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坐(二)

之前一篇《正坐(一)》,回顾正坐之史;本篇,还原“正坐”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位置,即正坐之礼。

华夏乃文明之邦,区别与夷狄的重要标志,正是“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上图显示的,是西方女性将上衣撩起,让周围狂欢的男性任意摸弄,真所谓“聚麀”之现实版。西方国家千方百计的向中国进行此类所谓“文明”之灌输:这样做才是先进、文明,这样子才代表自由、人权……

每一位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华夏儿女,自会对此兽性“文明”嗤之以鼻。但在那些被西方势力及其买办走狗渗透、裹挟的阴暗角落,是否已有部分国人被洗脑,误以“聚麀”为自由,自认禽兽为荣光呢?

当此“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西方反华势力及其鹰犬,无孔不入,诋毁我华夏文明之时,更需要我华夏儿女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华夏道统。事关种族延续,事关文明传递,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正坐之礼,不单单是对自身形体气质的修养,更是修心养正之法,传习道统之义。古人凡事讲“正”,正念、正行、立身中正、行事秉正,法天地正气,养浩然正气。正坐,于己,是重要的修养;正坐,对人,是恰当的表达。中正安舒,端庄威仪,自尊自爱,不卑不亢,表现出中华士人处世严谨之正气。反观前边所见夷狄“聚麀”之狂乱邪淫,易乎?不易乎?同乎?不同乎?是非曲直,高下立判。

华夏与夷狄应区别开来,所谓以夏易夷是也。在《春秋繁露·竹林》中,董仲舒说: “《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这一区别正是华夏文化高屋建瓴的俯视,其标准正是“礼”,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高点与标杆。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的野蛮行为激怒高祖、吕后时,大臣季布说:“夷狄譬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此正是立足文化高位的灵魂考问,基于文化境界的降维打击。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礼、守礼是中华儿女应有之美德。古之君子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礼居其首;而习礼之初,正坐为尚。

中国是礼仪之邦,正坐是华夏礼仪筑基功夫。古人认为:“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由礼仪之正到心气之正的养成,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养成之后,正坐之时,中正之身形,又体现出由内而外、内在的修养。礼仪用以规范言行,古人行止进退无不以礼为准。俗话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可视为古礼在今日之传承。

这样的正坐之礼,如何穿越历史,薪火得传呢?

《论语》开篇,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谢氏注:“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谢氏名良佐,字显道,北宋寿春上蔡(今河南上蔡)人。谢氏师从程颢、程颐,创上蔡学派,奠基心学,为湖湘学派之鼻祖,程门四先生之一,人称上蔡先生。谢氏进士及第,著《论语说》行世,从祀孔庙。这样一位大家,对于正坐的诠释,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深意。

明代,“刘忠定公见宾客,谈论过时,体无欹侧,肩背竦直,身不少动,至手足亦不移”。这般威仪,没有自小养成的正坐功夫,没有恪守礼制的浩然正气,难以做到过时不移。此处的“时”是指一个时辰。先师爷刘毅先生,当年教笔者坐立之规矩,修行每每“以大时为限”,大时就是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打熬筋骨,身心俱炼,对习者来说内外兼修,也是一次精神升华。

看似简单一坐,需要时习以成。一代一代华夏儿女,学问之初,即习正坐。好比新兵训练头一关,就是练立正。一切文事武备,皆蒙学养正于此也。

漫长的正坐之礼,浸润着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古人席地而坐,遂有“坐席”之谓。于此展开,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如:主席、首席、筵席、酒席、出席、入席、离席、缺席、列席、一席之地、座无虚席等等,均出自古代坐席,即正坐之礼。

以“主席”一词为例。在上边唐代阎立本所绘画卷中,主席坐者为孔子。主席,相对次席或者副席而言;最早源于“异席”。

“异席”,指古时一席坐四人,如有第五人坐,则应让长者另坐一席。这就是《礼记·曲礼》中记载的“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这样,两席或者多席之中,就有主席、次席之分。随着岁月打磨,主席一词,逐渐演变和衍生出形而上的寓意。

《论语·雍也》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雍,即冉雍,字仲弓,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与兄冉耕、弟冉求均师侍孔子。南面,即身坐于北而面朝向南。古时以坐北朝南为尊,凡天子、诸侯、卿大夫坐堂听政,皆面朝南。此乃正坐之尊位也。

席间正坐,有自尊而遵重对方的含义。如前篇《正坐(一)》中所举的例子:正襟危坐。西汉时的中大夫宋忠、博士贾谊,有一次听日者司马季主讲卜,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即整冠带、正衣襟,端正而坐,以示敬佩之情。

古人讲礼,坐有坐相,既使平时自己闲坐,亦端正坐姿,以持士道。史书记载三国时期魏国的管宁,五十年常坐一木榻,端然正坐,从未箕踞,以致着膝之处都磨出深坑。东晋的陶侃,“职事之暇,终日敛膝危坐”。后来,即便有了高脚座具,也以坐姿端正为敬。宋代司马光,平日“燕居,正色危坐”。

箕踞,则是不合礼节的轻慢之举,也是对同坐之人的不尊重。《礼记·曲礼》说:“坐毋箕”。对于女子,此类坐姿尤为严禁。

古人在坐席摆设及入席等方面也有诸多讲究。如“席不正不坐”,即设席之时,席之四边要与室内四边平行不斜,不然就不应落坐。谢氏注:“圣人心安于正。故于位之不正者,虽小不处。”席正而坐,不仅体现坐者的端庄、礼数,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正气教育。所谓:“心安于正。”历史上孟子的母亲就非常注重这些细节。据说,她为了让未出生的孟子能知礼、受到礼教的正确影响,即行胎教之法,怀孕时“席不正不坐”。反观现在一些准妈妈们,出入娱乐场甚至摇滚演唱会,狂躁之音、乱舞之形,对胎儿将来到底会是怎样的影响 ,令人深思。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先圣对正坐之礼的规范,上文之外,笔者据《礼记》等古籍,略加整理。

详情如何,且待下回分享。


华夏正坐系列直播


课程标题:明华夏正坐 持玄德修身

主讲人:弘毅山长

【华夏武学传人】

年少得遇大隐  传灯文武道统

复兴华夏千秋  重光先圣文明

直播形式:视频直播

直播时间:8月13日 周五 19:00

课程简介:

从华夏正坐之史、礼、理、形、修、用等方面展现华夏武者传承不辍的正坐教育。

课程大纲:

正坐第一讲 史·礼

先民的坐姿演变。

夏商周之正坐,正坐逐步确立正统地位。

正坐的逐步式微。

正坐与华夏文明消长。

正坐在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正坐之礼。

耳熟能详的一些概念与正坐之礼的深层次关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