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底裤 (下)

上文谈及了自先秦时期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思想。本文接着谈论关于儒学背后的真正逻辑。
儒家自先秦时期孔子时期就开始要求'仁'、'礼'、'忠'等私德层面的问题,孟子提出人要遵守'三纲五常,'到了宋代朱熹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人欲'在我的理解范围里就是人们对生活的欲望和物质利益要求,如果把人贴上'灭人欲'的标签,那么多少会有反人性之嫌。为何要提倡'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这类对人的私德层面的要求,是我们在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纬度。
要想说明白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中国古代社会背景层次入手。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社会分裂,兼并战争频繁。为了拥有对全国绝对的控制权,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改革,探寻社会出路。此时宽松的学术环境、分裂割据的社会就催生出了一大批拥有不同思想的学者。他们通过狗咬狗的方式来劝君主接受自己的思想作为治国理念。最终历史选择了大秦、选择了商鞅。商鞅著名的'驭民'之术(上文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使中国开启了漫长而黑暗的封建专制集权时代。从此,思想上的统一也变成了帝王的愚民手段。

商鞅变法背后逻辑请点击

卢宏,公众号:时间行走Timewalk扒一扒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底裤” (上)
自此以后,以董仲舒、朱熹为代表的学者们为了获得帝王的青睐,他们都在商鞅的'驭民'之术上加以改造、修饰,糅合儒家、阴阳家、道家等思想,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学'。所以这也恰好说明了我们现在接触的儒学不是最正宗的儒学,而是经过了岁月千百年堆积沉淀最利于帝王统治愚民的那一套理论。这一套理论将中国古代文人对权力的疯狂崇拜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遗憾的是这套理论并没有因为随着时间的堆积而绽放出它独特的光芒,它只是将中国最不具有人格、最不能代表人权与民主的糟粕遗臭千年。
在这里也不得不谈公德与私德之间关系的问题。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如社会的公平正义等。一百年前梁启超的《论公德》一文中就说到“国民要修养公德”。遗憾的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公德仅是微乎其微,私德却深入人心,尤其是利用私德绑架别人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还是公德,私德只能用于修身养性、自我约束。
然而,两千余年发展的儒学只关注了个人层面的私德问题,却从未对社会公德有过半分思考。历史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满口私德,以私德来要求别人,那他背后一定有不可告人的龌龊的秘密。谈私德更多的是道德绑架。事实也确实如此,千百年来,统治阶级一直要求底层人民守私德、遵守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现在甚至还说出'x性高于人性'这种令人不齿、啼笑皆非的话。而对于统治阶级,他们则可以为所欲为,随意'风流'而不是'流氓',这其中传达出的不仅只是人格的不平等,更是统治阶级对人权的蔑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读史可以使我们明是非,看清事物运行发展内部的规律,思考对未来的每一次选择。一个心态健康的民族绝对不能回避自己的历史,不能掩盖自己文化的不足。一个总是掩饰过去这个民族所出现的灾难、所出现的荒唐、疯狂的作为的民族,注定会重演这场悲剧。一个不敢面对文化缺陷和问题的民族,注定会走向文明的下坡路。这也在提示我们,在往前大步走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看看是否偏离了正轨。如果偏离了正有的轨道,我们应该及时规划、调整,而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一偏再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