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发现一白垩纪鳄型类化石新种;目睹罕见黑洞吞噬恒星 | 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古生物学 ·

吉林发现一白垩纪鳄型类化石新种

延吉化石点挖掘现场照片(图片来源:P. Rummy et al., 2021)

近日,《白垩纪研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金昌柱延吉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描述了在吉林省发现的一种全新的化石新鳄型类,命名为龙山延吉鳄(Yanjisuchus longshanensis)。

该化石发现于吉林省延吉市龙山,这里曾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包括恐龙、鳄型类、龟鳖类等,为研究白垩纪中期脊椎动物群提供了宝贵的化石材料。本次发现的龙山延吉鳄所在地层的脊椎动物生活在约1.01亿年前,是在吉林发现且有效的第二种鳄型类化石。

研究提出,龙山延吉鳄属于副钝吻鳄科。过去的大部分研究认为副钝吻鳄类不属于真鳄类(真鳄类包含所有现生鳄类),但本研究显示副钝吻鳄类属于较原始的真鳄类,这一发现对于了解亚洲现生鳄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网)

· 天文学 ·

目睹罕见的中等质量黑洞吞噬恒星

恒星被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时释放的发光物质流(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当黑洞吞噬一颗恒星时会产生 “潮汐破坏事件”——恒星解体伴随着辐射爆发,其亮度可以超过黑洞所在星系中所有恒星的总和,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近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一个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团队借助潮汐破坏事件“J2150”产生的辐射,研究了一个正在吞噬恒星的中等质量黑洞。

中等质量黑洞指质量在太阳的100~100万倍之间的黑洞,由于观测的局限性,寻找中等质量黑洞一直以来都是一项挑战。对中等质量黑洞的研究,能帮助确定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理论。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J2150爆发的X射线数据,并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者发现这个中等质量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万倍。该团队还发现这个黑洞正在快速旋转,这为关于暗物质的粒子物理理论提供了线索,排除了一大类关于超轻玻色子的假说,展示了黑洞作为粒子物理外星实验室的价值。

· 电子工程 ·
“窃听”卫星信号实现定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但GPS在峡谷、森林等地貌难以进行定位,且由于其卫星由政府运营,所以可能被其他国家针对。得益于私营的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星座,近期,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项技术,可以“窃听”星链卫星的信号,不依靠GPS便实现定位。相关论文已发表于《IEEE航空航天和电子系统汇刊》

当卫星飞过地球上的接收器上空时,接收器可以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利用多普勒效应,研究人员无需破译信号中的加密内容,而只需分析其整体波形,便可获知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而综合多个方向的距离便可实现空间定位。研究人员利用6颗不同轨道上的星链卫星,将水平定位的误差控制在8米以内。尽管这项技术的精度与GPS还有一定差距,但研究人员表示,随着星链卫星的数量增加,该技术的精度仍可提升。此外,相比GPS卫星,星链卫星的轨道高度更低、信号波长更短,因此其信号更强、理论上可以达到的分辨率更高,使这项技术适合用于丛林环境和地震研究等场景。

· 天文学 ·

哈勃望远镜显示木星大红斑正在加速旋转
大红斑边界上(外侧的圆圈)和内侧(内侧的圆圈)的风都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图片来源:NASA, ESA, Michael H. Wong)

大红斑是木星上最大的风暴气旋,被17世纪的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证明大红斑至少已存在200到350年。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观测中,大红斑的尺寸正在缩小,变得更像圆形而不是椭圆形。目前它的直径约为15 000千米,仍可以装下地球。近日,通过分析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拍摄图像,NASA的研究人员发现大红斑正在加速。

研究人员分析了哈勃望远镜从2009年到2020年间拍摄的木星大红斑图像,对每张图像使用软件跟踪数万到数十万个风向量数据,结果发现,大红斑边界上的平均风速在这11年内增加了8%,相当于每年增加了不到2.6千米/小时,现在其时速已超过600千米。相比之下,大红斑内侧的风速要明显慢很多。研究人员表示,这个观测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红斑的动力来源,但要完全理解它,仍有许多工作要做。相关研究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 古人类 ·

帮助古人类度过饥荒的基因

9月24日,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发现,表达生长激素受体的基因GHR的一种突变型GHRd3,可帮助人类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生存。该突变型大约在200万~100万年前形成,在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现代人类祖先中为高表达基因,而在最近5万年间其表达量开始降低,在东亚人群中甚至由85%降至15%。

研究者详细分析了多个现代人群的基因组,将其与古人类种群(含三组来自不同地区的尼安德特人和一组丹尼索瓦人)进行对比。他们发现,这些古人类均具有GHR基因的突变型GHRd3。在现代人群中,拥有该突变型的儿童在饥荒中更易生存。此外,小鼠实验显示,表达该突变型的雄性小鼠的食物摄取量更低,采取低热量饮食时,体型更小。研究者认为,该突变型可降低生物对生长激素的应答,使其拥有较小的身材,且对食物需求也较低。这类与生存密切相关的基因,在动物演化过程中一般会保留下来,其在现代人群中的缺失可能与农耕文明发展、食物供应更充足有关。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帮助医生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乳腺癌是女性中一种常见的癌症,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目前,乳腺癌主要是利用超声检查联合乳腺X射线摄影来进行检测,但超声检查的假阳性率较高。近期,纽约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人工智能系统,它通过分析乳腺超声成像,识别乳腺癌的准确率高于相关专家。该研究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研究人员使用了超过14万名患者的28万次乳腺超声检查数据,对该AI系统进行了开发和测试。该AI系统可以显示乳腺超声成像中各个区域出现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提高癌症检测的准确率。他们还比较了该AI系统和10名乳腺放射学专家分别对663张乳腺超声成像图片的诊断结果,发现AI的准确率更高(96%),专家的准确率为92%。研究显示,将AI系统预测和专家诊断相结合,或更有利于在保持准确性的情况下,降低假阳性和后续活检的比率。

· 新冠疫情 ·

截至北京时间9月28日10时,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232 296 690例,死亡病例4 755 749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消息,9月2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8例(云南11例,广东3例,江苏2例,天津1例,湖南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天津1例,湖南1例,云南1例);本土病例13例(黑龙江11例,均在哈尔滨市;福建2例,均在厦门市)。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1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37例(境外输入327例)。

截至2021年9月2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0020.2万剂次。

文:白德凡、李诗源、郑昱虹、张楚、韩佳桐、张二七
编辑:石云雷、栗子、王昱
环球科学

在这里读懂世界科学
225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