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中它“轻若鸿毛”,价值上却“重若泰山”!
日常在我们的认知中,同样的质地的和田玉,都是越大的料越值钱。但在玉雕界,有一种和田玉器却是越轻越贵,不信?那我就告诉你,这种玉器叫“薄胎玉器”,它就是越薄越值钱!
薄胎是什么?
说来说去,这么拗口的一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一起来揭开它的面纱看看!
薄胎是一种制造工艺,最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薄胎玉器就是通过打磨、掏空、雕刻等一系列方法制作出来的玉制器皿。好的薄胎玉器薄似蝉翼,轻若浮云,亮似琉璃。
而玉雕行业中最高深的技艺,据说就是薄胎工艺。
失散多年的工艺
虽然薄胎玉器最起于唐朝,但是它的发展过程却特别坎坷,中间失传了两次。
相传成吉思汗西征时,将西域的薄胎玉器和制作的工匠带回来,当时一度十分盛行,但是这代工匠没有培养继承人,他们去世后,这项技艺就断了。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玉痴”乾隆皇帝偏爱这种风格的玉器,成立了“薄胎西番作”,专为皇家制作这种玉器,并且乾隆皇帝将其正名为“痕都斯坦玉器。”这一时期的薄胎作品,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数量庞大,是玉器薄胎艺术的一次巅峰。
当时乾隆的西番作每成功一件,皇帝就作诗一作纪念。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间,乾隆皇帝作诗赞“痕玉”一共三十余首。也就是说,这几十年中,就成功了三十多件薄胎玉器!皇上都这么少,可见制作有难啊。
随着历史发展,清朝没落,薄胎玉的工艺复杂,耗时耗工,就再次失传。上世纪30年代,薄胎工艺才得以重现。
难度评分
听起来这么难,难在哪儿呢?
设计 难度系数:⭐️⭐️⭐️
图案的构建是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因为设计的造型需要据玉色、玉质而定,要与器具相符,雕刻后才能和谐一致。外部的图案一般都会设计成花草纹饰类,如莲花、缠枝花。
掏膛 难度系数:⭐️⭐️⭐️⭐️
薄胎器皿都要掏膛。一般的做法是器身、器盖的外型确定之后,开始打钻掏膛,一点点掏空,要求是厚薄均匀,不宜太厚,厚了显得笨重,厚薄要恰到好处。
外部的造型与内部膛壁基本相同,既费料,又费时。(当然,胎壁越薄,工艺越好,价值越高。据说,以前玉雕师挖出多重的玉料,买家就得支付多重的黄金,由此可见其工艺价值之高。)
打磨 难度系数:⭐️⭐️⭐️⭐️⭐️
打磨是薄胎玉器制作的关键工艺,打磨者要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每次打磨都如同冰上行走。
打磨通常是用粗细油石打磨的方法,先粗后细,但要掌握分寸,一不小心就会打穿,前功尽弃。经过打磨后的薄胎器皿,晶莹通透,圆润光滑。据说有位工匠制作的薄胎梅瓶胎璧只有0.5mm厚,真正的薄如纸啊。
收藏价值
薄胎的收藏价值很高,如果你有的话一定要好好的保存,因为在古代这可是只有皇室贵族才有资格收藏的~
因为薄胎的工艺要求很高,现在能玉雕师越来越少,这种题材不仅考验玉雕师的雕刻经验,还费工费料,难度大,失败率高。
近几年,玉料越来越贵,成本大大增加,好的薄胎玉器变的越来越少。但不管如何,这种薄胎都是中国玉雕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在瀚若星辰的玉器中
“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的薄胎玉器
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