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同人的长跑能力差别那么大?

二〇一一年,世界前一百名马拉松的跑者中,有六十六位来自肯亚,而且几乎都来自同一种原住民—卡兰津族,而卡兰津族仅占全球人口的0.06%。大多数人知道这种结果后,大都会直观地认为:「那一定和基因有关。」

是否肯亚人,或更具体地说卡兰津族人,拥有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更好的跑步基因。到目前为止,科学还无法对这项论点提出任何证明。亚尼斯.比兹莱迪司孜孜不倦地从事这项研究工作迄今至少十年,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埃尔多雷特莫伊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的十年之后,他表明自己无法找到一个单一基因或基因组是东非人独有且可用来解释他们杰出的跑步成就。(以上摘自 《我在肯亚跑步的日子:揭开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奥祕》,台北:脸谱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页216~217)

我在跟着姿势跑法的创始人—罗曼诺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ov)进行巡回演讲时,也有人问到同样的问题:「肯亚人之所以独霸世界长跑领域,是否因为他们的基因特别好?」

长期以来一直有络绎不绝的科学家来到肯亚进行研究,亚尼斯研究了十年也没有发现任何肯亚人有任何独特的基因,从来没有人给过令人信服的答案。但罗曼诺夫博士竟然断然说道:那跟基因或遗传没有关系,是因为文化。

我们以目前100与200公尺的世界纪录保持人—博尔特(Usain Bolt)为例,他是位身高196公分、爆发力十足的牙买加人。他的爆发力与弹跳力从小就十分惊人,在年轻时候就展现天份,16岁拿下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的200公尺金牌,成为有始以来最年轻的金牌得主,也是首位200公尺跑进20秒内的青少年选手。博尔特如果出生在美国,绝对不会成为田径短跑选手,他会去打篮球或美式足球。美国的篮球、美式足球因为已成为职业运动多年,文化根深蒂固,产业生态完整,资源众多……说直白一点就是比较有钱途。但短跑在美国就相对是弱势运动。

牙买加则刚好相反,它们的短跑培训和联赛制度非常完整,累积了深厚的短跑文化。短跑选手在牙买加也具有很崇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小孩子会把短跑选手当成偶像。因为这样的文化,把适合短跑的基因吸引在一起,互相刺激,牙买加才能一直在短跑项目领先全世界。二〇一四年以前,历史上只有87人次在一百公尺跑进9.85秒,其中牙买加就佔了64%。

牙买加有一项为全国顶尖短跑选手举行的冠军锦标赛,从1910年延续至今(已超过百年),最终演变成为该国每年最大的体育盛会。每届比赛能够吸引大约2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短跑精英参加,而且门票早早就销售一空。此赛事激励了很多牙买加孩子从5岁就开始参加短跑比赛。短跑选手是全国的英雄,在牙买加是最闪耀的运动明星,经常成为各媒体头条与海报看板人物。牙买加国际机场甚至以短跑名将诺曼.曼利的名字命名(Norman Manley International Airport)。

肯亚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顶尖长跑好手,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本书的作者芬恩在《我在肯亚跑步的日子:揭开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奥祕》这本书中提到,肯亚有数量庞大的长跑训练营,只要想加入训练营就必须离家,吃住都在里面,教练要求所有的跑者必须全心投入。目的就是要跑者和外在的世界切割,摆脱家庭或亲友的干扰。

每个训练营都有程度之分,十公里32分左右的都会待在同一个训练营里一起训练,当你进步到30分之后就会被要求进入到其他同等程度跑者的训练营,只要你在这个训练营中变成最强的,就必须到下一个同等级的训练营中,教练不会说:你是我训练出来的所以必须一直跟着我。他们知道选手要进步,就必须跟同等程度的跑者一起练。在肯亚,只要练出成绩,就有机会出国比赛拿奖金,最强的跑者可以参加世界比赛和奥运,拿牌后国家发送的奖金和福利将让他们下半辈子都不愁吃穿。最重要的是他们退役后仍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因为长跑文化制度的完整,他们可以透过各种管道把自己的经验、知识与训练方传承给年轻的跑者。

文化就像筛子,不同的筛子可以留下不同的基因,就像台湾文化筛出许多棒球好手与世界级的数理人才一样,牙买加文化筛出短跑好手,肯亚文化筛出长跑好手来互相竞争与激励。台湾人也有长跑好手的基因,只是我们无法把它筛出来训练,就算幸运找到了,也没有好的制度来栽培他,更没有优质的赛事来作为他们表现的舞台,更因为跑者在台湾的社会地位不高、将来没有前途,愿意全心投入的人当然不会很多。

以日本为例,我们都是黄皮肤,人种相近,但他们的长跑实力强过我们一大截。以马拉松来说,日本的实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肯亚和衣索匹亚。引用本书里的一段话:「二〇一三年,没有一位英国选手能在马拉松赛中跑进两小时十五分。在美国,有十二位男子选手跑出这项成绩。但在日本,一个人口不到美国一半的国家,跑出这项成绩的男子选手数是五十二人,超过美国的四倍。」而台湾在同一年,没有任何人跑出这个成绩,应该说:二十年来台湾只有一位跑者(许绩胜)能跑进两小时十五分,而这项纪录至今还无人可破(许绩胜在1995年2月5日于日本创下2小时14分35秒的台湾纪录,而这项纪录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拿我们的十公里成绩来跟日本相比时,结果一样难堪。台湾从没有跑者在29分内跑完十公里,而日本,在同一所大学(青山学院),同一年中,就有十位大学生可以跑进29分以内(他们十人的PB分别介于28分24秒~28分58秒之间)。也就是说,台湾二十多年没人可以打破的国家纪录(29分12秒),日本的其中一所大学在同一年里就有十个人可以打破。

我们的长跑成绩跟日本相较起来,天差地远。原因何在,当然不是基因,不是饮食、气候这等次要因素,更不是训练方法或运动科学,主因还是「文化与制度」。训练法当然很重要,但没有好的长跑文化为基础,再好的营养、环境、装备或训练法都没用。文化与制度是关键。

作者芬恩之所以会写这样一本书,是因为看到YouTube上的一段半马赛终点线的影片而开始对日本跑者兴起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个亚洲国家的跑步实力可以如此强大,甚至比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强呢?

后来他发现,日本跑者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们深厚的长跑文化与制度。他们的职业跑者数量也堪称全世界之最。

但芬恩也提出职疑,为什么日本整体的跑步实力这么强,却没有任何一项跑步的世界纪录是由日本人保持的呢?从其中一段驻日训练的肯亚跑者和芬恩的对话中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住在日本的肯亚跑者说:「训练啊,不好,」

他一边说,一边摇头:「这里,他们都很爱运动员,实在令人惊讶。超越任何国家,比肯亚都爱。但训练不好。」

「如果他们像肯亚那样训练,所有世界纪录都会是日本的。」在训练的环节出了什么错呢?

「他们年纪太轻时,训练太多,」他说:「我在奈洛比(肯亚的首都),一万公尺的最好成绩是二十八分五十二秒。在日本三年之后,只进步到二十八分三十二秒。我是今天跑最快的,但在两天后,星期三,我得跑另外一区,再跑十七公里。然后的星期天,我还有一场大学的驿传大赛。」

「在日本,二十五岁之前,跑步选手就完蛋了。他们在年轻时训练太严,而且全都跑在柏油路上。」

读完本书,我更深刻了解到日本长跑实力之所以强大,并非科学化训练,当然更非日本人有异于其他国家的长跑基因,文化才是一个国家运动实力强盛的关键。如果没有正向的跑步文化,不管基因或科学化训练再好都没有用。日本的训练方法很传统,而且存在许多土法炼钢的缺失,正如作者所见,日本训练跑者的方式过于霸道与不够科学,这的确会缩短跑者的运动生命,也限制了日本跑者的成就,但跑步在日本不只是为了健康与成绩,而是一种锻炼灵魂的技艺,更是一种追求和谐与圆满的道途。也许日本跑者内里所追求的并非实质的世界纪录或奖牌,而是强韧的人生与「道」的境界。

这是徐国峰老师为《跑者之道:一趟追索日本跑步文化的旅程》一书所写的序言,探讨了文化、制度等对跑步的影响。本书是英国作者(也是一位认真的跑者)亚德哈罗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的第二本著作。前一本《我在肯亚跑步的日子》,是芬恩到肯亚去试图揭开最善跑民族(卡兰津族)的奥祕。这一本书则是从YouTube上的一段影片开始,这一段影片是日本上尾市举办的一场半马赛的终点录影,它引起了芬恩强烈的兴趣,甚至促使作者举家搬到日本住了半年,只为了找出影片背后的祕密。

上尾市位于东京北边的一个效区小市镇,在这场上尾的半马赛中的前五名几乎同时以六十二分三十六秒的成绩冲进终点线。但精彩的是在接下发生的事……那天早上总共有十八位跑者以低于六十三分的成绩完成比赛,而这仅仅是在日本真正厉害的好手并没有到齐的「一场」比赛而已。相较之下,二〇一三年一整年,全英国只有一个人跑出这样的半马成绩。而在美国全年当中,也只有二十一人做得到。在日本,竟然在一场比赛中就有十八人跑进六十三分。

而且这场比赛的第一百名,是以六十四分四十九秒完赛。这个成绩足以让他得到二〇一三年全英国半马赛的第八名;若是在许多欧洲国家,他简直可以荣登全国冠军了。(拿台湾的成绩作比较的话,台湾半马纪录保持人蒋介文的纪录是:1小时03分46秒,当天一场比赛中就有35个人破了台湾纪录。)

所以,作者在书中写到:「日本很有事。我去日本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其中的祕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