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孙少安与孙少平的现实和理想的追逐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的成长、奋斗为主线进行叙述,以孙家为缩影,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现状,他们为了生活、为了理想努力拼搏,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精神。
孙少安和孙少平代表了农村两种类型的青年,以及他们不同的奋斗历程。
孙少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他刚刚辍学回家时,他的目标就是能帮扶父亲撑起这个家,让家里的人都能吃饱饭。
这时的他,没有任何其他想法,就是一门心思好好种地,每天上山干活挣工分,有一点闲余时间,就赶忙种自家的自留地。自留地里种上南瓜和西葫芦,可以当作粮食改善家里的伙食;另外种上土豆、西红柿和黄瓜这些稀罕菜,这些菜家里不般不吃,用来卖零用钱。
这时,虽然家里还是一穷二白,吃不上好吃的,但是他和父亲努力供着弟弟孙少平和妹妹兰香读书,这是他们一家的希望。
为了能让家人吃饱饭,也让队里的人家里能吃的好一点,他在分猪饲料地时,就把那些边边角角、零零碎碎的小地块,还有一些荒地都分了出去。
分猪饲料地是孙少安在现实的磨难中,第一次灵魂觉醒,萌生出了一个糊模的理想,那就是让每家都多种一点地,多产一点粮食,能吃饱吃好。
这也是孙少安行使自己的大队长权力,第一次犯了错误,公为私用,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这次分猪饲料地的事情,与其说是孙少安犯错误,不如说是一次试探,或者说是对当时的政策的一种反抗,这是孙少安在现实中向理想生活迈进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这次分猪饲料地,在情节上比王满银贩卖老鼠药还严重,但是在处罚上却轻了许多。只是会公社批斗一下,并没有被劳教,孙少安虽然委屈的哭了一通,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把他打倒,使他在另一个方向上,在对待润叶的态度上,确认了自己的正确路线,再一次证明了他们之间的不可能,于是火速到山西求娶了贺秀莲,开始了新的生活。
孙少安一直在通向富裕的道路上努力,当他听说安徽已经开始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立马启动了自己的小马达,脑子飞快的转,当转了无数圈之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事情,于是和自己小组的人商定,然后象模象样的搞出来一个承包合同。
这是他第二次灵魂觉醒,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一次内心改革,使他意识他做的事情要符合中央的政策,,他开始主动的找“理论根据”,这对孙少安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孙少安这次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的事情是符合整个社会的大潮流,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这事没有任何结果,仅仅是不了了之,但是这对孙少安来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为他后面一次次进阶奠定了基础。
后来省里有了口头精神,那就是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并且不是硬性规定。
这样的口头精神,对孙少安来说,已经足够,因为在上次他带头搞生产责任制时,已经意识到“理论据根”的重要性,这次有了政策,他就可以大胆的搞起来。
这是孙少安第三次在现实中冲击下,冲破桎梏,为理想而奋斗。
孙少安既不是党员,又不是干部,仅仅是一个农民,在村干部会议上,没有任何发言权,可他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带着自己的队员,与以田福党为代表的反对生产责任制领导斗争,并且最终斗争胜利。
这次的斗争,不仅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的问题,而是新旧思想的斗争,是不同政治主张的斗争。孙少安在这次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使他在村里子的威信瞬间提高了很多,为他后来成为村子里的精神领导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随着政策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加速变化,孙少安的心态也在一步一步的变化,他建了烧砖厂,孙家开始在村里子起来了,孙少安也被选为“冒尖户”,虽然他这个“冒尖户”有点不名副其实,但是这次的事情在精神上刺激了他,使他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对他下一步扩大砖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少安已不再满足自家的富裕,他要扩大砖厂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这是孙少安第四次在现实的推动下,为理想而努力。
当他手里有钱,被胡永合说服,投资拍《三国演义》要进军文化事业时,被弟弟孙少平的点拨,使得他真正的第五次灵魂觉醒,重新翻修学校,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孙少安扩建砖厂帮助村人一起富起来,如果说这件事情是孙少安的思想境界走出中国,而重新建学校则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真正的精神上的理想。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孙少安每一次的灵魂觉醒,每一次的奋斗,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推动起来了。
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
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
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
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孙少安最后帮助村里建学校,已经实现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只是他的理想,是在现实的推动下,现实的刺激下实现的,所以他是一个在现实中一步一步实现理想的青年的代表。
孙少平高中毕业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自己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他知道,他要走出双水村,走到更广阔的天地,那里才能实现他的理想。
为着他的理想,孙少平带着简单的行李走向了黄原,开始了梦想的第一步,走出双水村。
在黄原,他作为最底层的揽工汉,做着最重的、最苦的活,吃着最差的伙食,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他坚持读书,让书一次一次的洗涤他的灵魂,使他从最开始不愿意见金波,到主动找金波,到坦然的面对田晓霞,这是他心境的一大变化。
在繁重的劳动下,一直坚持读书,是他实现理想的第二步,他成功了。
书本滋养成他的灵魂,使他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染了血了面子料石头时,没有因为那块石头是舅舅扛上来的,就选择隐瞒,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揭发了出来,虽然舅舅不高兴,但是他的心里安宁。
面对曹书记多发的工资,坚持不要,他守着自己的信用。他虽然很缺钱,但不能失了自己的信用,这使得他被曹书记夫妇看重,把他作为内定女婿看待,帮忙把他的户口迁到黄原,这是孙少平在坚持理想,守着自己的信用的条件了,在现实中实现了理想的第三步。
在残酷的现实折磨下,孙少平没有泯灭自己的理想,他那时虽然还不很明确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但是他知道他的理想必须在外面的世界里才能实现。
所以,当哥哥从家里专程跑到黄原找他,把他从工地上叫出来,说服他回家,和他一块开砖窑厂,两个人五五分。那时孙少安的砖窑厂已经初具规模,盈利可观,在当时的农村,绝对称得上是富裕人家。
面对这样的诱惑,孙少平拒绝了,他依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艰难的跋涉,前进的道路上虽然布满荆棘,但是他不怕。他拒绝了哥哥这一个馅饼,马上就有另一个馅饼砸中了他。
曹书记把这块馅饼给他送来了,黄原市要招二十个农村户口的煤矿工人,孙少平在曹书记和田晓霞的帮助下,摆脱了农民身份,有一个正式工作,成为了一个正式的煤矿工人,这是孙少平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在现实生中的一次飞跃。
成为煤矿工人的孙少平,一次次的井下操作,使他对生活,对现实,对感情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他渐渐明白,并深刻的意识到,他和田晓霞的感情只是悬浮于生活之上,是灵魂的交流,无关于现实,无关于生活。而他需要的生活,是关怀和温暖,是在下井时,实实在在的一句真切的问候和叮咛,上井后,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贤惠的女人等着他,给他做可口的饭菜,给他准备驱寒的酒,给他理家,给他温暖。
孙少平在经历了繁重的揽工生涯,和田晓霞的精神恋爱之后,渐渐的明白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活。
他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挖煤,有一个温暖的家。也真切的知道了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那就是把高三的课程再捡起来学习,考进煤炭技术学校,学习煤炭开采的先进技术,挖更多的煤,让煤变成的光,送往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温暖。
所以,在田晓霞死后,他很痛苦,很伤心,但是并没有打垮他,在井下受伤后,拒绝了妹妹兰香要把他调到省城工作的机会,坚持回到了大牙湾。
孙少平真正的理解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把理想融进了现实,在大牙湾,重新在这里开始他新的人生,实现他的理想。
孙少安是在现实的推动下,一步一步明确了理想是什么,然后一次一次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孙少平恰恰相反,他是带着自己的理想,去揽工,去挖煤,在劳动中深刻的明悟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然后开始在大牙湾为理想而奋斗。
孙少安和孙少平两个人,代表着不同的青年类型,他们在社会环境下,在激烈的动荡中,一次一次的为了生存,为了理想而努力着,拼博着。
无论是什么样的类型,但最终,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理想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完成的,没有现实的支撑,理想只是泡沫。
这使我想起,晚上和同事的聊天,因为疫情,很多人的荷包开始变瘪,丰满的理想开始受到限制,甚至走不下去,我和她说:没有金钱作支撑的理想是干不过现实的。
许多人想走写作的道路,可是写作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想要实现写作变现,甚至通过写作实现自由职业,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许多公司开始裁员、降薪、降公积金,为了生存,只能努力的赚钱,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原来每天留有富裕的时间写作,现在已经不行了,因为首先要养活自己,才能实现写作的理想。
所以,理想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上,没有现实的谈理想,那都是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