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心肾不交,就用“交感丸”
中医养生治病之道,在于“道法自然”。《灵枢·岁露》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人出生来到自然之中,受自然的影响,自然是先天,人体是后天。先要弄明白自然之理,才能明白中医养生治病的道理。
依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思路,我们来看节气里的物候。
1.冬至物候
初候,蚯蚓结
蚯蚓是阴曲阳伸的动物。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此时阳气才初露苗头,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地下的蚯蚓蜷缩着身体,弯弯曲曲像打了结一般,缩在土里过冬。
二候,麇角解
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冬至一阳生,深埋于地下的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2.一阳来复
以上三物候,反应出来的物象是什么呢?
是阴极生阳,“一阳来复”,这是《易经》和道家语。
具体来说,就是冬至一阳初生。经过秋收冬藏之后,潜藏在地下的阳气渐渐回升,就像小草发芽一样,开始冒出了新芽,并一点点在茁壮成长。大自然里的生物就像地下的种子一样,要准备焕发新的生机。
旧一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将过去,年复一年的,新一轮的春生夏长,万物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起点就在冬至一阳初生。
天人相应,自然如是,人亦然。冬至肾中一阳初生,这一棵小苗萌发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你新一年的生命力是否旺盛,身体是否健康。养生要从冬至这个起点抓起。
3.潜龙勿用
此时的阳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阳气还很微弱,微弱到蚯蚓仍蜷缩着身体的,还不敢舒展开来。那么,如何来养生呢?
请记住四个字:“潜龙勿用”,也是《易经》和道家语。意思即是说,使阳气潜藏在肾水中含苞蓄势而不发,为阳气后续的生发孕育更强大的生命力。
《五经通义》中说:“冬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
你想请问,这个说的是性生活吗?
呵呵,古人是主张房事应该:“春一,夏二,秋一,冬无。”不如就参照这个比例来进行吧,如果你可以做到的话。
但不只如此,原文的含义是说:
肾是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与冬气相应,在冬至一阳初生之时,肾中的精气不能有泄。熬夜,纵欲,过度劳作,围炉烤火,七情太过,劳心用脑太过......都是耗伤肾精的行为,应当“潜龙勿用”,继续维持“冬藏”的状态不动。
4.上热下寒
冬至是阴阳相交的节气,过去的十月(立冬、小雪)是纯阴之月,否极泰来,阴极而生阳,冬至一阳初生,启阴交阳。天地阴阳之气交,万物有了生机,准备孕育新生。
天人相应,在人则是肾中一阳初生,心肾相交的时机。肾中一阳初生,启动肾水出于土之上,上交于心火。
什么是心肾相交?
心火在上,脾土居中,肾水在下。心火下降,入于土之下,下交于肾水;肾水上升,出于土之上,上交于心火。这就是“心神相交”,亦“水火既济”。
心火下降以温肾水,则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济心火,则心火不旺。反之,如果心肾不交,在上的心火与在下的肾水,不能“水火既济”,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症。

上热症:
(1)心中烦热,心悸不安,失眠多梦。
(2)反复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3)口唇干裂,口苦咽干,喜欢凉饮。
(4)脸面易生痘疮。
(5)随便吃一点热性食物就上火。
(6)鼻腔、眼睛窍道干燥。
下寒症:
(1)下肢腿脚冰凉,双膝逆冷。
(2)大便不成形,或腹泻。
(3)小便频数而清长。
(4)女子白带清稀,经期小腹冷痛,月经推迟。
(5)男子阴寒滑精,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
上热下寒症,简而言之,一句话:上半身热而下半身寒。上半身热的像夏天,下半身冷的像冬天。
5.水火相济
如何治疗上热下寒症?
不是说了吗?心火下降以温肾水,则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济心火,则心火不旺。因此,治疗上热下寒症,就是要想办法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
宋代,道家有一位姓申的道士,人称铁瓮道人,此人创制了一个名为“交感丸”的药方。在《瑞竹堂经验方》、《洪氏集验方》等医书中均收录了此方,摘录其方如下:
云茯神, 香附子(去毛,用新水浸一夕,炒令黄色)。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服一丸 。

此方看似简单之极,只此两味而已。可千万不能小觑,须知中医就是出自道家的,古人有“十道九医”之说,道家人搞出来的药方,那是相当有水平的。
看不出来这个药方有何妙处?我们先分别来看看这两味药,然后再说。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炼丹家叫陶弘景,他游历名山,遍寻百草,发现了茯神这味药。他在《名医别录》中说:“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

云茯神
从此以后,入药的本草中就增添了茯神这一味,后世的医家治心病必用茯神。金代易水学派医家大家,张元素说:“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
茯神和茯苓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都寄生在松树根上,附于松根而生者为茯苓,环抱松根而生者为茯神。茯苓自《五十二病方》入药,茯神入药的历史比茯苓晚。淡渗利湿,健脾益肺,用茯苓;安魂养神,风眩心虚,用茯神。

香附,性平,味辛,微苦、甘。归肝、三焦经,兼行十二经,入脉气分。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得茯神则交济心肾。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
由此可见,香附得茯神则交济心肾。炒香附能下通于肾,可以启阴交阳,启动肾水上升,出于土之上,上交于心火。与冬至一阳生,启动肾水上交于心火的生理节律是一致的。
茯神使心火以明,以神以宁,且性味甘淡,其气先升而后降,与香附配伍则能升降水火,交通心肾。这两味药是一对黄金搭档,配伍在一起就是一个调水火升降的妙法奇方。

铁瓮道人的这个“交感丸”,就是使心肾相交的方药,因而有“交感”之名。肾水上升以济心火,心火下降以温肾水,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则上热下寒症迎刃而解。
萨谦斋《瑞竹堂经验方》中说:“心血少,火不下降;肾气惫,水不上升。致心肾隔绝,营卫不和。上则多惊;中则塞痞,饮食不下;下则虚冷遗精......但服用此方。”
6.用法用量
交感丸这个药方,没有中成药,有需要的呢,需得拿着药方去找药店代做药丸,云茯神与炒香附在原方中是4:10的比例,做大蜜丸或小蜜丸,都是可以的。
服用方法,原方中说“每空心服”,意思就是空腹服用。可以一日服用三次。如果是大蜜丸,一次服用一颗;如果是小蜜丸,一次服用一矿泉水瓶盖的量。
清代名医,温载之说:“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证。”请在辨证无误的前提下使用。
现代人常见“上热下寒”,张仲景这个方子管用!
现代白领常会在集中精力工作几小时后觉得四肢冰冷、头脑发热、眼睛干涩等状况,也就是出现“上热下寒”的状况。那么为什么会有“上热下寒”?这是否是阳虚?有什么办法可以调理呢?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
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
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
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上热下寒到底怎么调理?
张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思路,还给了我们方子,善哉善哉。
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岂不妙哉?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黄连5克。
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小伙伴们注意哦,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哦(编者注:就是把1.2升浓缩成600毫升)。我们要遵循张仲景的思路,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药效。
我们来分析一下张仲景的方子。
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健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枣。小伙伴们是不是对这三味药很熟悉呢。对了,这是张仲景健脾养胃药中的三味,还有一味人参。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虚寒,又不缺银子的可以加入人参6克。
中焦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这时候半夏就派上用场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呕吐,比如打嗝,它都可以搞定。胃气以降为主嘛。
上面有虚火又咋整?不怕,咱有黄连、黄芩呢,这两味药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啊结节啊等一切绊脚石扫除。
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啊。
甘草泻心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说这个方子治狐惑病。

啥是狐惑病?这么说吧,凡是粘膜系统的病它都可以治疗,尤其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有奇效。
比如很多人都有的口腔溃疡,比如扁桃体炎,比如咽喉炎,比如口角炎,比如牙龈炎,比如结膜炎,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比如肠炎痔疮,生殖粘膜的病也可以治疗,比如阴道炎等等,甚至对胃癌、肠癌都有一定效果。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
每个人都有“上火”的经历,比如夏天天气炎热引起身体燥热,吃了上火的食物后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还有肝火旺的人脾气急躁、内热大,久病之人“阴虚火旺”等。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里指出了寒为热病之因。若寒邪过盛,身体内表现出的就是热症、热病,也就是说虚火实际上是由寒引起的。
当现代人不分季节大量误吃各种寒凉的瓜果蔬菜后,当人们在夏季长期使用空调后,当女士们为了显示身材尽量少穿衣服后,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虚火就越来越大。而目前普遍都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实际上,这是没有对症治疗。可如果要去掉身体内的寒湿,要补肾,用的都是温热的食物。温热疗法,这难道不是火上浇油吗?确实,有虚火的人普遍都存在“虚不受补”,但这种补不得的状况只是一种假象。
身体内寒湿重还极易造成经络不通,散热困难,容易感到闷热、燥热。与老人相比,孩子的经络通畅,散热快,因此孩子在夏天是最不怕热的,大热天里照样在太阳底下玩耍。而老人经络不通畅,不易出汗,热散不掉就闷在身体内,人就很难受、烦躁,只有吃了冰凉的食品才感觉体内舒畅些。
当然这种经络不通引起的身体燥热已不只在老年人中出现了,现在的人们普遍贪凉,运动又少,自然就会造成血液流动的速度变慢、变缓,从而极易导致经络的淤堵,经络淤堵带给人的就是身体出现的各种疼痛,以及皮肤上长痘、长斑。
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能说自己很健康,从没有过腰酸背痛、腿痛胳膊痛的?再看看周围人的皮肤,又有几个色泽明亮、富有弹性、不长斑、不长痘的?这些都是和长期贪凉有关的。
经常运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运动开了,出汗了,就会感到身体内的燥热自然消失了,浑身轻松了,心情舒畅了,这是因为运动后体温明显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出汗在排出寒湿的同时也能带走了虚火、疏通经络。这就是为什么多数运动员性格开朗的原因。
运动后不再郁闷了,再注意营养的补充,就不会患上抑郁症。现在的人普遍贪凉,大量吃着寒凉的食物还觉得燥热,是肾气虚弱、经络不通造成的。燥热则会进一步贪凉,就更加重了血管、经络的收缩、淤堵,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