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书法有书眼,什么是书法作品的“书眼”,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
“书眼”一词,并无明确定义,多见于今人书论。但在书法创作实践中,的确有“书眼”的艺术现实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了这个词语,包括一些完全不懂书法的人,也知道“书眼”一说。
我个人理解,“书眼”就是一副书法作品中最先映入眼帘的部分,或者是一副书法作品中最出彩的部分,另外,我觉得“书眼”仅限于行草书体,正书体谈不上什么“书眼”,因为每个字都是书眼。
怀素《自叙帖》局部
1、书眼的艺术价值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一幅行草书作品,如果平铺直叙,一支笔杵到底,的确会显得呆板无神,即便字上的功夫再深,也难免会让人觉得是字匠一枚,我本人很多作品就存在这个毛病,也经常为人诟病。如果在作品中偶然出现突兀、破锋、留白、拖笔、涨墨等等特殊处理,整体作品效果的确会被瞬间激活,迸发出艺术光辉,而这些特殊处理就是传说中的“书眼”。这里面蕴含着什么艺术美学理论?很难去解释得清楚,但“书眼”一直就在那里,从未离开过。
我的一幅作品,缺少所谓的“书眼“”
2、书眼的形成
书眼应该是浑然天成的东西,而不应该是刻意为之,甚至是宁缺毋滥。一个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之前,应该对章法布局有所考量,但绝不应该像编程序一样精确设计,而更多地应该依靠书法家艺术修为和艺术灵感的自由发挥,否则,处处心机,甚至可以重复完成,会让人觉得是在制造工艺品而非创作书法作品。
我举一个例子,在西安我看过一个人街头表演书法创作,他在写到第三行的中间部分时,突然留出来大约20厘米的一段空白,正当观众们觉得疑惑的时候,他写到了第四行,其中有一个“也”字,他突然浓墨疾书,把“也”字的竖弯钩变成一条斜线,直插第三行空白,以求实现平衡布局的效果。这样一来,“书眼”有了,但书家的心机也展漏无疑,失去了行草书率真的艺术初心。
徐渭书法作品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评论,说某某人的作品是江湖体,我觉得“书眼”过多、设计痕迹明显,也往往是被人贴上江湖书法标签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