这么好呢?

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今彝良县大河区阿都乡偏坡寨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从小性格就比较刚烈,天不怕地不怕,敢和地主恶霸们对着干。一次村里的豪绅上门欺负他们家,被罗炳辉臭骂了一顿,豪绅对他不依不饶,扬言报复。于是罗炳辉就到县城去告状,结果自然是搞不赢那个恶霸,在罗炳辉内心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为了学本领报仇,他决定去当兵。十八岁那年(1915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以惊人的毅力,用时12天,步行千余里,偷偷跑到昆明去当兵。由于没钱没关系,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当时云南军阀唐继尧部当了兵。

参军后,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当兵机会,训练十分刻苦。

当时滇军的军官多数是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或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也有是从日本陆军大学学习回来的,这些经过正规军校培训的军官对士兵的训练非常严格。按照当时的规定,士兵三个月就要考一次,成绩好的才可以得到提升。

罗炳辉训练十分刻苦,三个月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升为二等兵,又过了三个月,考升为一等兵,再过三个月,他考升为上等兵(即副班长职务)。就这样,他又经过三等下士、二等下士、一等下士……一步步靠训练成绩优异迅速提升。

罗炳辉

当时的滇军士兵训练科目有很多,比如操典、射击、器械等等,但罗炳辉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射击。他认为射击是杀伤敌人保存自己的好法宝,并带着“知耻近乎勇”的心理去训练,感觉如果练不到每发必中就是军人的耻辱。

从此他和射击较上了劲,他的训练方法非常科学。首先是练体力,他很注重练习臂力和握力,利用空闲时间去翻单杠,举枪持久瞄准,以求举枪有力,能在射击时稳固不动;其次是练习瞄准,他除了上级规定操课时瞄准的固定和移动目标外,自己还看见什么就瞄什么,尤其注意瞄一些比如斑鸠、喜鹊等移动的中小目标,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见物就瞄的习惯;最后是很注重掌握射击技术,他经常向别人请教气候、风向、弹道、来复线、瞄准具等对射击的影响,力求钻研透,掌握准。

不仅如此,他还在射击的辅助训练项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练目测距离,常常假设目标,先用目测,然后再用步测,再将单步变成复步来核对距离量的准不准,可以说是把现有的条件用到了极致。再比如,练击发时的呼吸,他的经验是边均匀呼气边击发。

到后来,他自己讲,之所以选择些小的会动鸟类练瞄准,是为了战时能够击中敌人的头部。练到最后,他在打斑鸠、喜鹊等鸟类时,基本能够做到打在翅腋下,不击中要害,通常偏差不大。可见枪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有了这样的训练劲头,在学兵训练中,他的射击成绩进步最快,一日比一日上进,职务也一路攀升,从学兵很快就到了排长、连长。即使当了军官,罗炳辉也同样对射击练习坚持不懈地。

战斗中,在不影响指挥的情况下,他非常喜欢组织两三个射击技术精湛的战士组成一个小组,钻在沟崖内或埋伏在小树林内,领导他们进行偷射,专门射击敌人的指挥官、机枪手等重要目标。他所采取的这个战术,也就是后来战场上普遍采用的狙杀战。这样的战术,在当时的条件下,恐怕也只有自身射击技术精良指挥员才会自觉地采用吧。

罗炳辉先是在旧军队中服役,在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之后,于1929年入党,同年在江西吉安率众起义,参加红军。历任过红十二军军长,红九军团军团长,新四军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师长、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客观上来讲,当时的新四军战士军事技术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射击技能更是不太乐观。用罗炳辉的话说是“战斗中,天上一枪,地下一枪,左右瞄差太大,浪费弹药,命中杀伤率小”。这中间有战士训练不重视的原因,也有弹药紧缺训练受限的原因。

新四军时的罗炳辉

作为师长的罗炳辉,看到这些情况很着急,为了使战士们能够认识到精确射击在战场上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

他说,人饿了要吃饭,饭是由碗里经手拨到嘴中,咽下饱腹;若是不用嘴巴,而从眼睛、鼻子或者耳朵灌进去,是否可以?你们肯定很干脆地说不可以,不从嘴巴进饭人会饿死的。那么,由此推延到射击问题,你开枪是为了打到敌人的身上,绝敌人的狗命,自己才能保存而存活。相反如果你开枪打不到敌人身上,敌人反过来会用射击要了你的命。盲目无头绪的不向口中扒饭,就如同盲目无头绪的射击一样,都会要了你的命。通过这样的比喻,就把练好射击技能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了。

他还说,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射击精良,虽有数倍于我的敌人,若能沉着应战,靠着对敌人的有效杀伤,操胜算还是不成问题的。这就把射击技术是否精湛与战争的胜败辩证关系说清楚了。

所以,从罗炳辉的射击技术高超这个事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技术,要想使其成熟和得心应手,既无神话,也无秘诀,关键就在于久练和巧练。

罗炳辉将军纪念馆

可惜的是,1946年6月份,罗炳辉因脑溢血昏迷,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9岁。奋战一生的战将罗炳辉,最后病倒在抗日战争,将毕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1994年8月,他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