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讲义》第八讲 修辞手段和艺术形式

.
主讲人: 林志雄
一、修辞手段
1、省略
省略,可以使诗句紧缩、精炼和符合诗词的声韵等要求。
省略是有条件的,不能任意省略,如果乱用省略,就不能准确的表达意思。
在古代诗词中,往往在有平行语的情况下省略。如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在“别”字后省略了“时”字。
省略,在古代诗词中,很注意前后句的关系。若省略的字词在前句出现,称为承前省。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不尽”的宾语“草”,“吹”的宾语以及“又生”的主语“草”,都承前省略掉了。若省略的字词在后句中出现,则称为探后省。如《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八月”、“九月”之后,都省略了“蟋蟀”。
在古代诗词中,因诗句的字数和声调的限制,而造成了一种特别的省略情况,即:将诗句中的人名或地名减字。如:“赏句类陶渊”、“朝辞白帝彩云间”、“日照香炉生紫烟”、“天门中断楚江开”等。
其它情况在上一讲的“句子成分的省略”中已多有述及,不再详叙。
2、互文
本应在一起说的字词,却因诗句字数的限制而省略,但领会意思时可以对照前后补上,这称为互文。如《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又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读有互文情况的诗词,只有对照前后补上省略的字词,才能准确理解。
3、倒装
(1)、倒字:有些复音词,两字的顺序已成习惯,但由于迁就声韵的缘故,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予颠倒。如:“还往莫辞遥”、“美景从游遨”等。
(2)、词语倒装:这种情况,在前面一讲中有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中已举过不少例子。这里再举一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句子倒装:如温庭筠《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先说苏武从匈奴回来,后说苏武去匈奴。这种倒装极为明显。有的倒装,经过分析才能辨别出来。如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的意思应是:在稻花香里听到一片蛙声,象是在说今年的好收成。如果不了解这是倒装,便可能误解为人们在谈论着丰收,又听到一片蛙的叫声。
4、借代
(1)、有关人的名称的借代。在有的诗词中,往往以一些特征来代称某些人。如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杜甫《赠韦左丞》:“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辛弃疾《青玉案》:“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等。还有一些人名,是用其人所在地或所任官职的名称来借代的。如杜甫《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如王昌龄《从军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再如陆游:“帷幄无人用岳飞”等等。
(2)、有关物的名称的借代
除已成定式的(如“红雨”、“章台”、“驿使”分别借代桃、柳、梅)以外,有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借代。如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分别用颜色来借代一些具体事物。有的则可用某物的部分来借代它的整体。如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还有的和用典有关,但又不同于通过用典寓含事例而仅仅是名称的借代。如秋瑾《鹧鸪天》:“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此外,还有用某物的名称,但不是指这一物,而是借代由这一物所产生的东西。如:
陶渊明《归园田居》:“带月荷锄归”、李益《闻笛》:“受降城下月如霜”、陆游《泊公安县》:“不断海风吹月来”,这三例中的“月”都是借代“月发出的光”。
(3)、有关事的名称的借代。有些事的名称是抽象的,但由另一名称代替就具体了。如陆游:“笔墨极奇峭”、白居易《琵琶行》:“举酒欲饮无管弦”、杜甫《无家别》:“召令习鼓鼙”、白居易:“田园廖落干戈后”等等。
5、双关诗词中的双关是通过谐音造成双关效果。谐音双关有三种情况:
(1)、字音相同,而字形、字义都不同,但从谐音上联系到不同形、不同义的字词。如: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怜)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棋――期)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碑――悲)
再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丝――思)
(2)、字音相同,字形也相同,不仅仅因为谐音,而是利用同音、同形的字词由一义联系到另一义。例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丝――相思;匹――匹配。)
(3)、字音、字形、字义都相同,表面和内在所说的事物却不同。例如:“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此中,用黄蘖的“苦”双关到离别的“苦”。
除以上几种修辞手段外,常用的还有重迭、反复、排比、连珠、连环、拆字、藏词等。
二、艺术形式
诗词的艺术形式,同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有其显著的特点。除整齐、押韵和精炼外,还有以下主要的几点:
1、赋、比、兴
赋、比、兴是古代诗词写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方法,是由《诗经》开始而不断得到发展的传统表现方法。
(1)、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这是朱熹对赋的解释。赋这一表现方法的特点。一是直言,二是铺陈。直言,就是直接把话说出来;铺陈,就是铺开来从各方面把话说出来。直言的运用又有各种情况,如直描情状、直抒胸怀、直写人物、直叙事件和直写景物等。
铺陈的运用也有各种情况,如情景的铺陈、行态的铺陈和心志的铺陈等。
(2)、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是拿别一事物打比方来说明要表现的这一事物。
比,主要是用比喻和比拟。比喻又分为:
①、明喻,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霜叶红于二月花”、“人比黄花瘦”。也有省略喻词的,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和“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②、暗喻。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③、借喻。如:“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④、返喻。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⑤、曲喻。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⑥、博喻。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比拟或以人拟物,或以物拟人,或以动物拟静物。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等。
比喻、比拟并不是比的全部,比还包括象征、寄托一类的手法。如:
① 设比言志。通过设比,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种道理。例:“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② 托物咏怀。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于谦《石灰吟》,又如曹植《七步诗》。
③ 以景寓意。如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④ 借事抒情。借事作比,常见的有三种:男女私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些都应注意辨别,如果不知其寓意,便是没有读懂这些诗。
(3)、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是以别一事物为发端,引出要记叙的人物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与引出的所咏之词,可以有联系,也可以没有联系,兴大体可分为三种:
①、触物起情,如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②、托物兴词。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③、协音发端。这种起兴,与所咏之词没有联系,但起着协调音律的作用。
2、意境
   所谓意境,简言之,即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可以触景生情,可以缘情写景,也可以情景分列或寄情于景,还可以景略情在。
   有意境只是对诗词的基本要求,要使意境高超和新颖,还须做到境近而意远,景新而情殊,还能容矛盾为统一。此外,用渲染来烘托,化景物成情思也有助于创造意境。
3、用典
   用典,是古代诗人、词人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如运用得当,便能以精炼的语句包含丰富的内容,显得含蓄而耐人寻思。
   根据用典的不同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直引前人语句。这不同于抄袭,经引用过来后,已融化在新的意境之中了。
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宏《春残》)
又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再如:“不尽长江滚滚来”、“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唱雄鸡天下白”等。
(2)、点化前人语句
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是从《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点化而成。
又如杜甫:“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经晏几道点化后,成为“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风格转化了。
(3)、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并可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如李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4)、明用历史故事。
    如白居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
(5)、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要隐蔽,往往难于一眼看出。如杜甫《前出塞》:“功名图麒麟”便是暗用了汉宣帝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
(6)、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如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用典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也是十分讲究的,用得好,确有好的一面。
但是,用典往往影响诗词的形象性,并且常因用典过多或生僻而使诗词晦涩难懂。这是需要注意的一面。

来自: 临泉书屋 >《辞赋》

.
(0)

相关推荐

  • 高考: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1.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

  • 初中语文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快为孩子收藏!

    梅学堂中学版 公众号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具有了立体感,也让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01.反语 ■□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 ...

  •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八课:拗救

    頣心閣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 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 ...

  •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六课:例说诗词的立意

    关于诗词之立意 李 海 涛 品味与评价一首诗词作品,往往首先看其诗意如何,这里所说的诗意,指的是诗词的意境.创作一首诗词,则应把立意放在首位."立意"和"意境" ...

  •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五课:正格之外的变格

    第五课 正格之外的变格 [要点]:诗病一:三平尾,诗病二,孤平,诗病三,上尾. 今天是第五次课了,上节课讲了格律诗平仄的八种模式,应该都通了吧? 那就好.我们说了声.韵.律,格律诗在形式上的规定基本说 ...

  •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三课:古体诗的用韵

    第三课 古体诗的用韵 [要点]:1.近体诗的用韵相对严格,绝句.律诗.排律,都要求押平声韵,且韵脚字需在同一个韵部,不能串到其他韵部,否则叫出韵:2. 韵脚都处在偶数句的末尾,一般押平声.相应的在奇数 ...

  •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二课:四声平仄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 杏坛归客 第二课 四声平仄 [要点]: 1.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其中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2.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四声平.上.去.入的关系,"入 ...

  •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一课:引 子

    第一课 引 子 [要点]:1.形式上的美感:2.语言上的美感:3.意境上的美感:4.传承文化之根. 一.开场白 我们这个课程,主要让大家接触诗歌的格律知识,目前网络上有很多相关的介绍,可以参考.书则以 ...

  • 《诗词格律讲义》第一讲:韵

    主讲人: 林志雄 春华诗社副社长 一.什么是韵 形成诗歌音乐美感由两个要素决定: 一是节奏, 二是韵律. 南齐刘勰在<文心雕龙· 声律>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用现代 ...

  • 《诗词格律讲义》第二讲 声调(上)

    <诗词格律讲义> . 第二讲 声调(上) 主讲人: 林志雄 一.什么是声调 声调是音节的音高变化.它有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例如:xiān(鲜),xián(咸),xiǎn(显),xiàan( ...

  • 《诗词格律讲义》第二讲 声调(下)

    <诗词格律讲义>.第二讲 声调(下)主讲人: 林志雄四.古代汉语的四声(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