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中国古代五大名鼎
点击加载图片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那么,中国古代著名的鼎都有哪些?为什么会那么重要?
1、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又称商后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的作品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中文名称:司母戊方鼎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所属年代:商朝晚期
类别:青铜器
出土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出土年代:1939年
规格: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点击加载图片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学术界有三种说法:
(1)司母戊方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的。
(2)司母戊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3)把“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
“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bǐ)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据此,大鼎是殷墟晚期的器物。
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
司母戊方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它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2、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中文名称:西周大盂鼎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所属年代:西周早期
类别:青铜器
出土地点:陕西郿县礼村
出土年代: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
规格: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点击加载图片
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3、小盂鼎
小盂鼎是西周周康王时青铜器(近年研究多指向周昭王时青铜器),与大盂鼎同时。
中文名称:小盂鼎
所属年代:西周早期
类别:青铜器
出土地点:陕西郿县礼村
出土年代: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
点击加载图片
原器已佚失。小盂鼎是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铭文长达四百字左右,为西周早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金文。其内容对探讨当时历史和典章制度有很大意义。
4、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整个造型庄严厚重。腹内铸铭文290字,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铭文内容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
中文名称:西周大克鼎
馆藏地点:上海博物馆
所属年代:西周中期
类别:青铜器
出土地点: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窖藏
出土年代: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
规格: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
点击加载图片
西周大克鼎是大贵族膳夫克用于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它是西周时代极为重要的青铜器,也是历见著录,众所周知的重器。
2002年1月18日,西周大克鼎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5、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
中文名称:毛公鼎
馆藏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所属年代:西周晚期
类别:青铜器
出土地点: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
出土年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规格: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
点击加载图片
毛公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