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忆事3则丨侯新华
过年忆事3则
文/侯新华 图/网络
一、城南过年谣
位于荆门城南团林、五里、曾集、拾迴桥、后港、十里铺、王家草场一带乡村,农历过年民谣流传由来已久,内容丰富多彩,耐人寻味。
幼小在老家生活的时候,每当农历年关将近,这些民间过年歌谣便在古老的乡镇街头村尾,十里八方传开了。
你听:"到了腊,'牵猪娃’,赶王场,买年画,图吉利,忌嘴巴"。"牵猪娃",即每家每户杀猪宰羊,准备过年的餐食大菜,由于过年都要说吉利话,因此将"杀"隐去为"牵"。"买年画",当时的村民们称买门神老爷,即贴在大厅和堂屋两个大门上的文武将官守门画像。"忌嘴巴",过去到了农历腊月间,即要求大人,特别是小孩忌说"死活","宰杀","伤失"之类不吉利的话。到了腊月下旬,可谓一步一景,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家家户户都在忙里忙外进行年关清除修装整理,筹办各色各样的年货,这期间民谣又更进一层:"二十一,买支笔,二十二,写对子,二十三,买杯盘,二十四,炒米子,二十五,填屋土,二十六,大扫除,二十七,打糕泥,二十八,煮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到,放鞭炮。"这其中"写对子",即用红纸写春联;"炒米子"是城南人过年的土特产年食,即用当地生产的糯谷米蒸熟晒干后,再用沙下锅热炒成雪白的米泡,此食物既能干嚼着吃,又能用开水放糖泡着吃;"填屋土",当时乡村里村民大都居住土坯瓦屋,每届过年前,不少乡户人都要将自己屋里墙外的地坪,阶台,沟坎进行填补,修整;"打糕泥",即做年糕,是城南人过年家家户户必制必备的上等大菜,五里铺王家草场一带称"活菜"。这种菜主要以魚肉荤肴及各种调料拌和烹蒸而成,其味道鲜嫩可口,以鱼做的叫"糕",用猪肉做的称"卷"。城南人吃"团圆饭"大都在大年三十的中午,估计家里在厨房的主妇们快将团年饭菜肴做好,男人即擦桌摆椅,净手敬神供祖,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过以后,全家老少和颜悦色,欢欢喜喜地围桌吃团圆饭。
大年三十午夜辞旧迎新也别有一番风味,"午夜行,爆竹声,辞旧岁,迎新春,财神爷,跨进门,看来年,好收成。"
新年正月初一是村里姓氏家族相互拜年逐门道贺的时候,只见几个中青年引着一群红红绿绿的小孩走村串户,当地俗称"拜跑年“,只人群中的小孩嚷道:"拜年拜年,克己上前,婶给鸡大胯,叔把压岁钱……"
如此林林总总的城南过年谣,生动描述了当时乡下村民们过年的风俗人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父亲的台灯灯谜
20世纪60年代的1962年, 人民公社化时吃大食堂的做法也恢复以户型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活定式。正好此时在区粮管所做助征工作的父亲也响应党和政府"兑现政策"的号召,"解甲归田"。
基于当时农村农民生活前景有所看好,父亲便有了"心中只想种田地"的定心丸,从此有一心一意搞好农业生产和操持家庭事务的念头。特别每届农历年关将至,他即带着比我年龄大许多岁的哥哥将房外屋里,上下左右修整安排一番,以达到"整旧迎新"的意愿。
父亲是个文化人,每当春节来临,他除了给自家写对子(对联),还要忙着义务给各家各户的村民们写春联。记得这些事将打点得差不多之时,他便着手精心制作木框纸糊的台灯。于是,他请村北的孙木匠做了个1.3米长,0.4米宽,0.4米高的台灯木框架,然后在家用白竹帘纸将框架四方糊上,并用事先准备好的红纸条上下左右予以镶边。最后一道工序,即是制作台灯的重要一环,那就是糊在台灯框镶边的白纸大方格里用毛笔端庄工整竖写上他早已编成的汉字谜语。如"二十一人水发芽,八目顶上有一加,立木只有十六两,三人同日去观花"(谜底为:恭、贺、新、春),又如:"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禾火二人相对坐,夕阳桥下一对瓜"(谜底为:春、夏、秋、冬)。还有如:"百万军中斩白旗,天字脚下无人立,秦王宰了余元帅,骂字将军无马骑"(谜底为:一、二、三、四)等等。此外,还在台灯的两档头写上"鸟语花香","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普天同庆"等语景字句。事后,他搬来桌凳搭台,叫我们帮忙,用绳索小心翼翼地悬挂在有用竹编糊贴上年画屏风衬托的大厅(屋)中央。当农历大年三十除夕夜临,父亲即在台灯中央托板燃上蜡烛,整个大厅通亮耀眼,加之四柱楹联的红光烘托,过年的气氛愈浓。
大年初二、三、四是老亲老戚相互团拜,串门走动的时日,每当与我并辈的无论是姨老表,姑老表,还是舅老表,一到我们家,在堂屋接过烟茶之际,即急匆匆地来大厅看父亲的台灯灯谜,此时你一言我一语,一阵接一阵的推想,猜测,喳喳哇哇各执一词,一直"闹"到年宴席上。此种有文化意趣的亲戚团拜,着实让人欣喜。
50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的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父亲也谢世多年,但父亲的台灯灯谜文化却见证了当年农村农民生活的景象,也印证了当时农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荆门城南鱼糕
城南鱼糕,是荆门城南人最拿手的一道传统大菜,它以鲜嫩,柔滑,绵软的独特风味,成为一种极其地道的珍馐佳肴。
城南鱼糕,就是用城南淡水湖泊塘堰养殖特产鲜鱼而制做成的糕点。从207国道自荆门城南而下,沿途团林,五里、曾集、十里、后港、拾迴桥等乡镇大大小小的湖泊塘堰星罗棋布,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不仅有丰盛的优质稻米,而且淡水的养殖与加工产品也享誉荆楚大地,成为"鱼米之乡"的千古美名。这里的淡水鱼又为城南人制做烹饪城南鱼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鱼保证。
正宗的城南鱼糕,大多以5斤以上的草魚或是10斤以上的鲢鱼为主料,再辅以少量的净猪肉、鸡蛋清和姜沫、蒜泥、橘皮等佐料混合调和而成。城南魚糕的具体制做过程一般分为5个步骤。第一步是把选好的鲜鱼去鳞破肚,用利刃剁掉首尾,去其鳍翅,剔净硬刺,一刀一刀地刮下片片鱼肉,然后放在清水里漂上三五个时辰。第二步是在漂尽了鱼肉的腥气之后,将其捞出沥干,与选好的净猪肉和生姜,蒜籽,橘皮一起,置于枫木砧板上,用刀剁成肉泥。第三步是将剁好的肉泥移进木盆之中,放入适量的淀粉、精盐、味精和鸡蛋清用手着力打浆调和二至三个时辰,使其充分均匀。第四步是将呈糊状的魚糕置于用棉纱布垫底的竹制蒸笼之内,用文火慢慢蒸腾,在第一缕蒸气冲上蒸笼顶盖约半小时之后,趁热将整个蒸笼一并卸下灶台,将事先准备好的鸡蛋蛋黄,一层一层地涂抹在热气腾腾的鱼糕表面,有讲究者还以无毒红纸水用毛笔醮红水勾花边,接着再用文火继续蒸腾约半个钟头。第五步是待蒸熟的鱼糕自然冷却后,用快刀将其拉条切块,然后装盘入碗,再次放进蒸笼蒸热蒸透,此时方可取出供宾朋好友们品尝和食用。
清淳自然,皮黄内白的城南鱼糕,不油不腻,酥软淳香。在城南人过年节,男婚女嫁和举行生日庆宴的餐桌上,看好一块又一块的城南鱼糕叠码在碟盘之中,那简直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在山珍海味变得不再稀罕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人只要说起城南鱼糕,一看见城南魚糕,仍然禁不住心旌摇荡,眉飞色舞。城南鱼糕是城南人迎宾待客时第一道上桌的珍馐大菜,它与鞭炮和锣鼓一起,成为了城南水乡热闹和喜乐的主要载体,就像古老传统民俗一样,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令人回味无穷,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
侯新华,男,现年70岁,汉族,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70年入伍,1978年退伍复员后在荆门市事业部门工作,2009年退休。自1985年从事业余新闻、文学写作,30多年来写作各体裁、各题材文章3000余件。在各类媒体分别多次获奖。现任荆门市作家协会会员、荆门市诗词家协会会员、荆门市新闻协会会员、荆门市楹联学会会员、荆门市音协二胡学会会员、荆门市收藏家协会会员。荆门市广播电视台特约记者;《荆门日报》《荆门周刊》特约记者。
《保康风采》编辑委员会
编审:李修平
执行主编:邓龙金
编委:李修平、蔡咏梅、陈德道、宋永权、冯祖华、何俭功、邓龙金
编辑:邓龙金、宦吉光、王滟、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