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嘱咐侄子:我死后带我回家,塑料布裹一裹,埋在你奶奶坟边
01
火葬倡议书
1956年,中央下发了一份《火葬倡议书》,并请凡是赞成火葬的领导干部都在这份倡议书后面签字,几乎所有的高级领导都在后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唯有许世友,他把这份倡议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不仅坚持不签,还提出了质疑。
许世友是一个传统农民家庭出身的将军,他对土葬或者棺葬有着很深的执念,他相信人死之后,入土方能为安,这个想法不是他后来才有的,而是一直陪伴他终身的。回顾许世友将军的战争岁月,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
1935年的长征途中,许世友率领红四军攻打包座,此战中,他麾下的得力爱将王友钧身先士卒,不幸战死,许世友悲痛万分,嚎啕大哭。
包座位于现四川阿坝自治州,属于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并不流行土葬和棺葬,棺材更是难寻。但许世友硬是派人跑到几十里外为王友钧寻来了一口棺材,将这位部下和战友安葬。
在一次次大战到来之前,许世友鼓励自己的部下勇敢冲锋的时候,总是会说:“你们牺牲后,一人一口棺材!”这是许世友对他们的承诺,因为许世友认为,战争年代,死后能睡上棺材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褒奖和认可了。
全国解放后,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了,许世友对土葬的偏爱一直未减。1957年,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在大别山勘察后方战区建设时,掏出空来回了老家一趟,看了看自己的母亲和其他亲人。
临别前,许世友悄悄嘱咐自己的妹妹,让她给自己准备一口棺材,每年刷漆。这口棺材至今还保留在他老家的故居里,已经成了一件展品。
为什么要悄悄的呢?因为中央下发《火葬倡议书》就在一年前。
02
对土葬的执念
晚年的许世友对土葬的偏爱有增无减,他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期间,曾专门给自己的长子许光寄去了50元钱,让他给自己准备一口薄棺材,用普通的木板就好。许光按照老家的风俗挑选了好几个树种,拼合了一副棺材(取多子多福之意)。
1981年,距离许世友将军人生的终点还有4年,许世友频繁提出,自己希望能够活着尽忠,死了尽孝,忠孝两全。85年,许世友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直接给中央写了报告,申请死后实行棺葬,以弥补生前侍奉母亲不足的遗憾。
许世友生命垂危之际,依旧把此事牢牢记挂在心上,一次他从昏迷中醒来,突然对在身边照料自己的侄子许大权说:“你搞一辆卡车,我死后开车带我回家,用塑料布裹一裹,在你奶奶坟边挖个洞埋掉。”
不难看出,许世友几乎是在昏迷中都想着这件事,他的孝心和真诚让人动容,又有谁能拒绝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生前这最后一个小小的愿望呢?
中央最后批准了许世友的报告,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大家对这位特殊的老将军的理解和宽容,认可与尊重。
03
墓地选址
既然决定要进行土葬,墓穴的选址工作就成了首要问题,负责主持这一工作的,是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郭涛将军(88年授中将)。
他算是许世友的老部下了,当年许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时,他是军区的作战部部长,后来他还参与过许世友回忆录的审定工作。
郭涛选从南京军区某工兵团挑了一个工程机械连,火速开往许世友的家乡许家洼,对许家祖坟附近的地形进行了考察和拍摄,随后一大叠照片就出现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根据负责考察的同志的描述,许家祖坟已经年久失修,且和其他家人的坟茔混杂,很难找到一个较宽广的地方来修建新的墓穴。
不过,他留意到在许家祖坟和老宅之间的山坡上有一块林地,前方是广阔的田野,西南为许将军父母的坟茔,东南一点为许将军的出生地,选在这里非常合适:
一来,这样可以满足许世友生前为母亲看坟的遗愿,二来广阔高远,方便后人瞻仰祭奠,三来,那里也便于工兵连施工。
郭涛将军认真看了照片,觉得此地确实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当场拍板,为老首长选定了这个地方。
作者
上弦月,深度历史爱好者,多年来专注于近现代史的研究与发掘。愿与你一起,穿透历史的迷雾,洞察世间百态,寻味人生真谛。
微信号|百年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