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症状我家娃都有?我们经常听到的“感统失调”,到底要不要治?

来,先来说说看,你家娃有没有以下“毛病”:
1、比较挑食、挑衣服、挑环境、害怕触碰、粘人、怕黑等情况。
2、对于力度的感受不佳,出手比较重、摔伤却没有感觉、自我保护的意识欠缺。

3、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小动作比较多。

4、身体不协调、不会拍球数数、写字歪歪扭扭、空间感不好。

5、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强、创造力不佳。

6、吐字不清、总流口水等。

7、看书的时候一会趴着、一会坐着、一会躺着,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脑袋处在不同的高度上。

8、b、p不分,写字左右颠倒、上下颠倒的情况,写字会出现横不平、竖不直,大小不一。

9、经常过于兴奋,到处疯跑,满地打滚。

10、畏高、喜欢旋转,但久转不晕或一转就晕。

11、笨手笨脚,总是跌倒或碰倒东西,但都不是出自孩子自愿。

12、注意力状态不佳,总是走神、溜号。

13、听不懂指令、听指令听不全、听指令较慢,执行起来困难。

14、读书丢字、漏字、跳行。

以上这些表现,也就是家长口中常说的孩子的“坏毛病”,用专业名词概括起来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孩子大动作发育慢,感统可能不太好。

你家宝宝玩不了 10 分钟就要干别的,有可能是感统失调。

上面的对话,你一定不陌生,尤其是去早教中心做评估时
无论是上早教班、刷手机、开幼儿园家长会,还是和身边妈妈闲聊,相信你一定听过“感统失调”这个响当当的词。
孩子但凡有个小问题,都有可能跟「感统失调」挂上钩。

按照早教中心和一些老师、专家的说辞:似乎孩子所有的发育“问题”,都能用感统失调这个“病”来解释?

△抖音排名前几位的感统失调科普视频

还记得之前朋友圈一篇爆转的文章写的是,“中国有80%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幼儿园里9成的剖腹产孩子,都会遇到感统失调问题。”

对比一下自己家的娃,妈妈们真的是超级焦虑了,怎么看怎么像是“感统失调”患者……

而关于感统失调的“得病原因”,百度百科概括地很全面:

  • 胎位不正,感统失调。

  • 剖腹产,感统失调。

  • 对小孩过度保护,感统失调。

  • 父母没时间辅导作业,感统失调。

  • 吼多了,感统失调。

  • 孩子爬少了,走路早了,感统失调。

  • ……

△百度百科关于“感统失调”的词条

觉得耳熟不?哦,原来和早教班销售的话术几乎一模一样:

△后台留言

这些词,何止是正中雷区,简直是灵魂暴击💣。试问哪家父母听完看完不焦虑?不愧疚?谁家孩子又没有这些行为习惯“问题”呢?

而有了神奇的“感统失调”,孩子的行为、发育问题都找到“原因”了,有“解决办法”啦,早教班1.8w就能解决的那种。

最近几年,“感统训练”已经成了各大早教机构、感统训练中心的核心词汇(忽悠话术),觉得很玄乎,又好像有点道理。

孩子但凡有个小问题,都有可能跟「感统失调」挂上钩。

孩子是不是「感统失调」,成了千千万万家长不容忽视的焦虑源。

到底什么是「感统失调」,动辄上万的「感统训练课」有没有必要上,今天我们就好好聊一聊。

01

什么是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嗅到的、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红灯时,视觉向大脑传递“红灯”这个信号,大脑就会根据这个信号让我们停下来。

感统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

用一个比喻来说:

大脑就好比一个稳坐军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军,而感觉通路就如同一条条由传令兵组成情报网。

将军需要根据情报来做出判断、调整,做出最正确的决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经常听到的感统失调是什么意思呢?

感觉统合失调,在生理学上又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

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的障碍问题,一般都发生在孩子的身上。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我们的大脑不能很好的处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动作。

比如一个视觉失调的孩子可能看书的时候会串行。

回到上面的那个例子。

感统失调就好像有一天,将军喝醉了,各路情报传来的时候,将军并不能像往常一样根据这些情报做出正确的决策,开始瞎指挥。

本该攻城他下令弃甲而逃,本该撤退他下令誓死坚守,自然,战场上就乱了套。

02

这些都是感统失调?

千万别被商家忽悠了!

现在你在网上能搜到的内容,基本都是育儿经验和一大堆广告,「感觉统合」充其量是一个帽子,而不是一个成体系的理论。

说的不好听点,「感统失调」就是山寨疾病,并未得到专家的统一认可。

所以,「感统失调」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也意味着怎么说都不会错。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早教机构就钻了这个空子,刻意制造「感统失调」的焦虑,什么问题都算到「感统失调」头上,达到让家长付钱的目的。

「感统失调」被下论断最多的场景,就是早教中心。

回想起来,只要去早教中心检测,孩子基本没有不「感统失调」的。

但他们给出的理由,通常是站不住脚的。

1、拒绝接触

图片来源:某早教中心宣传页

拒绝他人的身体接触,确实是感觉统合不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但反过来说,不愿意被抱就是「感统失调」,却不一定成立。

就像你咳嗽,可能是支气管炎,也可能是呛了水,还有可能其他原因。但不能因为咳嗽,我们就直接给出呼吸系统重病的结论。

孩子两岁左右,学会了认生,不像刚出生时谁抱都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孩子认为外界他人是不安全的,当然不愿意被抱,大多数情况跟「感统失调」没啥关系。

2、注意力不集中

图片来源:某早教中心宣传页

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家长特别担心的问题,也成了早教中心收费的切入点。

但注意力不集中的潜在原因非常多,神经系统递质分泌不足、压力过大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专注力的不足。

更多的情况是,孩子的能力,根本都没有达到长期专注于一件事的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不做感觉统合训练,孩子的专注力也会得到提高。

3、剖腹产

评估老师们给出造成孩子「感统失调」的原因千奇百怪,竟然还说剖腹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某早教中心宣传页

理由是,剖腹产时孩子的皮肤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大脑没经历将感知觉和肢体动作统一起来的第一次机会,孩子就容易「感统失调」。

但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可以表明,产道挤压与大脑发育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要是挤压能激发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照这么说,孩子岂不是越挤越聪明了?

总之,宝宝出现上面提到的行为,只能进行初步评估,不能代替专业诊断。若要判断是否为感统失调,请找医院等专业的机构进行评估和检查。

03

提升感觉统合能力

在家就能做到

为了让孩子不至于陷入感统方面的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这些感官游戏,我们在家,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和孩子玩起来,它们都是很好的亲子互动游戏。

1、前庭平衡觉训练

旋转、滚动运动、秋千、折返跑。

跳高、跳远、平衡木、滑板车。

2、触觉训练

瑜伽球练习,球池练习,滑梯练习。

挠痒痒游戏、身体按摩、玩沙子、用吹风机吹拂儿童不同的身体部位。

3、本体感训练

瑜伽球训练,手拍、脚踢悬挂球训练;

运球训练,走滚筒训练;

头顶物品走平衡木训练,平地滑板滑行训练等。

4、摇椅游戏

让孩子跨坐在父母的大腿上,拉手(小月龄双手扶住腋下)前后摇动,注意小于10个月小朋友要用手保护他们的脖子。

5、飞毯游戏

用床单将孩子包在其中,由父母各拉一头,左右或上下摇动。

6、触觉游戏

找一条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将孩子整个卷起来,再轻轻滚动或下压,也可用双手轻轻抱紧孩子身体的各部位,强化各部位的触觉感受。

7、沙土游戏

带孩子去沙滩游玩,尤其要适当增加沙土与孩子身体的接触面。沙土也可由纸、树叶、米、豆等代替。

最后想和焦虑的爸爸妈妈们说:

1、感统失调不是病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不承认感统失调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认为“感统失调”只是某些发育障碍疾病的伴发症状,比如多动症。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病。

2、预防为主

三岁之前是最佳预防期,在父母的陪伴下多进行上述的感统锻炼对于儿童的发育大有裨益。

即使孩子没有感统失调,这些游戏也能刺激孩子大脑发育,促进亲子关系。

所以如果发现小朋友有上述的问题也不必过于焦虑,6岁之前是感统失调积极干预的最佳时期,13岁之前都能通过锻炼来改善。

3、切勿迷信感统训练

如果发现孩子有文章中提到的问题,爸爸妈妈们请找医院等专业的机构进行评估和检查。

* 参考文献:《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