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王铎书法创新的制高点是其连绵草书的创立

书法艺术的历史表明, 一切卓越的书法家欲超越前人, 创造出一种新的书法样式, 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 必须要有立足点, 即充分吸收前人书法艺术创造的营养;第二, 必须找好结合点, 即结合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第三, 必须选准突破点, 即善于找准创新的切入点。只有当这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具备了, 才有可能催生出伟大的创造。明末清初的王铎正是这样一位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草书大家。

王铎是明清际会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物。生逢此间的王铎清楚地知道, 由于政治上的污玷, 自己绝不可能在历史上站住脚。那么, 在文学创作上是否会青史留名呢?也不大可能。尽管王铎一生创作了上万首诗歌, 他何尝不知诗至唐、词至宋, 几乎已穷尽这个领域的发展空间。唯一可能有所作为的只能是书法一道了。“我无他望, 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 正是王铎在分析了各种主客观条件之后, 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最大的人生愿望。

他在《跋琼蕊庐帖》中写道“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 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趺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 故饮食梦寐之。”这便是王铎后半生最真实的人生写照。如果说, 王铎在崇祯十一年 (1683年) 以前, 还企图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那么46岁以后的王铎已经于政治心灰意冷了。从46岁至52岁, 王铎基本上是流落江湖, 虽然其间曾受命南京礼部尚书 (崇祯十三年九月) , 但实际上已无法赴任了。

王铎54岁时降清, 61岁病逝, 这七年是王铎政治生命中最暗淡的七年。他背负沉重的十字架, 度过了七年耻辱的日子。然而, 这七年又是王铎艺术生命中最辉煌的七年。正是这七年的“沉心驱智、割情断欲”, 才造就了一代卓越的书法大家, 实现了他“所期好书数行”的人生夙愿。真可谓:时代不幸个人幸, 个人不幸艺术幸。杜甫的“文章憎命达”, 在这里找到最好的注解。

王铎书法创新的制高点, 无疑是他的巨幅连绵草书轴。在王铎之前, 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种新图式。连绵草书当然不是王铎首创。早在汉代有张芝, 其后, 唐有张旭、怀素, 宋代有黄庭坚等草书大家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并初步确立了连绵草的基本样式。然而, 由于书写材料和书写习惯的制约, 明以前的草书创作几乎全是横写式, 其幅面纵高一般没有超过40厘米, 在这样的幅面限制内, 一是连绵草书不易充分展开, 二是字体一般都很小, 最大没有超过10厘米。

例如, 怀素《自序帖》, 每行字最多6字, 边缀草字不过4字。黄庭坚的连绵草、连缀字数最多的也不超过5字 (如《李白忆旧游》) 。而真正意义上的连绵草, 当是王铎的巨幅狂草立轴。王铎常常在二三丈长的条幅内纵情挥洒, 有时一口气可以连缀十余字。《临张芝帖》最末一行连缀10字, 《临王羲之秋月帖》最末一行连缀10字, 而《临王羲之不审清和帖》首行连缀竟达14字之多。

王铎连绵草的代表作《临张芝帖》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一笔草”。此帖第一行15字只用两笔而成, 第三行10字竟一笔不换。一张五尺长的绫纸仅仅用了三笔, 不谓不神奇。关键是王铎行笔如此奇崛变化, 如此从容不迫, 这不能不让后人赞其“神笔”。可以这样说, 历代草书家梦寐以求的艺术至境, 在王铎那里才得到真正的实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