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自2008年在中国建设以来,我国的智慧城市已历经过“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两个阶段,迈入了“新型智慧城市”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倡导以人为本的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从而高水平实现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效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高质量赋能经济加快发展,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和应付重大突发事件防控力。
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治理智慧化,通过创新引领实现城市的发展转型,形成以数据资源为核心、以城市综合治理综合平台为抓手的城市综合服务,在落地实现方面,面临着数据采集交换难、数据聚合共享难、业务融合应用难等问题,基础数据无法支撑城市治理智慧化的决策要求。在汉斯出版社《软件工程与应用》期刊中,有论文重点研究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项目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智慧化提升,并以某地级市为例展开实践分析。
以某省地级市为例,该市作为省内第二大城市,着力于打造“三区三高”的总体目标,即建设现代都市核心区、城市经济引领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区、全国著名红色文化旅游新高地、西南内陆开放新高地、省内现代城市治理新高地,以保证在西部中心城市建设中走在前列。
调研分析得出,该市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城市数字化阶段基本完成,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已经起步,在政务服务、社保服务、就业服务、城市服务、帮扶服务、教育服务、信息资源等方面初具规模。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处于分散应用向集成应用过渡阶段,相关应用已扩散到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政府信息系统基本满足主要业务需求;同时,城市综合治理发展整体处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过渡的阶段,网络化基础良好,个别领域整合应用开始起步。后续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将道路、商圈、园区、社区、校区、医院等城市的神经末梢单体,通过智慧化建设,实现智能感知数据的自动收集和汇聚,融合形成城市数字大脑,实现从单体到整体的治理智慧化。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等特点,实施难度较大、周期长、覆盖面广,其中合理有效的运营模式最为关键[7]。顶层规划设计中需综合考虑涉及到产业链的各方面需求和利益点,合理选择投资方、建设方、运维管理方,设计出具有自我生存优化能力的盈利模式。
国内外城市治理智慧化建设包括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和运营商共同投资,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七种常见模式。前四种模式具有政府主导或参与的共性特征,差异性在于参与程度的不同;相比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多数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工作。
该市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产业链成员的共同参与,逐步实现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转变。
文章来源:https://doi.org/10.12677/SEA.2020.9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