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为往圣继绝学,就是为世人治大病
马一浮先生
谈到“为往圣继绝学”时,学者多从字面理解其意思,会想到“往圣”可能就是孔子、孟子、王阳明之类的古代圣贤吧,这些已逝的圣贤的学问就是他们的绝学吧。由此出发,则“为往圣继绝学”的整体意思就是:把这些圣贤将要断绝的学问传承下去。
不知道笔者上面的文字,是否是您之前的想法呢?
读到这儿,您可以停顿一会,琢磨一下这些意思是不是对的?
我也琢磨了一下,上面的意思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如果和马一浮的理解相比,上面的意思便感觉有些单薄,或者只看到了表面的意思,关注点只在外面,而不在内部的核心。
那么,马一浮是如何阐述“为往圣继绝学”的?
他说:
此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因人为气习所拘蔽,不得理会,便成衰绝。其实“人皆可以为尧舜”。颜子曰:“舜,何人哉?予,何人哉?有为者亦若是。”
由上可见,马一浮在《泰和会语》中谈到“为往圣继绝学”这个话题时,一开始不是解释“往圣绝学”是什么意思,而是说此理(绝学)不因为任何人为的因素而有变化,是人人所具有的。
即便你再平凡,你本来所具有的,是和尧舜一样的圣人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大部分人都因为被世俗的习气所拘束遮蔽,所以不再理会,以致于“此理”衰绝。
这段话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指出客观的存在——所谓的“往圣绝学”,其实是世间普遍流行的,是每一个人天性中本来就具有的。是“道不远人”,不是“遥不可攀”。
第二层:指出我们的现实——“人为气习所拘蔽,不得理会,便成衰绝” 。
第三层:指向我们的希望所在,提振每一位好学者的信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有为者亦若是”。这当然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事实就是如此,马一浮只是指出来而已,也正能给我们以希望和光明的指向。
概括阐述这些意思后,马一浮便进一步针对当世学者的“病”,提供“良药”。对此,他揭示了最常见的两种病。
第一种病:只是把学习的方向放在了外在的知识和习俗上,因此空过一生。
你看,马一浮说这句话时,是在80多年前,但放在今天好像更合适了。
他的原话是:
学者只是狃于习俗,不知圣贤分上事即吾性分内事,不肯承当。故有终身读书,只为见闻所囿,滞在知识边,便谓已足,不知更有向上事,汩没自性,空过一生。
针对这第一种被世俗、习气蒙蔽的病,马一浮所下的药方是:
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圣人之言剀切如此。
这个药方中,第一句话引用的是《论语·卫灵公篇》中的话,翻译为:“孔子说:'对于那些遇事从来不说“该怎么样?”“该怎么样?”的人’,我对他也就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是提倡大家要勤于思考,勤于谋出路,而不是习惯于机械地因循。
第二句话也是引用孔子的话:“有把一整天的力量都用在仁上的,我还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以此来劝导世人要笃诚地将力量放在“仁”上。这是治疗习气病根的良方。
马一浮诊断出的第二种病:就是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或为被人踩的蚁民,或者追逐名利,成富翁成高官就可以了,哪还能成为圣贤一般的人物?也没有这种追求。
对此,马一浮一句话点出:“道之不明不行,只由于人之自暴自弃。”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地想到我们现在还有一种病,就是自夸肤浅之病,本身没有多少斤两,却自吹自擂,老子天下第一,动辄自夸为国学大师——其实让人笑掉大牙。当然,此病如果不专门点出,也可包含在马一浮所说的第一种病当中。此为随机插语。
然后我们看看马一浮针对第二种病所下的药方:
故学者立志,必当确信圣人可学而至,吾人所秉之性与圣人元无两般。孟子曰:“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濂、洛、关、闽诸儒,深明义理之学,真是直接孔孟,远过汉唐。“为往圣继绝学”,在横渠绝非夸词。
由上可见,这一药方,就是让大家立志学圣人之学,并确信自己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孔子、孟子、周敦颐(濂溪先生)、二程(洛学)、张载(关学,号称横渠先生)、朱熹(闽学)这些神明义理之学的圣人。
这段话中,其实已把 “往圣绝学”的多层意思解释清楚了。从字面和外延上看,“往圣绝学”就是“孔孟”“濂洛关闽”之学。从内涵看,就是“深明义理之学”。
最后,马一浮如此总结“为往圣继绝学”:
今当人心否塞、人欲横流之时,必须研究义理,乃可以自拔于流俗,不致戕贼其天性。学者当知圣学者卽是义理之学,切勿以心性为空谈而自安于卑陋也。
对此,笔者不再阐述,唯读者细品之。
《马一浮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