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宁夏还小的荷兰,凭什么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导语:在中国有句老话叫“靠天吃饭”,可世界上就有这么几个国家不信这一套,凭借“逆天”的精神,在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条件下,却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农业奇迹。比如,荷兰就是这样一个开挂的国度。
文/娄向鹏
荷兰国土面积仅为4.2万平方公里左右,比中国的宁夏(6.64平方公里)面积还小,且1/4国土海拔低于海平面(约一半海拔不足1米)。天然面临低洼潮湿、光照不足的难题,这对于农作物生长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国土面积狭小,荷兰的农业生产空间非常有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荷兰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从一个资源贫瘠的欧洲小国,一跃而成为人均GDP全球排名第九的经济强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更是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荷兰是如何做到的?近日,神农岛首席顾问、福来品牌营销咨询机构董事长娄向鹏老师亲临荷兰考察,为各位“岛亲”揭开这层神秘面纱。
与荷兰农业相比,我们究竟差在哪儿?
相信每一位亲眼目睹荷兰农业的人都会被震撼到:并发出“这哪里是我们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啊,简直比我们的工业还工业”这样的感叹。
让我们剥茧抽丝,寻找荷兰农业那些举世无双的价值点。
荷兰印象一:设施农业发达程度超出我们想象
荷兰最大的玫瑰温室大棚、鲜切花大棚以及番茄、彩椒等温室大棚令人印象深刻,它们拥有其全智能的温室系统,包括智能控制温度、控制湿度、控制光照、智能通风、供应二氧化碳等,其智能化程度简直让人惊叹。
其中最牛的要属其智能分苗系统,从小钵变成大钵再间苗盘移到田间都不需要人工,全部智能化,而且如果遇到长势特别差、病苗都能通过系统识别并予以剔除。还有高度智能的灌溉系统,就是不同作物不同生长季节什么时候用,用什么肥料,配多少水等等,全部实现智能控制。这些在国内的大棚中都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温室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中国的问题是大而不强,差距就是科技上。中国的温室大棚大部分还停留在遮风挡雨和反季节种植的基础层面,而荷兰温室种植已经实现了全程智能化和自动化,反季节种植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们已经可以实现农产品的随时上市。
由此看来,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荷兰印象二:机械化水平之高,令人惊叹
荷兰农业是高度机械化水平令人吃惊!
让我们一起看看荷兰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这是视频哦,建议在wifi下观看)
在荷兰,各式各样、功能齐全的农用机械随处可见,从种到采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还有机器人运输车,忠诚地执行人类的“命令”。
在荷兰,农产品从田间采收下来那一刻起,就完全进入自动流水线操作了。流水线能能按品种以及个头大小进行分级,还能完全做到根据农产品的内在品质进行分级。在个体差异明显、产品品质极度不稳定的农业,荷兰人通过高度机械化实现了相对较高的标准化。
相比之下,中国农业在产品标准化方便有很大差距,而产品是品牌的基础,不稳定的产品品质极大制约了农产品品牌的打造。
荷兰印象三:最大的差距不在硬件,而在于文化和意识层面
尽管中荷农业在硬件上的差距十分直观,但经过考察、思考,我们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中荷农业最大的差距不在硬件,而是文化意识层面!荷兰农业设施的智能化和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确令人非常震撼。但这种差距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全可以缩小甚至消失,更大差距在意识层面。
中荷两国对于农业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中荷两国农业从业者的社会声誉就是这种差异的一个缩影。在荷兰,从事农业是非常体面自豪的事情,农业的地位甚至高于工业;另外,这种态度的差别还在于他们通过产品传递的情怀和理念。比如,荷兰坚持生产有机农产品,甚至不用任何化学药剂。
荷兰农业开挂的“四大法宝”
荷兰农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产业组织能力。
荷兰农业的组织方式的特征是:专业化、组织分工、制度创新、设施化。
专业化:产业聚焦,变资源劣势为产业优势
专业化、集约化是荷兰农业的一大特色。荷兰光照不足、地势低洼,正是这种资源上的劣势反而迫使荷兰开辟出了另外一条“康庄大道”。通过差异化战略,产生独一无二的价值,正是荷兰农业的成功的根本原因。
荷兰花卉香天下,品牌农业现代化
谈及荷兰农业,花卉产业不得不提,这是荷兰农业的支柱之一。耐人寻味的是,虽然世界各国都有花卉产业,有的国家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荷兰一样使花卉业成为真正的大产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荷兰将花卉产业视为核心优势,采取了精品化、专业化的产业发展战略。
花卉产业在荷兰农业举足轻重。据估计,在25万左右的农业就业人口中,有近9万人从事花卉生产和销售。每年,花卉产业可为荷兰创造50亿欧元的价值,约占荷兰园艺总产值的一半。目前,荷兰生产的花卉至少有70%用于出口,其花卉插条和种苗遍及世界所有花卉生产国家,并且成为世界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生产原始材料中心。
当然,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也需要专业化的智力配称。在这方面,瓦赫宁根大学发挥了第一无二的作用,堪称荷兰乃至全球农业领域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Hilfred Huiting教授亲自为中国的客人介绍农业的前沿技术。瓦赫宁根不仅始终站在全球农业科技的前沿,同时,荷兰的产学研联系非常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非常好。
相比之下,中国的产学研之间存在诸多障碍,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这正是值得我们反思之处。
“力出一孔”才能“利出一孔”,正是这种战略上的聚焦,才为荷兰农业带来了超高的利润回报。
组织分工:各司其职,高效联动
专业化有一个前提,就是分工协作。
荷兰农业的分工十分科学、合理,整个产业各个环节衔接紧密。种植者可以集中精力从事生产。这种专业化的生产,细化到专业种植某一种作物或是某一种作物的一个品种。同时,专业分工使得,产业链上相关公司可以为农场主们提供非常个性化的服务。
农业合作社在将农民组织起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荷兰农民的合作社主要有采购、信用、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每种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目标。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一些农产品的市场已完全为合作社所占有,如花卉市场占有率达95%,土豆加工市场占有率达100%。在农业合作社里,农户们相互分工,各司其责,既保持了农户的独立性,又形成了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增强了整体实力。除了组织生产和销售,合作社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金融信贷,为了解决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资金问题,发展出了农民合作金融制度——农民合作银行。
组织分工是专业化的前提,荷兰农业之所以在资源如此匮乏的条件下创造这样的效率,将大农业(大田种植,适度规模经营)与小农业(瓜果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精细化管理)结合的这样好,与其精细化的科学分工是密不可分的。
在荷兰西红柿公司,偶遇美女农民工
制度创新:独创拍卖体系,打破供求不平衡格局
制度创新是荷兰农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经验。制度往往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谈及市场化。荷兰举世闻名的花卉拍卖制度不得不谈。二战之后,荷兰花卉拍卖市场形成了庞大而完善的流通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七大拍卖市场,数以千计的批发企业和数万家零售商。
市场化本身推动了分工,种植者只要专注做好种植。销售环节则交给拍卖市场,荷兰花卉拍卖制度通常通过拍卖机制撮合卖家和卖家,最终实现了供求对接。
荷兰花卉拍卖市场已经在全球花卉领域举足轻重。
荷兰花卉拍卖市场现场
(这是视频哦,建议在wifi下观看)
成吨的鲜花和观赏植物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运往荷兰的拍卖市场,而由荷兰本地出产的花卉和各种观赏植物也是通过拍卖市场,由荷兰发往世界各地。良好的市场机制和销售体系,奠定了荷兰作为世界园艺交易、中转枢纽的地位,并使荷兰花卉业在国际花卉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荷兰的花卉拍卖制度具有四大价值,第一,倒逼上游确保产品质量。但凡参与交易的花卉,一旦进入花卉拍卖市场,就进入监控范围内,市场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不合格产品不能降价销售。第二,拍卖机制围绕市场交易提供一揽子服务,相比传统农批市场,效率大大提高。第三,拍卖制度形成了权威的价格调节机制,确保产业良性发展。拍卖制度是一种公开、透明的交易机制。没有黑幕,对买家和卖家都是公平的。同时,拍卖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挂钩,销售在一种完全竞争的氛围中进行,实现了好货好价,避免了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第四,花卉拍卖制度推动了花卉生产的专业化。花卉拍卖制度运转高效,周转较快,种植者和销售者不必采用较长的产品线避免风险,这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化。
鲜花属于非常特殊的商品,对卖相要求非常严苛,在荷兰的鲜花拍卖行,依靠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可以使完成交易的鲜花在一天以内发送完毕,运到世界各地,以满足鲜花对时间的苛刻要求。
设施化:依靠温室技术,突破资源瓶颈
在自然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荷兰人投入大量资金,依靠世界领先的玻璃温室技术,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系统。据统计,荷兰的玻璃温室面积达到1.1万公顷,约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在荷兰郊区,集中连片的温室随处可见,一般温室规模能达到40公顷左右。温室都采用了先进技术,能显著提高透光率,减轻温室建筑材料的重量,增强温室抗风耐压性能,进而大幅降低能耗。与此同时,温室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举例来说,在玻璃温室内,一株普通番茄的产量能达到30-40公斤;此外,据统计,全国玻璃温室切花的年产值可超过20亿欧元。在发达的设施农业的支撑下,荷兰从一个资源贫瘠型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每天向全世界出口约1700万枝鲜切花和170万盆花。
他山之石:荷兰农业的借鉴意义
一、精益管理,提质增效
荷兰农业的专业化、管理的精细化尤为难能可贵,在结果上就是人均产出非常高。荷兰最大的玫瑰温室大棚只有200员工,每年却产出 6千万株玫瑰。高效率一方面得益于其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另一方面也是其管理创新的结果,很多荷兰优秀农企业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管理模式,生产第一线重要程度最高,员工以创业者的身份融入组织,这就保证了生产者有充足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荷兰农业之所以能实施这种精细化的管理,与科学分工密不可分,这保证了他们能够做到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化作业。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农业生产还处于大一统的时代,没有分工协作就难言效率和品质。
二、重视创新,建立竞争优势
荷兰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离不开先进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荷兰对科技发展极为重视,全国教育和研究经费占到国家总预算的19.1%,远高于其他部门,而农业科研则是其中的重要领域。
参观闻名遐迩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这是一所在农业科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领域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
娄向鹏老师向瓦赫宁根大学两位教授赠送新著《大特产——让地方特产卖遍全国》
荷兰人非常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在育种方面,荷兰人到世界各地搜集种质资源,进行大量的杂交育种工作;在栽培方面,对同一品系进行编号,栽培于品种资源圃中,而后根据该品系的表现、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优选,并对选出来的新品种进行命名、申请品种权保护和推广;在种植方面,依托先进农艺技术、温室技术和水肥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每平方米土地产值成倍增长。
在荷兰,很多公司都是百年企业,在研发创新上非常舍得投入,这也是支撑他们不断发展下去的根本原因。
这种投入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荷兰每公顷蔬菜产出为54.4吨,而我国只有23.0吨,还不足其二分之一。要解决我国目前人多地少的资源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位产出,在这方面,荷兰的科技创新以及设施农业的发展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专业专注,可持续发展
娄向鹏老师与荷兰科伯特全球营销总监Peter Maes合影
荷兰农业最值得中国农业学习的是思想和意识层面。这主要体现在荷兰人做农业不急功近利,更没有竭泽而渔,而是尊重自然规律,真正关注消费者的核心利益和需求,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以科伯特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创立至今已经有50年历史,一直专注植物系统健康,长期致力于生物防治和纯天然种植,以改善人类和地球家园健康为己任,其倡导并践行的核心理念“与自然完美协作”。像科伯特这样专业专注的公司在荷兰还有很多,可在中国有几个?这就是差距所在。
在我们国内,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养什么,只顾短期获利而不重视整个产业的长期规划,只关心产品的价格而不管产品的品质,最终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危机频发,比如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瘦肉精等,这都追求商业“捷径”的代价。
荷兰农业不仅重视产品,还注重知识的培养和服务,荷兰有非常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其教育投入和农民的素质也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高素质人力资本和高品质服务,最终确保了高品质的产品。当我们强调工匠精神的同时,荷兰农业蕴含的“农匠精神”同样值得中国农业学习。
农业的特点就是长线运营,高投入,盈利周期长,这尤其考验一个企业的战略眼光和定力。
荷兰农业之所以比我们优秀,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荷兰人更能坚持。
参访团合影留念,此次荷兰之行大家收获颇丰
《神农岛》特约专家稿件,原创不易,欢迎分享,转载或摘录请注明作者:娄向鹏,来源:神农岛,ID:snd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