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形之五步功法*第一层弃知
第一层弃知
中国有少林武当两个门派为代表的两种不同分格的武艺体系。被人称作内家和外家。这只不过是外表的形式不同。而以功夫的终极层次论,两派是相等的,都是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少林有句名言: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而不论少林还是武当都没有练肌肉这一说法。对于初学入门者都讲究先换力。力由地起,自如得能运转全身才是能用之活力,能发能收,出去还得回得来。不像未经训练的人只发不收,而且有时连身体都一起跟了出去。说个比喻:带兵打仗,把兵派出去打,一出去收不回来了,哪去了,不见了,找不到了,这叫会带兵的将军吗。而真正会带兵的,兵无论多少都得记住都打到哪里了,以便随意调控。这就是区别,不是会发部命令就可以了。兵走没了怎么办,两个结果,一个是自己回来,另一个就是被敌人给截了,回不来了。在抗美援朝中就有这种事,一个师冲得太猛了,被截了。只有百多人回来,其他的说是上山打游击去了,反正没回来。作为个人自己的手脚就是兵,说少点就四处,多点十四处,也就这些要管理。而这个弊病在职业选手上也会出现。故而对于武者来说首先是要改变这一现象。要改变就要先弃力。只有先放弃本身知道的,才能逐步了解未知的事物。故先弃而后知。这一点始终贯穿在五层功夫的进阶上面,不然只会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不能深入。
对于太极拳大家都有了解,都知道不用力。说一下少林拳。我师是上海武术十大名家之一。也精查拳。我初学武就是先教我少林拳。我师教我的过程中只要看到别的弟子,用力打拳总是会说瞎用劲。总是强调不用力,到最后爆发,讲究爆发力。也就是寸劲。所谓拳打三分脚打七。手上只要用三分力就行了。脚上要有力,少林拳的基本功就是踢腿,腿法很多,要注意踢腿时不能用上身的力量,上身只要保持平衡就可以了。练的就是腰腿功夫。而骨节是能传递力量的,把下部的力量通过身体传到手上发出。力一用就放松,这样人的身体是不会因为出拳打空而被带出去。当然在个人独练时不太会出现,是在打人时会这样,不知道打空了怎么办。而寸劲就是打空了就不发劲了。别人避开了还发什么劲。而打到了就靠连击,少林拳中随便哪套都有三下连击的动作,练时要快,动作要清楚,而在停顿的地方就要注意呼吸换气。这样打完才不会喘。少林拳快,太极拳慢。我师言: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出手要快,而在停顿与过渡的地方就不必快了,要是全是一个速度就会乱。动作不清楚看起来会乱。慢是太极拳的练法,要自然的慢而不是故意慢,故意慢就会有局部僵力出现,主要由身体带动,手上动做一做作,就是手带着身体运动,这样力就散了。始终要以腰胯的力量主导运动。之所以讲究腰胯因为腰是上下两节连接的关键部位,下身的力量全由腰部那么一小部份传递。故腰掌握不好,力就无法完全由下传到上身来。而胯是左右转动之横向力,就因有此横向力才能主导并催动身体及肩部转动而使力达到手上。不然还是上身肩部力。这就是直力和横力的区别。没练过的人是不能有此横力的。横力左右均衡,故发力时不会因力向前而身体也被带动。而常人的直力就有此弊病。力量的传递重在骨节的节节贯穿,而常人的腰部是一曲线,不是直的,而练太极拳首重腰顶。就是腰向后顶把曲变直。杨氏太极拳谱言:“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可见缺少了这一点那是白费功夫。这是一大关键所在。而在少林拳中却没有这一要求,我师还特意讲过这个区别。我想是因为当人体直立时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而少林拳起伏比较大还有踢腿也不需要腰顶。故而没这讲究。
无论那一门派或知名拳种,都有初学入门的桩功。桩功就是化去俗力,使气沉入丹田,进而知气。有些还有动功,动功是导引。不论动功站桩都是练气,前面将到脉以制肉,故对肌肉的管理要靠脉。人不能感觉到脉,但能感觉到行走于脉中的气,要气流通顺利就要放松肌肉,这就是太极拳讲的松。能感应到气在身体各处就说明有知觉了,才能更好得管理各处肌肉,使肌肉更放松。使得肌肉达到肌肉若一的状态。这是以气统力,而一般人是以力统气,这就是力气与气力的区别。看那些职业选手打斗脱力,为什么,是肌肉没力了吗,有些干体力活的干一天都没事。职业选手可不是没肌肉,而是呼吸的关系。呼吸提供氧气,传到身体各部,当用得比进来的快时,它没能量了补充了,罢工了。这就力气。力在前,只知用力,气在后。后面脱节了前面也没有了。而武者使呼吸深入丹田,气息就长。这通过美声歌手就能了解,他们也用丹田之气,而发出的声音即响亮而持续的时间也长。同样武者使呼吸深入丹田,运气到身,以作运动,是先有气后有力,以气为主,是名气力。这是呼吸之气。而身体之中运行于经脉的气的种类太多了,比教复杂,不用管它,让它自然运行就可以了。凡是杂乱无章,不能统一为用的事物,武者都是不用的。使杂乱成统一是武者要做的事,气怎么去统一呢,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各有一定的走向,武技用气有逆于经脉走向,又如何能用。人身顺应自然,此是养身,逆其数而治,此是修身。故顺之曰养,治之曰修。而不论是养身还是修身它都有其中的道理存在。治也要顺理而治才称治理。《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黄帝曰: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此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骨筋肉也。”荥:音营,《说文水部》荥,绝小水也。”人的五藏六府之气通过经脉十二,络脉十五这二十七气来运行出入身体,并跟外界的天地之气交流。顺应这个道理就是养身。而修身不同。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节也就是关节,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骨筋肉也。人的神气直接有通道到达各关节,跟皮骨筋肉无关。故这气能够总统于神以作出入升降,所以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流散无穷就流散到二十七气,奇经八脉,十二筋经上去了。这就太复杂了。若没有一个能统一的存在,皮骨筋肉又怎么能统一为用呢。而修身知神,才能治身。这就是修身。杨氏太极拳谱: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定什么是在定身体吗?不是,心神不宁在人静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是心不定,则神不宁。神不宁则神也不知到那去了。心定则神宁,神在身中主持,此就是神是君位骨肉臣。这就是站桩及动功要达到的目的。故初学关节要松开,以便气的流通,能流通关节就灵活,动作也会灵敏。这就是初学需要大架子,动作要舒展,这样气力才会顺。顺则通。
不论站桩和动功,气都会自然地散到体外,其中动功最明显,容易感应到外围气。在人的身体周围一公尺的范围,都是存在自身的气,它跟外界自然交流,平常也是如此。而练功则加强了其中的密度,随着人的知觉灵敏度的提高,很容易被人感觉到。知觉知觉是谁觉,是你的神意。能觉才能明。凡是运动都是关节运动,故而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这就是从外到内的一个过程。这是武学的过程,文的不一样。文的直接讲心,悟心。体会心灵的境界。正因为武是从外到内达到知神练神的目的,故称作外家,文者是内家,是知凡是武艺都是外家,外家是拳。练的是拳。太极拳也是如此从外而入内,只是它更注重神的境界,对筋骨的能力训练就不及少林拳。故因有此分别,有别于少林所以称内家拳。故而太极拳不达到最终境界是不能于少林相较。当然这点在第二第三层上体现,在第四层上平衡,在第五层才能超越。而职业选手的境界在第二层上。不会超越这一层,不经过传统的训练不可能达到第三层,第三层就是练出了内劲。当然这是说境界,至于打斗,那是打了才知道。而且前四层是形,天赋条件好不不练有时都比练的强。
知觉运动,有知觉才能运动,当放弃肌肉力时,必然会对气有所感应,这时还谈不上练气只是有所知觉。有知觉才能更好得体验关节,掌控关节。力由关节处节节贯串,不能掌控何来贯串,脱了节的蛇就如同死蛇,不脱节它就是被拿在手上,它也是能动的,靠的就是骨节的节节贯串。故能节节贯串才能得骨力。
是以第一层功夫只凭站桩和动功及可。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知觉周身之气,进而知觉神意。这知觉只是略微明白而已,还不能应用。周身之气也只能感知不能随意运用。
或问初学就不用打套路拳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打套路拳吗,太极拳不一样它是动静如一,练拳就如同站桩。少林拳是动。拳路练的就是手眼身法步,它是为打斗做准备的。问下当今练拳的,有几人能把拳中的身法在打斗中体现的,手法也一样,但手法还有个拳打空档,自然和拳架不一样,但是身体的移动,也就是身法又到那里去了呢,难到你自己的身法还比创拳的人高明不成,古时创拳可不是什么都能流传下来的,没本事不能实战的是不会传下来。故而对初学者来说这练不练都是一回事,练了也用不了,白练。身法步法,以及手法是为实战而练的。练是为了用,什么拳都有个起伏进退,每种拳都有各自的样子风格,也就是各自的规矩,都是固定的形式,是不变的。下面的形式没有手上的招式还怎么能用得出来,一:劲路上下不顺,二:身体上下不合。看下职业选手的动作,先有固定的架式合住劲,再打,一打就是几下,打完了要调整重新再拉架子。当然这本身也是一个弊病,三下一打架子就散了,散了之后要重新拉好架子合住劲才能打。有弊病就能被人所利用。
练拳也练手与脚的配合,人的手脚只会异手异脚的配合,同手同脚就不行了,但对练拳的就不同了,练拳也就是身体的运动,掌控身体的运动才是会运动。同手同脚不行,是因为没能掌控身体的各处配合。不是不行,看下各自门派中的拳有没有同手同脚的,太极拳和形意心意及八卦掌是有的。我练的少林拳也是有的。为什么要讲同手同脚?因为连击可以是同手同脚,也可以是异手异脚。但在打时展现的身法则必然是同手同脚。说个穿花绕树的身法,你的正面有棵树,你怎么穿过去,必然是同手同脚才能穿,比如右脚先进到树的左面也是你的左面,那你的右边身体也要随脚同行才能偏离正面的树,不能上左边的身体,上左边跟没动一样,这时左脚随身体向左转后退,,即面向原本站立的背面,左脚再一退步,就穿到树的背面去了。要实战就必须会这穿花绕树的身法。也就是同手同脚运动方式。这样才能手与脚合运行自如。而各种拳架就是练习身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发劲方法。打斗不是站着死打的,是运动战,职业选手也运动不起来,类于死打,这就比实力了,速度,力量和反应,谁强谁赢。少林拳谱《打擂精要》中言:“强与强角斗,胜在智一方,弱与弱交手,服在功底厚。”弱者都有弱点,弊病存在。而强者都到了那高层次,比如董海川和郭云深之间的相斗就是如此。断断续续到第三天董海川愈变愈奇,才以一招而巧胜。这是斗智,动作全是骗人的。他们的境界都到了碰实了才发劲其它时候都是含而不放。要动作连续才打得起来,一打上就会很久。至于一交手交了多少时间没说。而职业选手你来我往几下就要调整,一是身体合不住劲了,二是呼吸跟不上了。身法一动劲就会散,连击一多呼吸跟不上。这是外家的表现。也是弊病所在。而传统武艺要打斗就必须先有身法才能打。此身法由套路学而熟之,由穿花绕树练而精之,以至随心所欲心中无拳而一举一动却又处处合乎规矩。故套路对初学来说可有可无。初学先正身形,知规矩,能顺之后才学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