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贤明的君主裁治百姓使其有产业,使之可以上侍奉父母,下养活妻儿,好年成能吃饱,灾年不致于饿死。

赏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又称“亚圣”。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制民之产,就是要保证人民拥有最起码的生产资料,这样才称得上是明君。“制民之产”的目的,是为了:事父母,蓄妻子,终身饱,免于灾。这些都是最起码的生活需求,只有做到了这个才称得上“仁”。
从“仁政”思想中,不难看出孟子的一种新观念正在形成,那就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民本”思想。没有“民本”,就无所谓“仁政”,两者是相互共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这句话,是孟子“仁政”的最高理想,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是孟子一辈子的追求。由此,可以读出孟子“仁义”之心的博大胸怀。孟子对于孔子思想的突破、补充、完善与发挥,对儒家思想后来成为统治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