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峰专栏】法从理中来 理从造化中来
微信公众号有人留言说,在山水画中松树、柳树的画法很难把握,不知如何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古今各类山水技法图谱和山水课徒画稿,总是由画树入手。古今画论,论及树木画法的文字,亦比比皆是。然而,在树的实际画法中,牵涉到中国画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的问题,也即画理与画法之辩证关系的问题。
中国画的画法包括树法、石法,皴法、点苔法、云水法等等,所谓包容万象、无所不纳。然而这些技法,又非纯粹意义上的技与法,而是归于用笔用墨的悟性与修养。技法不是死的,是根据画家自己的感悟、修养与功力,以意运匠,以意使法;依于物理,归于心性,实如石涛所言:“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代山川而言也”的精神外化物。而其中,又以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为万古不移的真理,成为法中之法,理中之法。
画树,同样需要研究画理,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虚实关系、造型法则以及布局中的“知白守黑”,从画理与画法的结合上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具有规律性的总结,以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表现方式。又以画松和画柳为最难。画松画柳也要从历代名家画松画柳的研究入手,然后参照自然生态中松、柳的生长规律,赋以生活哲理,参以画论画理来归纳、探索,逐渐摸索体会画松画柳的方法。
先说画松,画松首先要充满生命力,且显现在自然环境生长中的顽强精神。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抓住松树的生长规律,通过发挥意念想象探究其理。用笔往往以逆笔取势,讲究生拙古秀的勾线点皴,其主干挺劲得势,松针茂密繁盛,既具古老苍劲之感,又有秀嫩稚拙之意,具有一种与生命自然搏击抗争的勃勃生机,一种令人振奋的审美力感。
画松要苍健老硬,干枝得势,停分有序,有如伟丈夫;伸而不屈,挺而有力,傲岸奇倔,巍伟壮观,富有精神气质。松树形态甚多,或耸而迸枝,或曲而俯仰,或躬而若揖。总之,画松,须注入拟人化的想象力,使之具有类似人的形态、情感、气质和精神力感,并力求在画面上加以夸张渲染,尽最大可能丰富松树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蕴。
画松最忌俗,大凡十人画松九人俗。松生于土者深长而挺直,长于石者拳曲而倔傲,临于水者,似龙之探爪而横挺,无不充满生命活力与内含意蕴。
再说画柳。在树法中,除了画松,尤以画柳为最难。柳树,看去婀娜多姿、袅娜娉婷,然一旦落笔,常令画者不知如何处理。古人云:“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由此可见,画柳之难。大多画者,画柳如画一般树,既不讲究前后程序,也不讲究笔墨之差异,使笔涂鹊,自以为得意,实是平庸无生气。
画柳要从师法传统,观察生活中来,从生活中找出各种不同季节的柳树之内在规律,逐渐体会理解。
画柳主要在于枝干,技干得势,柳树成也。柳树亭亭玉立,极有吸引力。你若一出手即想画出柳的姿态,便不好下笔。其实如有传统的画树本领,画柳并不难,关键在于画柳树的粗枝、主干,须先作老树、枯树画。再按柳树的生长规律,随意勾出柳条,并于运笔中,注意线条的柔中带刚,墨色的浓淡变化。当以嫩秀中含苍老,苍老中寓嫩秀,做到嫩中有老,老中含嫩,老嫩枯润相合,浓淡枯湿互用,这样,柳便成矣。
一般情况下柳因其主干枯树画得好,画得得体,加之柳枝点叶虽似随意勾勒,有形神俱现的效果。画老柳,其主干的表现也酷似松树,清癯苍老、筋骨毕露,上配苍劲弹性十足的柳枝,茂密飘曳的柳叶,其柳若似一老翁焕发出旺盛之生命力。
当然,所绘之柳,还要注意与其他旁树、远山、舟楫、洲渚的搭配组合,以及笔墨的枯涩、干湿、浓淡、轻重的对比协调令画面统一和谐。
中国画的画理,即指中国画的原理、法则与内在规律。如中国画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构图讲究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造型讲究以形写神,得意忘形;笔墨讲究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等等。这些原理与法则,不但是区别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而且是区分于其他画种的根本原则。况且,这些画理,又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然而,中国画的画理,虽有基本定律,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格物致知”理论的产物,其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