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三角征文】葛继红|| 水里种出黄金豆

编辑/审核: 肖龙                                         总第362期


出黄金豆

文/葛继红

再去老观,已是盛夏时节。
远处的水田里,有正在插秧的农民。他们高挽着裤脚,弯着腰身,一点点往后退,那嫩绿的秧苗也就一点点染绿了他们前面的土地。这一片水田,是大地与人类共同合作的艺术。我的眼前晃动着一双双灵巧的手,他们在雕刻一幅幅精美的版画。
老观乡位于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中部,淮河、蒙马河、蒙河穿境而过。老观乡在蒙洼四个乡镇是地势最低的。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过去,每年发水的时候,这里一片汪洋,等洪水退下去后,没有房舍,没有牛羊,没有鸡鸭,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时间来到了2016年。为实现乡村振兴,为了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老观乡政府从农业方面破局,摒弃传统农业一稻一麦望天收模式,充分利用这里境内多湖泊和低洼地带的优势,“变水害为水利,变水漶为水福”,招商引资,大规模种植芡实、莲藕等水生作物,变低洼地为聚宝盆。
从2016年开始发展水生作物种植,截止2020年3月,老观乡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土地流转2.8万亩,主要用来种植莲藕和芡实,也有部分水域用来养殖龙虾和鱼。截至目前,老观乡芡实种植面积已达到17000亩,亩产值6000多元。芡实作为特色产业种植,套用鱼虾养殖,收益丰厚,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芡实也因此被誉为“水面下的黄金豆”。
芡实是大名,我老家的人叫它鸡头米。记忆中的乡下,每到夏天,沟塘河渠里都是它们的身影。紫莹莹的花,在水面上一浪一浪地荡漾,时隐时现,人站在岸边隔水望过去,特别鲜艳美好。一段时日过去,紫花枯谢,鸡头样的果实渐渐长成,包裹着层层尖锐的芒刺。
外来投资商钱会明说:“这个地方的低洼田,水质特别好,交通便利,电路畅通,配套设施完善,老百姓也愿意把土地转给我们,我们在这里投资很有信心。”
阜南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学斌向我们介绍,他们在老观承包了一万多亩土地,用来种植芡实和莲藕,带动了当地老百姓一百多人就业,去年一年就发了48万工资给当地群众,其中有27名是贫困户。
和台村脱贫户郎克云就在芡实基地里工作。郎克云笑着跟我们说:“我在这里干活,一天能赚一百多块钱,最主要的是离家近,不耽误看小孩上学,也能照顾老人。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俺们都感到很满足。”像郎克云这样的贫困户,在老观乡有四百多户,如今,他们都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的岗位,都实现了脱贫致富。
告别郎克云,我们朝一大片种植芡实的水域走去。一条小木船静静泊在岸边,我们手持竹竿,小心翼翼上了船。小船晃晃悠悠向湖中心划去。那会正是日落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一望无际的湖面上,芡实的褐色叶片瞬间便有了一份诗意。我们坐在船上,岸边是如雪的茅草花,一片一片的茅草花,在夕阳下,如羽轻扬。
芡实旁边,是一望无际的荷塘。说不上是荷中的一片水,还是水中的一片荷。水是蒙洼这片土地上最具灵性的内容。它们是由土地的灵气幻变而成的,也暗藏着这片土地的情感和热望。站在船上向远处望,天成了水与荷之间的空白,乍然飞起的水鸟,一次次划伤这块空白。
走下小船,近看,红的花,白的花,一朵朵擎在水面上,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花瓣中端坐着淡黄的蕊,满目华贵的气质,令人惊叹不已。迷蒙的雾气在水塘上弥漫,令人欣然。
水生植物,大都有一种遗世独立的仙气。荷花的仙气自是不同与其他水生植物,不仅自洁自守,还有一份清凉与慈悲。那玉盘似的硕大叶子,如华盖,如凉亭,可荫蔽水下面卑微的、活泼的、流浪的浮游生物。几只白色的水鸟,扇动着翅膀,音符一样飞过一大片水田。几声“咕呱”的蛙鸣,逗引起一片“咕咕呱呱”的和声。
置身于这烟烟水水的场景里,我恍然想起一句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作者简介:葛继红,中学语文高级老师。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阜南县作协副主席,阜阳市首届语文学科带头人。课余时间喜欢看书。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文学教育》、《青年教师》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在《奔流》、《西部散文选刊》、《安徽青年报》、《江淮晨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城市周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六十多篇。另外有多篇散文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喜欢与情趣相投的人交朋友。节假日喜欢出门旅游,去寻找远方的诗意。想用文字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