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天下第一器型)

  梅瓶是古陶瓷中的一种常见瓶式。其形小口、短颈、丰肩、胫部渐内收、浅圈足,有的带盖,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清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因其造型的修长优美,被认为天下第一器型,因此一直被沿用到现在。无论从造型还是到装饰,其无不表现出古代汉族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

  如果拿出纸笔,让你画出脑海中“瓷器”的模样,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画出上图的形式,这便是梅瓶的经典之处,甚至能称作“瓷瓶”的代名词。

  梅瓶名字的由来:梅瓶的名字出现的比较晚,据民国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追根溯源,在宋人袁文写的《瓮牖闲评》中有“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所谓京瓶就是经瓶。

  梅瓶与经瓶有着一段历史渊源,而经瓶名字的由来又和讲经制度有关。经筵是中国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始于汉代,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在讲经结束之后,皇帝总要设宴款待讲师及参与这一活动的众多官员,以示君臣互学、团结友善的气氛。筵在古代是一种坐垫,所以座位称筵,由于讲经活动最后一项是酒宴,所以,讲经的筵席到后来成为了酒宴的代名词,而形成了一种关于酒的行为文化。讲经制度及讲筵制度也就是经筵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这种专盛讲筵用酒的酒瓶就有了一个特殊名字,即经瓶。

  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经筵制度被废止,然而经瓶的特殊造型备受文人士大夫所青睐而被用来插花。梅干的那种瘦骨嶙峋配以造型婀娜的经瓶更显得韵味无穷,因而被冠以另一个更诗意化的名字——梅瓶。久而久之,“经瓶”反而被人们淡忘了。

梅瓶的出现与演变

  梅瓶和其他器物一样,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梅瓶起源于中国北方,它的出现与宋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游牧民族豪放、粗犷的性格和丰富的想象力才使梅瓶得以出现,并在宋、辽、金、元这个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南传。经过明、清两代,直到清末期“梅瓶”这个被文人冠以的美誉,才成为现代人们对这种器物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契丹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后因经济发展建城而居,乘着当时五代之乱,抢夺汉人,引起契丹内部分化,一部分契丹族人积极学习汉文化,模仿汉族的统治方法逐渐进入了初级文明的阶段。契丹人通过向汉族工匠学习,逐渐掌握了制瓷技术。但是,由于契丹人长期处于“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状态,在汉族定居状态中演变出的陶瓷器型显然不能满足契丹人的需要,于是契丹人结合自身需要生产出一种储水器,也就是现代陶瓷界所称的“鸡腿瓶”。鸡腿瓶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周身布满弦纹。在辽代墓葬中的壁画上,可以清晰看到契丹人使用鸡腿瓶的画面。鸡腿瓶在出现之初是为了方便契丹人运输和储藏水的工具,因此,鸡腿瓶在造型上设计的稍显倒梯形,其口部为短颈且出水处比颈部较粗,这样在颈部系结就不会脱落,腰部的倒梯形可以使套在上面的带扣越套越紧。修长的瓶身也符合人们背水的需要,小口装水不容易洒,丰盈的肩部盛水更多。

  随着契丹人筑城定居,辽代的契丹人从以渔猎为生的游牧生活渐渐开始适应定居生活,前面提到契丹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生产陶瓷用具,如仿照革囊造型制作马镫壶,这时期的鸡腿瓶开始向扩肩、腹部细长方向演变。

  通过辽代墓葬壁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鸡腿瓶与梅瓶是同时存在的,辽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的张文藻夫妻合葬墓中的壁画,反映了这一事实。这幅童嬉图,主要为茶道内容,画面中心的桌子上摆着一件短腹梅瓶,在桌下的矮几上摆放着一件腹部修长的鸡腿瓶,这两支瓶子都用泥封口,可以看出当时的鸡腿瓶已经分为长腹和短腹两种装酒的酒瓶,且短腹的梅瓶可以放在桌案上。从这幅画可以得出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也是前面提到的内容,第一,为什么短腹的梅瓶可以摆上桌案,而长腹的鸡腿瓶不能呢?因为这时辽代的贵族已经摆脱了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转而使用座椅,从人坐着的视平线来观察周围的器物可以发现,周围的器物只要是摆在桌上的,一般都不会比视平线高。并且从使用的角度上讲,比视平线高的器物坐着使用起来并不方便。所以,在起居习惯发生变化之后,鸡腿瓶就渐渐演化成了短腹的梅瓶。第二,证明了短腹梅瓶此时就是陶瓷酒具,短腹梅瓶正是该器型是酒具的最好证明,用盖封住的瓶口符合当时酿造黄酒的习惯,考虑到该墓同时出土的两件绿釉鸡腿瓶在造型上已经与现代梅瓶造型非常接近,且瓶子里盛有枣红色类似于酒的液体,这样就可以得出短腹梅瓶此时已经作为酒具的结论。

梅瓶的用途

  关于梅瓶的用途,最初是作为盛酒器,有實物为证:磁州窑有一只宋代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书“清沽美酒”;扒村窑的一只书“醉乡酒海”,其“酒器”的功用不言而喻;同时,在辽墓壁画中也出现了用梅瓶插花的画面。可见,在宋元时期,梅瓶首先是作为酒器,然后也被人们用作花瓶。梅瓶的實用功能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明晚期以后逐步演化为陈设瓷。

  此外,从桂林靖江王陵的出土情况来看,大量梅瓶放置于墓室内棺椁的头侧和两侧的壁龛内,是作为墓室中辟邪消灾、清平吉祥精神含义上的风水宝瓶,为镇墓之物和随葬品。由此观之,梅瓶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种用途:盛装酒器、插花陈设、观赏陈设、祭祀器物,以及皇亲国戚与达官显贵们生前玩赏的陈设品、死后随葬和镇墓的吉祥物。

各时期梅瓶的特点

  1、宋代梅瓶特点

  宋代的梅瓶其造型结构特点是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整体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挺拔刚健。梅瓶受南北瓷窑制瓷条件的影响,宋代梅瓶出现了窑系风格的差异,这也是形成宋代梅瓶造型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宋代梅瓶器型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器物的高、宽。器物的高、宽比例最能反映出器物的形态,器物形态则表现了功能要求和造型风格。北方的梅瓶普遍偏高,瓶身修长高大,并且高度变化多;南方的梅瓶则普遍矮小,尺寸相对较小,高度变化差异不大。如北宋的耀州窑刻花缠枝牡丹纹瓶,高达48,4厘米,造型优美、釉色青翠、刻花娟秀、刚劲有力。瓶身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一种亭亭玉立、挺拔颀长的感受,是典型的宋代梅瓶造型,也是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2、元代梅瓶特点

  元代梅瓶改变了宋代梅瓶纵向发展的高挑挺拔造型的趋势,转变为横向发展趋势:肩部日益宽博、瓶身渐趋低矮、重心越来越稳定。而且后面的明清阶段的发展,主要也是沿着这一趋势在变化。元代梅瓶造型的细部特征表现为:小口外折呈平口,短颈加高上细下粗呈梯形,增大了肩部的尺寸,比宋代梅瓶更显得浑圆丰满,胫部也随之增大,至足部微外撇,放置时趋于平稳,整体上显得饱满雄伟,与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相吻合。

  3、明代梅瓶特点

  明代是梅瓶烧造的高潮阶段。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御用瓷中也包括了梅瓶造型,北京和台北故宫都收藏有不少明代官窑和民窑烧制的青花梅瓶。从明初至明末,梅瓶的造型表现出“求大同,存小异”的程式化特点。大体上,明代梅瓶的口部浑圆厚实,多为唇口,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近于垂直状,有的微向内收敛,足部微向外撇。

  3.1、明代早期以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最具有代表性,小唇口微外撇,短颈中部微束,丰肩,腹以下渐收敛,给人敦厚稳重之感。

  3.2、明代中期,正统时烧制的青花梅瓶的基本型制是:小口丰肩、长腹下收,浅宽圈足,胎体厚重。天顺年问还曾出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式样,小口,圆唇微凸,颈部比以往的器皿明显增高,呈内敛管状,丰肩,下腹部内收非常明显,使底部相对显得变小,与上部小口相照呼应,十分相称。

  3.3、明晚期嘉靖梅瓶中最常见的有二种,一种承袭正统、成化的小口、高颈内敛、鼓肩的式样,然较之以往的器皿,嘉靖的肩更丰,下腹部内收部位上移。另一种梅瓶承袭宣德制品而来,浅盘口,颈部呈外侈弧线形,肩圆鼓,束胫,至底微微外侈似风尾,部分器皿的底外周呈台阶状,器物形制较小,其高一般多在15—25厘米左右。

  4、清代梅瓶特点

  清代梅瓶打破了以实用为主的酒具,而是更趋向于赏玩的陈设器,因此,就梅瓶造型而言,清代御厂更趋向于小型化、精巧化发展。清代梅瓶,变化最明显的为口部与肩部,口径增大,肩部加宽且常有附加装饰。而口径的增加也有大小之分,肩部也有丰肩、平肩或溜肩。特别是在康熙、雍正时期,梅瓶的肩部较前更宽,由溜肩变成了平肩。

梅瓶拍卖

  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16866万(香港蘇富比2011-10-05)1.68亿港元刷出新纪录

  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卉瓜果纹梅瓶成交价:1102万(香港蘇富比1998-10-30)

  粉彩松鹤延年梅瓶成交价:1120万(2011-06-11)

  粉彩山水福(禄)鹿纹梅瓶成交价:5865万(澳门中信国际2012-12-28)

  清乾隆 松石绿地粉彩描金梅瓶成交价:667万 (2013-06-23)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梅瓶成交价:529万(2013-06-23)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梅瓶成交价:920万(2013-06-23)

  明永乐 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成交价:4828万(香港蘇富比2014-04-08)

  清道光 粉彩「喜上眉梢」梅瓶成交价:844万(香港蘇富比2014-10-08)

  清雍正 黄地粉彩浮雕双龙梅瓶成交价:667万(2015-12-05)

  明永乐 青花瑞果纹梅瓶成交价:5052万(香港佳士得2016-06-01)

  满工粉彩梅瓶成交价:805万(雷纳德国际2017-06-30)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2766.25万(香港蘇富比2017-10-03)

  黄地粉彩花卉纹梅瓶成交价:3,200万(2018-01-15)

  粉彩人物故事花卉纹梅瓶成交价:418万(2018-05-31)

(0)

相关推荐

  • 梅瓶:梅韵千年,瓶如美人

    宋人有诗云:"公余终日坐闲亭,看得梅开梅叶青.可是近来疏酒盏,酒瓶今已作花瓶."1 梅瓶,被誉为中国瓷器第一器形.它修长优美,高挑富于曲线,造型挺秀俏丽,如同美人的窈窕身姿.它以口 ...

  • 盘点39种精美陶瓷器型,你见过几种?(下)

    二十一.灯笼瓶 清雍正墨地粉彩花蝶纹灯笼瓶 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二十二.藏草瓶 清乾隆矾红彩藏草瓶 又称"甘露瓶" ...

  • 玉壶春瓶的器型

    玉壶春瓶的器型 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明,清两代 ...

  • 梅瓶的10种器型分类,值得收藏!

    梅瓶从隋至清(581-1911年),历经1300多年演变,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器型样式,在<中国梅瓶研究>一书中,作者以器型分类与历史演变两个角度清晰展示了这种变化. 1:以折沿凸环小口为标志 ...

  • 梅瓶是古董瓷器中的一种高贵器型

    南京博物院一楼"镇馆之宝"展厅内,换上了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展语:不可一日无此君. 中国古代文人以文章立业,以诗书传世传家,对书斋燕居的要求最为苛刻,因为书房就是心室,安身 ...

  • 陶瓷梅瓶断代看器型?前提是你得知道这些知识点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东汉末年成熟的瓷器,中国陶瓷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随着工艺水平的革新,从单一的釉色瓷,到如今绚丽多姿的各色彩绘瓷:从单一的实用器,转变为集观赏.实用.供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中国&quo ...

  • 梅瓶1300年器型分类

    梅瓶从隋至清(581-1911年),历经1300多年演变,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器型样式,子仁在<中国梅瓶研究>一书中,以器型分类与历史演变两个角度清晰展示了这种变化. ▌梅瓶器型分类:十类样式 ...

  • 清代经典器型——包袱瓶

    20世纪 蓝料彩花卉包袱瓶 如果给瓷器打上一个蝴蝶结, 会是什么模样? 不禁会让人感叹: 美得是那样奇妙! 包袱瓶,又叫布袋瓶,始烧于清朝康熙年间,其器形一般是在瓶身上饰一凸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带.就像是 ...

  • 【藏家-格物】北宋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精赏——北宋定窑绿釉调查及北宋定器错金浅考

    北宋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精   --北宋定窑绿釉调查及北宋定器错金浅考 河南   王民军  王德林 北宋绿定错金梅瓶 北宋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高29.3厘来,口经3.6厘米,足径8厘米.唇口,短 ...

  • “天下第一瓶”:梅瓶的三大功能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大纵横> 下面精彩继续 从酒器到"瓶之王",梅瓶的前世今生-- 梅瓶定名是清初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寿<万寿盛典>中所命名的梅瓶,又或是民国 ...

  • 瓷器的经典器型:琮式瓶,5000年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瓷器产生于中国的东汉时期,那些流传至今能成为经典器型的瓷器中,琮式瓶由于传承了良渚玉琮[cóng]的造型,我觉得可以称其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器型. 最大众化的认知,瓷器的经典器型应该首推梅瓶.这里就说说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