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终于被找到,仅碗口般的大小,但是任何人都不能靠近

古往今来很多的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曾书写过黄河,就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背后凸显的就是黄河的汹涌澎湃和气势磅礴。几千年来黄河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在这母亲河的养育之下滋生了万物。对于这母亲河的源头,也是吸引着无数人前去探索和追寻。可古时科技并非如今这般发达,人们只能靠着想象力去猜测,又或者是一系列的传闻去追溯。

“河山昆仑”

《山海经》很多的小伙伴都不陌生吧,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地理的巨著。在这一本儿书经之中,将食物赋予了感情色彩,给昆仑山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就像所塑造出来的西王母形象,半人半兽长着老虎的牙齿,却带着人的饰品。从这之中完全能够感受到古人想要征服自然以及探索自然的欲望。

正是这样的神秘面纱,让很多的人对河山昆仑更加深信不疑。就在当年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所作报告之中就提出了河源出于阗,基于此汉武帝在当时,也命此为昆仑,所涵盖的意思就是河源之山。

源自星宿

随着王朝的更迭和起伏,在魏晋时期由于贸易往来,中原地区和吐谷浑之间就亲密了很多,也因而得知黄河的源头在青海,并非在新疆。根据晋代《博物志》里面的相关记载,就有“源出星宿”的这一说法。

就在隋炀帝五年时,观王杨雄以及宇文术平定吐谷浑之后,就用河源这个称号来作为郡名,你区别于其他的地方,同时也认可了黄河是出于青海的说法。随着硝烟四起的战乱,在唐代贞观9年时,唐太宗派将出兵征战,所到地区一为柏海,一为星宿川。

这样的追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到松赞干部向唐朝,求赐婚时,也依旧如此。当年迎接文成公主之时,所到之地也在河源。可根据相应的考究,在当时还没有真正的到达如今所定义的河源之地。

到了元明清三代,对黄河源头的研究如何?

元朝时期,忽必烈一统中原,纳入西藏。并且命属下去寻找河源之地。在考察的途中,当时官居翰林学士的潘昂霄,还撰写了《河源志》,记录下了一路探寻和考察的过程。书中明确指出三条水流,且并称为黄河。

同时朱思本还得到有关于元朝帝师所藏的一些文书,整理后也译成了《河源志》。两本书的名字虽然一样,但其中所记载东西也有所不同。但共同点便是,都认为河源所存在的地方是位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或者是将近七八十里的地方。这也就一致的认为,星宿海并非是黄河的源头所在。

直到明朝有关于和元的探究完全没有停止,因为宗教衍所撰写的《西游集》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但这本书在清代的时候已经遗失了。等到时间线到达了清朝,对于河源的探索依旧进行着。只不过停滞于星宿海这个地方。

新中国时期依旧在不停探索

建成了新中国之后,我们国家对于黄河源头的考察依旧没有放松。就在1952年8月份的时候,还成立了相应的勘察队。这些研究者不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且实地访问。那些藏民把三条河流分别称为扎曲、约古宗列渠和卡日曲。

在这一系列的考究之上,考察人员亲身力行。最终发现三条河发源地各不相同,最后所认定的马曲才是黄河正源。可对于这样的说法,也有人持反对的意见。因为也有学者认为卡日曲最靠南边,所以应该是黄河的正源。

可不管怎样,黄河都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当地的一些藏民仍旧把卡日曲分为河源。就在1978年,我国再次成立考察组,进行河源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考证之后,将三盒进行对比。最终征求的各种意见之后确认古宗列渠,也就是所谓的马曲,才是黄河的正源。也就在这个地方树下了一个黄河源。

也从这里开始,东经的95度59分24秒,北纬的35度1分18秒,就成为了黄河的河源。找到的河源只有碗口般的大小,流到下游之后却汇聚成了汹涌澎湃的黄河。这是因为在这附近还有千千万万条我们所看不到的溪流涓涓而下。可是源头已经找到了,但是相关的专家却提醒是不能够靠近的。毕竟在你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还隐藏着千千万万种危险。说不定下一脚就会踩到泥潭,又或者是受到一些野生动物的威胁。

因而黄河的源头现在已经找到,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世世代代守护和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毕竟在这条大河的孕育之下,我们炎黄子孙才得以世世代代发展和生存。

继续阅读(剩余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