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天上,也在诗里

中秋佳节将至,我们精选了十首月亮主题的诗,一起来诗中赏月吧!

 月亮节,在巴丹吉林

唐月

我没你那么轻盈。

一块巨石说飞就飞起来了

醉驾一壶酒

或脚著两片云

一路掷阴影如掷情书。

想落就落到人心里去了

我没你那么重

无力成为一湖秋水中最柔软的部分。

在巴丹吉林,面对你,月亮

我只能送上一粒沙,又一粒沙

给自己的眼睛。

题目中所显示的一个特殊处所,巴丹吉林,在诗的最后作了交代。这是在沙漠,是沙漠的月亮节,或许只是一个人的月亮节。“我没你……”“我只能……”,这样的句式,刷的不是人的存在感,而是月亮和一个地方的存在感。面对自然的美丽神奇,“我”只是一个“无力”的看者,沙粒满目,月亮走心,同时作了一个脆弱的感动者。
——特邀点评:唐翰存

  月  亮

世宾

月亮照着山冈、树林
也照着或明或暗的人世
 
一个人走了,世上不再有他的痕迹
照耀过他的月亮,还在天上
 
如果另一个人
继承了他的意愿
 
一切就都有了变化
黑夜笼罩下的大地
 
相同的黑,使原本的黑白
都难以辨别彼此
 
虚与实之间,也因此
失去界线
 
月亮还是要升起来
它只为实物制造了阴影
 
而虚无之物,因为无影
而成为一笔没有债主的烂债

月亮作为古往今来寄托乡愁、情思与哀婉的宇宙星体,演绎了太多或浪漫、或悲伤、或思乡的故事,尤其在东亚,由于受中国古诗的影响,月亮的存在似乎成了表现这种情感和情绪的代名词。但这首诗没有落入窠臼,而是以崭新的视角展现了诗人的创作功力,全诗形式齐整,每段两行,围绕主题在意义递进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在彰显月亮存在感的同时,赋予月亮以新的意义命名。整首诗在平静的语言叙述中铺展开来,使得月亮与黑夜、与阴影、与虚无的关系巧妙地维系在与人的关系之上,当然,也能看到诗人从另一侧面为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所做的努力。
——特邀点评:田原

月圆之夜

孙立本

黑是我条绒布鞋上的颜色,我穿着它
在月圆之夜,渡过那片
村口的溪水、坟地和小树林走向山顶
溪水里有风骨清亮的闪电
坟地内有魂魄出窍的亡灵
至于小树林,它有秋天寂寥的落叶
和几只吞啖掉黄昏的乌鸦
那些来路的平坦或坑洼,逐渐向上
一条小道有荒草的覆盖和虫子的鸣叫
一堆花石头,是我曾经遁迹的白云
一丛野菊花,是我前世心仪的隐士
风声吹得无惊无怵,我
一次又一次丈量大地上高山的里程
它愈挺拔,愈让我用攀登征服仰望
它愈陡峭,就让我愈接近峰巅的光明之物
这使我的内心,愈浓稠
便愈获得了呈现的意义

《月圆之夜》描述了一次怡然自得、步步渐悟的夜晚登高,“我”潜入月下的夜影,化身为一双大道至简的黑色布鞋,犹如艺术家的墨点,穿行挥洒在乡间的自然物阵之间。所到之处,万物皆备于我,同时“我”也获得万物的庇护和馈赠——“一堆花石头,是我曾经遁迹的白云/一丛野菊花,是我前世心仪的隐士”——这串移动的墨点,皆能一路化腐朽为神奇,踏入旧诗中的士大夫理想和至上境界。这种精神内容上的无意识,也无意识地规训了语言上的癖好。如果我们将这首诗的主体内容一一卸除,那么最终像舍利子一样留存下来且难以湮灭的,无非是三个跟形而上学有关的虚词,三滴浓重的存在论墨点:即“有”(“溪水里有风骨清亮的闪电”)、“是”(“黑是我条绒布鞋上的颜色”)和“愈”(“它愈挺拔,愈让我用攀登征服仰望”)。整首诗正是仰仗这三个各显神通、通力合作的虚词才宣告成立。
——特邀点评:张光昕

春熙路的月亮与模特

程一身

一个暂住在金科北路的人

乘地铁2号线去春熙路
一抬头,看见月亮像个熟人
悬在两座高楼之间
夜色分布均匀的黑幕上
像个实心句号,那么高
贴着一个亮灯的窗口
墙上的巨幅模特顶天立地
似乎奢华富足就是幸福
路人在她的俯视下不断走过
乘电梯更上一层楼
他感到仍被俯视着
巨量的财富突然让他羞愧
他感到月亮也在俯视他
他感到墙上那个模特的原型
就住在月亮旁边的房间里
面对月亮他已无心抒情
他感到他置身在月亮与财富
交织的光芒中。是的
月亮照着诗人也照着商人
但此刻他感到到处是商人
商人却不知道他曾来过

“春熙路”是成都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段,是喧嚣都市里最为炫人眼目的物质化符号。《春熙路的月亮与模特》正是以“春熙路”为诗情延展的具体场域,来生动而具体地敞现一个诗人的眼目所见与内心所思,让人领悟到物欲横流的尘世浪潮里,怀揣远大梦想与追求的穷酸诗人所具有的尴尬与不适的精神样态。
——特邀点评:张德明

月夜与桂香

宋北丽

桂香,欲言又止
一只蛐蛐,用颤抖和忧伤
完善秋的审美

父亲,沿着我的梦回来吧
穿过那片白桦林
今夜,草木泪流满面

我总是误入月下的回忆
总是恨一地桂花
掩去徘徊的足迹

对着我的北方喊一声
桂香就低一寸;再喊一声
月色,就白了一树

这是一首怀念父亲的诗作,并带有乡恋之意。作者运用两种明暗关联的喻体,充分发挥汉字的诗意功能,营造丰富的艺术空间,用充实含蓄的技巧表达了爱和思念。秋月夜的桂香,或者说故乡,欲言又止,扑鼻的香味仿佛思念的感觉。像似有许多话要说,结果乡情却只剩下蛐蛐的颤抖和忧伤,令人感觉凄凉。
——网友点评:羽扇翁

月亮将大野升起来了

半岛雪

月亮将大野升起来了,
它刚喂饱了一群饥饿的孩子,
孩子在睡眠里,像鸟一样,飞来飞去,
而它孤独疯长,比秋日的苦吟还长,
把它当做背景拍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鸟鸣像树叶一一坠落,
那些鸟像丢失了孩子抱头痛哭,
在每一次月光晃动树枝的时候,
那比秋天还有寂静的疼痛,
蜿蜒且灵活,像一条水蛇,
穿过大河流淌着贫穷的焦虑中心,
穿过比母亲眼睛还高半截的草丛,
还可以穿过结冰的哭声,锤碎的膝盖骨,
和父亲一直羞于出口的悲惨真理,
但你必须知道的是,
这个疼痛是在渴饮月光之后
万万根银针干净利落的锥刺所致的,
是有关身体里挤出的水和盐
所有的颓废和迷惘,所有空荡的足迹。
月亮将大野升起来了,背影也升起来了,
眼泪由于过于沉重就落了下来,
将一朵花的脑袋砸向了西北。

诗歌《月亮将大野升起来了》,借用杜甫诗歌《旅夜书怀》的意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诗书写旅途孤苦,感伤残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月亮将故乡的大地升腾起来,将游子的乡愁勾动起来,母亲父亲贫穷而坚实的背影升腾起来,漂泊的游子获得了心灵的激励与感化,放下颓废、迷惘、虚浮,以及花朵一般的轻盈幻想,向西北故乡的方向鞠躬致敬。这就是结尾三句诗歌的内涵,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特邀点评:任毅

圆月高悬

吴少东

圆月高悬,我在打量元宵的深夜
并没有新的发现。
圆月高悬,像确认正月的印章
与往年的流程没什么不同
——明亮的部分依旧明亮
暗淡的部分依旧暗淡
河水五彩斑斓,从富人区旁流过
注入漆黑的湖泊

我想寻出今夜的不同。
圆月高悬,像庚子年呼吸不畅的口型
圆月高悬,像捂住整个春天的口罩
我在三层无纺布后面艰难喘息。
为了呼吸通畅,我咬紧牙关,闭住嘴
不吐露任何不确定的言辞。
年轻时悲痛欲绝的泪至今在流
圆月高悬,像一颗硕大的泪珠

圆月高悬,像我胸前丢失的一粒纽扣
母亲走后,我的胸口一直漏风。
丢失的割裂的曾经抱持的,一直都在
像圆月高悬,我却触不可及。
良宵如此,哪有什么异同!
我企图熬制的定心丸,此刻浮于天庭
但清辉万里,我又不能不设身处地:
江湖远阔,而今夜圆月高悬

圆月高悬有如泪珠,亦是对月亮传统寓意的一种继承和延伸。母亲离世,作者丢失了胸前的圆月,母亲与圆月构成隐喻关联,“胸口一直漏风”简约记录了来自丧母的空洞之悲。从胸口到苍穹,以触不可及的圆月高悬喻指“丢失的割裂的曾经抱持的”,面对江湖阔远的未知之境、未知之悲,当下抬头可见圆月高悬,清辉万里,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自释。这首诗以叠加之悲、陌生之喻、颠覆之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网友点评:言拙

七绝 中秋月

微义春秋

中秋入夜一城凉,半是西风半桂香。
多少相思明月里,殷殷难寄忆如霜。

秋风飘送桂香,凉风与桂树,均贴近地面空间,“明月里”,则引入视觉的角度,有充盈宇宙上下的空间感,而充盈如此广阔空间的,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相思”之情。
——特邀点评:莫真宝

 五律 中秋感怀

李树喜

季候变炎凉,人间望月忙。

祝花一盏酒,裁句两三行。

旧事连心事,情长入话长。

可怜秋梦短,到不了家乡。

诗人落笔,一指向感觉,时节到了中秋,气温转凉,一指向印象,“人间望月忙”,这是相当本色的写法。接着便转向自己,有意不与人同,不落俗套:把酒对花,愿花长好;低头琢句,愿句长工。看花琢句,未免有情,此文人雅趣,不必深究。既然琢句,未免要有所表达,虽欲免俗,或竟未能免俗。故接以“旧事”二句,心念所系,往事难忘,因事动情,写也写不完,难以收束,或竟搁笔,未能收束,最终化为这首小诗。结句“可怜秋梦短,到不了家乡”,雅趣与俗语,融合无间,于思乡之情的表达,初看似乎草草了结,实则语短情长,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故乡已经是那样“遥远”,所有的往事,也只能简化为“旧事”了。

——特邀点评:莫真宝

 七律 庚子中秋有作

姚继新

怅望轻风与淡云,闲持杯酒意纷纭。
蹉跎梦系家千里,寂寞人看月十分。
蕉鹿生涯随处搁,莼鲈消息有时闻。
早年踪迹不辞远,恰是秋高念合群。

中秋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到处洋溢赏月欢庆的氛围,而这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诗人就是这样一位游子,庚子中秋,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发为诗歌,倾诉内心的真实感受。全篇结构严谨,转合得度,中间联语工巧而颇具匠心,堪为节令诗之合作。
——特邀点评:江合友
据每日诗歌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