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度高原驻军能力:精神勇气信念可嘉,然而地利装备略输一筹
自9月份开始,印度在拉达克山区所驻扎的10万印度士兵就开始遭遇严寒天气的困扰。事实上,驻扎在拉达克地区的印度士兵都是来自平原地区,没有高原作战经验,因此到12月份,印度军队非战斗减员情况相当严重。除了低温、饥饿造成的生理影响之外,白雪皑皑的高原也让印度士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差,时常发生印度士兵开枪自杀的悲剧。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本身到底有没有在高原持久驻军和作战的相关能力呢?在研究印度是否有能力长期驻军之前,我们不妨将时间倒退一段时间,首先来看看在数次印巴冲突和对峙之中,印度军队与巴基斯坦军队在锡亚琴冰川附近的表现。
驻守锡亚琴冰川:印军用鲜血浇注的控制线
在克什米尔地区之争中,锡亚琴冰川一直以来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必争之地。从地形上来观测,锡亚琴冰川是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制高点,其北部的乔戈里峰(8611米)是仅次于珠穆朗玛峰的第二高峰,站在锡亚琴冰川顶部,就能够将克什米尔地区全景尽收眼底,因此自1984年以来,双方就在锡亚琴冰川大打出手,企图取得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主动权。
花费了将近20年的努力之后,印度终于在血腥的战斗之中控制了锡亚琴冰川将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锡亚琴地区的主要关口都落入了印军的手中,而巴基斯坦只能占据附近三分一的地区。为了保持在锡亚琴冰川地区的驻军,居住在山顶的印度军队只能依靠雪地越野车和直升机进行后勤补给,每年所花费的国防费用大约在4.38亿美元左右。
由于锡亚琴冰川常年空气稀薄、不适宜人类居住,每年印巴双方都有不少士兵因饥寒交迫而死去,非战斗减员数量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1984年至2013年以来,锡亚琴冰川总共夺走了大约8000名印度士兵和巴基斯坦士兵的生命,印度国防专家曾经沉痛地表示:“平均算下来,这座‘恶魔冰川’每3天就会夺走一位印度士兵的生命,每年大约有100人被埋葬在这片白色沙漠。”
相比于拉达克山区来说,锡亚琴冰川的气候条件更为恶劣,这里的气温通常在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暴风雪风速可以达到150米左右。尽管印度军队控制着主要关隘,并且占据了地形优势,但是这里的士兵必须长期佩戴氧气面罩以维持人体必要的氧气供给。等到这些士兵从高原撤下之后,他们在平原地区会经常遭受到视力、听力或者记忆力方面的损失,甚至有些人还会失去双眼、四肢,然而即使这样,印度方面却也丝毫不肯向巴基斯坦让步。
拉达克山区的困境:印度天生处于不利地位
尽管锡亚琴冰川让印度付出了一系列士兵生命和金钱的代价,但最后的结果总归是好的,毕竟印度取得了“实打实”的土地所有权。不过在拉达克地区,印度军队所要面对的问题会更加复杂。要知道,锡亚琴冰川印度军队的驻军人数不过5千人左右,即使非战斗减员很大,印度也完全有能力进行快速应对;然而拉达克边境地区印度军队的数量却达到了10万余人,一旦出现任何不利因素,那么印度军队的庞大基数都会将这一问题无限放大。
如果印军高级军官有好好学习历史的话,他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无论是拿破仑远征俄罗斯,还是希特勒入侵苏联,这些当世枭雄都被寒冷的天气所击溃了。而在今天的中印边境,印度军队也同样面临着严酷的环境考验。对于眼前的这一情况,印度陆军第14军司令帕努中将在前线观察了地形之后得出了一个准确的判断:“在冬季边界竞争之中,印度军队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
从地形方面来看,喜马拉雅山靠近中国的一侧都是宽阔的平原和山谷,尽管也有高大的山峰,但相距很远,更容易修建道路;但对于印度来说,拉达克山区正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侧,由印度洋盘旋而上的暖湿气流腾空而起,在高空凝聚成冰雪降落,这就导致印度一侧所承受的降雪量大幅增加,严重阻碍了印度后勤道路的修建和维护。
由于印度之前从未在拉达克地区部署过如此之多的士兵,并且印中双方第八轮会谈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大约有5万名印度士兵需要长期依靠公投补给维持必要的生活物资。而由于高原地区的强风,空投物资很有可能在被丢出之后随风飘散到几百米甚至数千米的拾取范围之内,这对于本来身上就已经有着装备负重的印度士兵来说绝对是一件苦差事。
另一方面,印度对拉达克地区公路运输建设的不足也使得印度军队陷入到了“扩张地盘”的难题之中:即使能够占领一座无人的山脊,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基建材料,前线部队也只能依靠人力将建筑材料手动运输到新占领的地区,长此以往,驻拉达克的印度军队都被折磨得疲惫不堪,更不用说是打仗了。
要防寒就没有效率:困扰印度军方的难题
印度军方消息人士透露,自驻军以来,印军在拉达克地区的非战斗减员率已经超过了20%,但是他们并不对此感到惊讶:由于印度自己轻工业基础太差,没办法制造合适的防寒服,因此只能花大价钱从美国等国家手里进口士兵防寒套装用于应急。不过,尽管从美国进口的防寒套装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住了印军边防官兵的生命,但是它却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缺点:对于印度单兵作战来说,美军的防寒服重量实在有些沉重。
据初步统计,要想在拉达克高原正常的生存下去,印度士兵至少需要单兵携带20至45公斤重的防寒服以及武器弹药才能正常进行巡逻活动,而如果想要加强火力,配备机枪的话,那么负责机枪保养的士兵还要额外背负20公斤的重量,很显然,这需要印度班组士兵共同努力才能够做到。
这些沉重的负荷无疑严重拖慢了印度士兵在前线巡逻的效率。在平原地区,原本只需要1天就能够完成的巡逻路程,到了拉达克高原却需要一周才能够完成;在前线进行挖掘战壕、保养基建设备等常规操作,都需要6-10个小时才能够勉强完成。而反观对面的中国军队,他们有着极其发达的现代后勤保障体系,有着能够自由拆卸的保温舱,这些“新型军营”还可以当做浴室、食堂进行灵活布置和使用,可谓是一舱多用。
综上所述,等待与对峙,考验的是一个民族的忍耐力。之前在锡亚琴冰川的时候,印度就没有退缩,而如今就算面临如此艰难的环境,印度军队依然寸步不让,可见莫迪政府与印度士兵们对边境局势的决心与毅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相信在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之下,莫迪政府终究会有妥协退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