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320
说回海黄与越黄的区别,这个话题从2005年海黄升天就开始扰攘红木江湖,至今不见分晓。
这个事情,窃以为源头还是在红木国标。公元2000年,红木国标在界定“黄花梨”时说,源自故宫到代老黄花梨家具的木样被辨析为“海南黄花梨”,从此奠定根基。如此说来, 明代的老黄花梨家具所用的木材是产自海南岛的“降香黄檀”。可荒唐的是,制定红木国标的这拨天朝体制内之官吏型学者,后来竟然分不清海黄与越黄。如此说来,岂不意味着当初铁齿铜牙咬定的“降香黄檀”,与后来没了户口的野孩子之“越南黄花梨”是没办法泾渭分明的可以混为一潭的浑水?京城地方有不止一个业内之“不差钱”的好事者屡次三番地把或海黄或越黄的多个木样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呈递给红木国标的主制定者杨家驹教授,结果是杨国标的鉴定仪器屡屡出具与行内约定俗成的见解大相径庭的结果,比如把海断成越,或者越断成海,这还是客气的,一脚踢下云端堕落成红酸的鉴定结果也不是不可以。同样,把大红酸枝鉴定成海黄的前科也不止一回。重复性成疑,大概是杨国标的鉴定仪器或者鉴定手段最为业内诟病的软肋。大概也可以这么理解:当年鉴定故宫到代老黄花梨家具的木样时,作为比照的样品是来自海南的“降香黄檀”,如果换成“越南黄花梨”的木样,结果也是一样的。是否成立?
历史没有如果。
反正直到如今,体制内的鉴定与认证分不清越南与海南的黄花梨。
反倒是硬木业界的亲力亲为的工匠与行内人,泰半门槛清。这样的火眼金睛,往往来自小地方如仙游坝下,或者台山大江,或者海口龙华区龙泉镇的占符村。老话说:肉食者鄙。
在下在2007年发帖的“林海微澜:海黄文玩与小件”中早早就有如下的表述:“海黄越黄,就如同双环汽车的车标:两个部分重叠的圆圈。大部分的海黄越黄还是容易分辩的。重叠的部分,因为一脚踏两船,难度大些。凡是由简而繁,所以,先抓大放小吧。在下觉得这是入门之道,一路走来”。
大部分的海黄越黄还是容易分辨的。
抓大放小,没必要钻牛角尖。什么是牛角尖?比如真理越辩越明。
所以在下至今对网上风行的看图断木敬谢不敏。百家讲坛的马未都先生有言:断东西是得罪人的事,所以积极回避。这是台上一说。另一说则是口断八百,出证书两千。天下熙熙。
老话说得好:男不挡人财路; 女不误人青春。
既然有古玩行里不打假一说,所以这个断木的“断”字,窃以为还是关起门来“不足为外人道也”来得更合理些。在下就见识过这样一幕的“关起门来”,三个“农民工”意见不合,于是从君子动口到小人动手,连刀都出动了,好端端的一个老皮壳三足笔筒,从一足的内侧切削了一片“上火”,于是“满室生香”。这三个“农民工”,一个是黄花梨工艺品第一人吴永强,一个是仙游坝下紫黄人物雕刻名匠“罗汉斌”陈奕彬,还有一个是黄花梨工艺茶壶之父黄(梓)成。
老夫子的教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