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湘军农民出身,为何打起仗来那么厉害?

众所周知,除了列强的威胁以外,晚清曾经遭遇过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差一点就颠覆了整个清政府,最终,却被曾国藩等人率领的湘军以及淮军力挽狂澜。

这支大部分成员都为农民组成的部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强大的清兵。然而,随着曾国藩的老去,湘军慢慢衰落,最终被淮军取而代之。
难道说,被后人视为圣人的曾国藩真的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带兵秘诀?
认真说起来,曾国藩的湘军其实并没有什么迥异的天赋,甚至,最初在编制上都不算正规军。但是,曾国藩就是能硬生生将这支普通的乡勇变成嗷嗷叫的猛士,这其中自然蕴藏着曾国藩的治军之道。
事实上,清朝末年满清的八旗军队就已经彻底腐朽了,他们大多都是承袭了先祖的职位而进入军队,但是,天下承平已久,他们早已忘却了先祖在战马上飞驰的能力,变成了一群只会抽大烟的废物。
所以,在太平天国刚刚兴起的时候,几乎是一路高歌猛进。没有费什么力气攻克了南京城。曾国藩对清军的弊端自然烂熟于胸,所以,早在太平天国入侵长沙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应对的办法——拉起一支子弟兵!
对于曾国藩这样的官宦人家来说,太平天国一旦拿下长沙城,他们阖家老小的性命就已经被断送了。所以,曾国藩万万没有后路可以走,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太平天国决一死战,运气好的话还能为自己博得好名声。当然,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最终成为了大清的救世主!
曾国藩将湖南各地散乱的军队统一起来,并通过严格的执行军法,制定军规,将各路野战军训练成为能保家卫国的正规军,与起义军对抗。相比之下,太平天国的部队反而变得有些业余了,满清政府虽然不是很信任曾国藩的湘军,但是没有办法,要是不支持曾国藩,清王朝的政权就要落到市井小人手中。
并且,曾国藩与很多湘军将领相互认识,大家也都非常赏识曾的雄才大略,愿意更随曾国藩,将军队越做越大,共同抗击不利于大清的反对势力。
但这对曾国藩来说也是运气使然,几乎没有重新复刻奇迹的可能。
当年的湘军也不过是从团练开始的普通人,他们的待遇根本不能和旗人士兵相比。但是,这些湘兵知道,一旦作战失败,他们全家的命运便要中断。而且,对他们来说,曾国藩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长官。出身仕宦之家的他对士兵并不算苛刻,相反,他还非常照顾。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曾国藩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
首先,他将手下的士兵们的籍贯和出身调查的一清二楚,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士兵往往会被编入同一营中。于是,以同乡的关系作为连接,湘军内部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再将他们联结在一起,使得整个湘军变得牢不可破。
由于,大家都是乡党,所以,营内的关系非常融洽。但是,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为了让这些人的关系更加紧密,曾国藩甚至还将连坐制度引入了军营。当时的湘军内部,通常是几个士兵和军官绑定在一起,一人违法,大家一起要受到惩罚。
如果,在战斗的时候出现了差错,这些人统统要被军法处置。当然了,如果有人立了功,那么,与他绑定在一起的人们也都会受到奖励。大大小小的利益共同体织成了一张大网,在这样的网络下,湘军的凝聚力空前强大。与他们相比,不论是绿营还是八旗都显得松散。
当然,这样的制度难免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利益共同体虽然能够使得湘军更加团结,但是,如果拿捏不好分寸也有可能激起整个军队的矛盾。当然,这样的事情在湘军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
其次,湘军的薪水也非常高。
事实上,无论哪个朝代,只要到了末世,那么,都会出现吃空饷甚至克扣军饷的情况。晚清的正式部队中有很多队伍其实大半都在吃空饷。剩下在营的士兵大多都是写老弱病残,因为,没有办法谋生,所以,就在军营里面混着。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基本上和太平天国的汹汹大军一碰上便溃逃四散。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曾国藩也颇下功夫。
首先,他的军队之中吃空饷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空额占得比例也并不太高。
其次,为了锻炼军队的战斗力,湘军经常进行军事训练。在这一点上,湘军就已经把其他军队大大拉开。毕竟,那些所谓的正规军早都已经荒废了正常的训练,士兵们大多懒懒散散,而且,根本不去军营中应卯。毕竟,就算天天出勤,长官还是会克扣军饷。
最令人目瞪口呆的是,正规军甚至还有很多人搞起了副业,很多人脱下军装当起了商人,到了军中集合的时间才重新回到军营里面充人数。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因为军饷不够,士兵们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罢了。
但是,在湘军中,长官们基本上不敢私吞士兵的军饷。不但克扣的情况很少,而且,湘军的军饷要远远超出八旗士兵。在军饷开支方面,曾国藩非常舍得,一名湘军的投入甚至要超过四名绿营兵!
这也就意味着湘军基本上都能够领到足够的军饷。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军饷的吸引,湘军不论是战斗还是训练热情都很饱满。
当然了,除去这些后勤工作以外,曾国藩还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训练方法。
湘军内部有很多的阵法,士兵们在训练的时候经常会操练种种阵法。虽然这种阵法未必能够在战场上起多大的作用,但毕竟能够让士兵变得更有纪律,能够有效地听从长官的命令。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士兵往往是最底层的人民,他们之中绝大部分都是文盲,想要如臂使指的指挥他们一定要下一番苦工才行。
与以往的旧式军队不同,湘军除了军事训练以外,经常会组织思想教育课。
这和我们今天的政治教育非常相似,湘军的士兵们在这种课上经常会被灌输儒家的各种思想。比如“忠恕之道”、“忠君报国的思想”都是湘军必须要学习的功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得湘军的军纪比较严明。至少当时的八旗士兵大多已经被腐化,他们个个都贪生怕死,一上战场都想着如何保命。
一个军队的战斗力以及战斗风格和最高将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一个优秀的将领绝对能够培养出一支强悍的部队。
这一点在湘军中同样得到了体现,曾国藩其人并不是个军事奇才。事实上,他作战的时候经常会打败仗,最惨的时候他本人都想过跳河自杀。但是,就是这样一支屡遭失败的军队,最终,却能够将当时已经势不可挡的太平军扫平!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个人魅力。
身为湘军的最高首领,曾国藩始终给军队灌输一种“扎硬寨,打死仗”的思想。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这位主将永远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屡败屡战。所以,湘军能够在一场场艰难的战斗之后浴火重生,并不是没有道理。
当然了,仅凭这些精神性的东西其实很难让湘军与穷凶极恶的太平军作战。毕竟湘军最初组建的目的不过是保卫家乡,但是,随着战争的推进,他们已经被朝廷赋予了剿灭敌人的使命。然而,湘军毕竟是一支由湖南人组建的军队,他们如果长时间远离家乡,肯定会士气低落。
如果,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那么败仗也就在所难免。
身为将领,曾国藩本人对这种情况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给出的解决办法非常简单,湘军每攻克一个地方,士兵可以肆意屠杀抢掠。曾国藩对他们的纵容甚至让这支军队变得癫狂,有的时候他们比太平军还要过分。太平军都不曾进行过的大屠杀在湘军的手中发生了。
1858年,湘军攻下九江城,在江西省内屠杀太平军将士和家属两万多人,1862年,湘军又攻下宁国府(在安徽省),进城以后马上开始了大屠杀。过了两个月,城内城外的尸体还没有人收埋。
太平军一路走来所积攒的财富被湘军掠夺一空,而无辜百姓家中的金银同样也被这群官兵掠夺一空。虽然,对清政府来说,太平军的造反是一场灾难,但对平头老百姓来说,前来平叛的官兵比太平军更加令人怨恨!
在曾国藩的纵容下,淮军也有样学样,成为了土匪一般的军队。有了军将的纵容,士兵们从此对攻城略地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进行战前动员,他们就已经奋不顾身的冲上前去了。毕竟,冲在最前面的能抢到的财富也会多一点。
1864年南京沦陷,湘军进入南京后,所展现的的确是一副土匪的模样,丑恶的嘴脸尽显无遗。据说,当时的湘军进城后就和饿狼看到肉一般,看到人就杀,看到房子就放火烧,百姓的钱财被掠夺,城中女子也惨遭蹂躏... ...
南京城血流成河,霎时间尸横遍野。这一次的屠城,是南京遭受的最大的创伤,灾难过后,城中连一颗树木也不剩。
可以说,在湘军所有克敌制胜的秘诀中,最后这一个才是他们的看家法宝。曾国藩正是带着这群虎狼一般贪婪的军队才能碾平声势浩大的太平军。他们用人性中邪恶的部分去交换战争的胜利,最终扶住了这个将倾的大厦。
“曾剃头”这个外号不是白叫的,说是他杀人就像剃头一样快、狠。近代有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将曾国藩视为完人、圣人,殊不知,这位所谓的圣人并不是温文尔雅的书生,反而是个冷峻残酷的将军。
他手中的亡魂不下几十万,按照这个标准,恐怕他距离圣人还差着好几个十八层地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