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放排人在江上工作,可是“独特”的排帮菜,一般人真吃不到

民国时期,东北排帮的放排工们曾发明一种美味菜肴,据说吃了它之后不仅能够暖身暖胃,甚至还能防止蚊虫叮咬。这种美味又神奇的菜肴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末至民国年间,东北长白山地区兴起了一个特殊的组织,就是靠着伐木为生的木帮。长白山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了木材生产与加工基地,众多伐木工也以此为生。伐木工砍伐成堆的木材该如何运输?于是,一种名为放排的行业便应运而生了。顾名思义,所谓的放排,其实就是流放木排的意思,松花江水势惊人,木排可以借助其巨大的冲击力流向下游,继而达到运送木排的目的。当然,木排在江水中漂流毫无方向感,故此需要人站在木排上进行掌舵,以便将其顺利送往下游,完成货物的运输程序。

老一辈东北人都知道,东北有三苦,即放排,挖参,伐大木,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放排。放排工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列举一个数据,据当地县志记载称,放排工每放排一次的往返时间约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换句话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放排工们都要生活在木排上。木排不同于小船,其底部一直处于潮湿的状态,放排工们整日光脚泡在水里,不仅要时刻紧盯着江水的流速,注意前方水路状况,更要提防水下的蚂蝗和空中的蚊子。更可怕的是,由于常年赤足站在水中,放排工们几乎都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疾病,每逢阴天下雨都要疼得死去活来。

放排工们每日都要在太阳落山前靠岸,领导者头棹会组织大家分头行动,一方面是准备埋锅造饭,另一方面则是寻找睡觉的地方。按照放排工的活动规律,他们的午饭几乎都是在木排上解决,而晚饭与早饭却要在岸上进行,毕竟大家都累了一整天,若是不美美的吃上一顿,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辛苦。放排工们往往自备干粮,还有人专门负责携带一些油盐醋等调味料,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吃上可口的饭菜。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放排工们会吃些什么菜品呢?可能有读者已经猜到,既然是在松花江边,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靠捕食江鱼填饱肚子。没错,放排工最喜欢吃也经常能吃到的,正是江中的鱼鳖虾蟹。

放排的规矩不少,当木排在水上漂浮时,即使一些青蛙和老鳖爬上木排,放排工们也不会多看一眼,生怕得罪了河神让自己翻车。可一旦木排靠岸,所谓的讲究可就不存在了。头棹会吩咐大家各司其职,有负责用渔网抓鱼的,也有在附近搜寻野菜的,回到驻地将野菜与鱼鳖虾蟹放在大锅里蒸煮,偶尔再用筷子搅一搅,便成了一锅美味佳肴。

不过您可能并不知道,其实放排工们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菜肴,名叫包公斩驸马。所谓的包公斩驸马,其实就是乌米炖鱼。乌米是一种极不常见的食材,它们属于植物致病真菌,多寄生于高粱与玉米上,成熟后可散发孢子,松花江的两岸,有很多的高粱地,而采乌米是允许的,乌米在未成熟时鲜嫩无比。东北多数农村都保留吃乌米的习惯,它们既可以生吃又能炖煮,味道可与鲜嫩的蘑菇相媲美。

包公指的就是黑黑的乌米,而驸马就是皇帝的女婿,跟鱼儿一样被视作龙子龙孙,一道奇特的菜肴被赋予一个有趣的典故,不免让乡间野味多了一些文化的底蕴。乌米炖鱼的滋味如何?据老放排工称,这道菜的味道堪称一绝,乌米的清香能够遮蔽江鱼的腥臭味,而鱼肉的鲜美又能浸润到特色食材的乌米之中,真是美味绝伦。最重要的是,乌米性温可以暖身暖胃,还能预防蚊虫叮咬,放排工即使脱光在野外睡一夜,第二天也没有一点叮咬的痕迹。

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容小觑,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放排工们苦中作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甚至还懂得在艰苦的时光中寻找一丝丝文化的气息,想来真是令人钦佩。
参考资料:《放排》 曹保明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