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真】这么多年,你练的八段锦可能是错的
应武谈读者要求,我再聊聊八段锦的事。我最开始接触八段锦不是师父教的,是在公园和大爷大妈一起练的。我跟着音乐练过一段时间,没什么感觉,力气没长,筋也没拉长,就是感觉起得太早,有点困。后来练形意拳,师父看我身体素质比较差,让我练练八段锦调理一下,个人感觉效果不错。
说实话我对八段锦了解不多,平时作为练拳前的热身运动来做,也不知道练得对不对,因为师父八十多岁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状态非常好,所以我认为师父教得有道理,但师父教的和常见的教程有所不同。
具体哪里不同,我举一式说明,今天就说说“攒拳怒目增气力”。
“攒拳怒目增气力”在网上是有口诀的,“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咱们先说“马步下蹲眼睁圆”。师父总说练内家拳最好的年龄是三十多岁,因为这个年龄段有经历也有精力,能够理解内家拳的原理。我就反驳说,三十多岁人的腰腿不行了,踢腿和马步都不扎实。师父说,马步要自然,不是追求低,是追求“一”,上下身不能断劲和断气,腰腿不好站高点没问题。我后来看《顶天立地的功夫》马世琦也推荐高桩,实践中也发现了高桩更容易导气,所以我觉得马步不要下蹲,微微有点下沉的意思就行。
再就是“眼睁圆”,这三个字可是害苦了好多人。公园里有很多人都瞪着眼睛练这一式,有人觉得不过瘾,瞪着眼睛还喊两嗓子。我最开始也瞪眼睛,师父却不让。师父早年练过京剧,是练过眼睛的,打拳时很少眨眼,夏天上午时眼睛可以对视毒太阳很久,我现场看过。师父说眼睛是人体的一部分,不要有过多要求,眼睛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要不断劲、不断气,练拳时身上始终处于不紧不松的状态,眼睛也像鹰站在山顶俯瞰大地一样,处于守式又随时可以出击。就是这样一种含住、又不松垮的感觉,不是怒目金刚瞪眼睛。
为什么这样说,咱们可以看看八段锦的来由,《道枢》可没说“攒拳怒目增气力”,这是晚清的版本,《道枢》讲“咽津补气,左右挑起手”。按照《道枢》的理解,把八段锦回归到功法或者气功的练法上来。我的理解是,既然是功法或气功,通常是收敛的原则,绝不会“眼瞪圆”发泄。因为精神外泄的练法通常是打法的表现,比如辫梢劲,要把劲和气都放出去。所以公园里瞪眼睛的大爷大妈并不养生,为了瞪眼睛,把气血都冲到头上了,对年龄大的人来讲可不是闹着玩的事。
咱们再说“吸气收回呼气放”,这句话把我害得好苦。有段时间我学习诊脉,为了把握“一息四至”,反而关注自己的呼吸,一关注就不自然了,所以诊脉也不准。反思我练劈拳时,也是因为看了乱七八糟的书,让出拳时吐气,收拳时吸气。结果练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会儿喘气一会儿憋气的。师父看不下去了,就手写了一篇“努气四害”,告诉我气不能憋、不能闭,做任何动作都是这样。健身房的教练也是一样,要求调整呼吸,做力量训练时不能憋气。我个人觉得千万不要刻板地要求呼吸,如果你察觉到呼吸,说明呼吸不对,察觉不到,那么说明对了。能够做到细、深、长的呼吸,那绝对是无意识的呼吸。
《道枢》讲“咽津补气,左右挑起手”和晚清的“攒拳怒目增气力”是有本质区别的,“咽津”这么珍贵的字都被省略掉了。拳友可以试一下,狠攥拳头加上瞪眼睛,你肯定不会出唾液,而会导致牙龈出血。我以前打拳还带保温杯,因为身上崩得太紧,经常练得心浮气躁,口干舌燥。如果你攒拳怒目练得口干舌燥,那八段锦还是气功吗?津没了,那就是精没了,气从何而来?气功的基础是顺气,不是憋气。拳谚说“肺大力无穷”,肺肯定不是憋大的。
细节就不多说了,还是那句话,传统武术都是一元论,脱离了“一”,都是花架子。劝拳友,“攒拳怒目增气力”不要瞪眼,眼睛自然睁着即可,但眼睛要“有内容”,不是心不在焉,要眼到手到,情绪就到。攒拳也不要硬用力,眼神几分力,那么手也几分力,脚也几分力,牙也是几分力,这样才能有津液,气才顺。
想起一次师父和我在树林讲拳,有个拳友背着两米长的大枪走过,和师父炫耀似的打招呼,想让师父评价他的枪法,师父连说三个好。待人走远,师父和我说“没内容的东西都是瞎折腾,故意表现的东西都是没东西”。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