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西方艺术史】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艺术家

欢迎来到【西方艺术】

点击“襄子讲西方”关注我们哟

这是一篇贼长贼长,干货满满的文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艺术家

前言

这是一篇贼长的文章,是我专门从【文艺复兴】系列中截取出来的片段,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配图也很多。先放出来了,之后的具体内容还会做些修改。先说一下,关于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此篇没有涉及,最主要的是我还没写,为什么还没写呢,因为这三个巨头内容巨多,我还在考虑该怎么写。这篇文章要拉到最底,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但我还是希望各位能点个“在看”,具体内容你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看。

乔托

先来介绍一位与但丁同时期的画家——乔托,他被誉为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全名是乔托·迪邦多内,只比但丁小一岁。

1266年,乔托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据说乔托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绘画天赋,他经常在石头上描绘正在放牧的羊群,有一天就被佛罗伦萨大画家契马布埃发现了。契马布埃极为赞叹乔托的才能,便说服了他的父母,将他收为了徒弟。从此,乔托走上了绘画生涯。

乔托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他为绘画领域的拓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他是第一个勇敢探索新的绘画方式的画家。在他之前的绘画,受拜占庭风格的影响,高度程式化,色彩艳俗,人物僵硬,宗教绘画中的人物更是全然“神化”,毫无个性,了无生趣。是乔托带领意大利美术突破了拜占庭美术定型化的束缚,开创了写实主义绘画的一片崭新天地,因而被誉为欧洲近代绘画之父。从乔托开始,意大利绘画的题材不再仅限于寓言,画家们开始注重表现凡人普通而真实的生活,他们运用各种新的技法,歌颂人性的美好,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简而言之,乔托是一个走心的画家。而且,我们要知道一点,在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绘画中,所描绘的对象大都是圣经中的人物,其中以耶稣和圣母玛利亚为最。在乔托之前的画家,只能说是工匠,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他们是给别人打工的,老板说啥就是啥,心中没有自己的想法,上帝就要画得威严一点,别人怎么画的,我也怎么画,有一定的套路。而乔托之后的画家,就像是自主创业,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主义,主动去寻找突破的点,上帝是什么样,我觉得是这样我就这样画,你们画的并不是我所“看到”的上帝。

另外,乔托的素描与构图是单纯而简洁的,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乔托的全部作品,都具有单纯而严肃的美,这种美是一种和谐。现代美术史家贝伦森曾说:“绘画之有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者,自乔托始。”

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也可以说是文艺复兴绘画所共有的精神。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人的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

乔托的绘画更多的是关注人本身,他将神话中的人还原成真实的人。乔托在绘画中的另一个首创是画中人物眼睛注视方向的变化。在他之前的绘画,基本上都是带有一定的功能性,即教育大众,因此,画中的人物都是在看着你,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就像拍集体照一样。

我们来看这一幅画,画中的圣母抱着耶稣,旁边六个天使的眼睛都是直勾勾地看着你。这可以说是中世纪绘画的一大特色。

我们再来看一幅画,这是描绘圣母哀悼基督的题材,画中人物的眼睛也都看着你。大家想想看,耶稣死了,圣母哀悼,旁边的人也都很伤心的样子,这个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应该在耶稣身上才对,眼睛看着耶稣才是最自然的,可他们偏偏不,在哀悼基督的时候还不忘瞅着你。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像在看恐怖片一样。

各位神,各位天使们,麻烦你们都敬业一点好不好,入戏一点行不行,不要看我了,看耶稣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乔托的《圣母哀悼基督》,是不是感觉舒服了很多,圣母悲伤地看着耶稣,旁边的人也都为耶稣的死而落泪,而惋惜。(不知你们发现没,画中的一些人物头顶上有像鸡冠一样的金光,其实这是宗教画的一个典型特点,类似于头上的光环,在拜占庭的绘画中,这点尤为突出)

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以此来区分中世纪绘画和之后的绘画,如果画中人物的眼睛都看着你,这就是一副中世纪的绘画,因为那时候的绘画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你,让你通过观看画作来学习圣经中的故事,一切都是为了基督教服务的,画的重点在于你。

另外,不知大家还记得之前我曾说过,基督教一开始是有明确教义的,是禁止偶像崇拜的。但是为什么中世纪的绘画会画天使、上帝?这样难道不就是将他们偶像化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基督教的目的中去,基督教是为了传教,因此,在西方的天主教对于这条禁令就执行地不是很严格。毕竟,当时很多人是没文化的,不识字的,而绘画就可以直观地达到传教的作用,在大家心中种下“上帝”的种子。

据说,但丁后来离开家乡之后,曾有一段穷困潦倒的时期,这时候是乔托给予了他帮助,这也使得二人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薄伽丘也曾给予了乔托极高的赞赏:“他生而具有超群的想像力,凡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他无一不能运用他的妙笔画得惟妙惟肖,令见者几疑是物的真体。”

曾有一位评论家如此说道:“乔托笔下的宗教人物摆脱了神灵般的肃穆与僵硬,具有现实中饮食男女的七情六欲,在处理手法上,也更加注重画面主体三维空间效果的表现,使人物造型更为生动、逼真,线条的运用也日趋娴熟畅达。”

乔托早年的时候在师父的一幅画上画了一只苍蝇,等到师父回来的时候,以为那是真的苍蝇,挥来挥去挥不走它,才发现那是乔托画上去的。师父当然很生气,责骂了乔托一顿,但也由此得知,乔托的画是多么的逼真。

布鲁内莱斯基

好,我们再看来一位同时期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他是文艺复兴第一建筑师。

最初的时候,布鲁内莱斯基与其余几人竞争,以便取得委托制作佛罗伦萨洗礼堂大门的青铜浮雕。谁料,最终他输了,一些人猜测这份经历可能使得布鲁内莱斯基放弃了雕塑而转向了建筑。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的风格,文艺复兴的艺术创作或多或少都是在模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风格,毕竟是文艺复兴而不是文艺创新(创新是在复兴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架空一切而去搞创新)。古罗马的建筑是挺发达的,简而言之就是圆顶风,但是在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压抑了几百年之中,人们就算发现了古罗马的建筑,也造不出来,为什么?因为混凝土的技术失传了。

因此,在不列颠岛上的诺曼人就开创了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特点非常显眼,就是又瘦又高又尖,因为这样才不会使得整个建筑倒塌,若是想仿效古罗马一样在建筑的最顶端建造一个又大又圆的圆顶,由于技术的失传,是造不出来的。

对于哥特式建筑,意大利人对此是嗤之以鼻的,而且哥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就像当年的罗马人称呼蛮族哥特人一样。

布鲁内莱斯基重新发现了被雪藏已久的直线透视结构原理,襄子对这个不太懂,因此也无法深入下去。关于直线透视结构原理究竟是什么意思,想必学过绘画的人都知道透视法吧,道理都是一样的。而且,布鲁内莱斯基与马萨乔是朋友,马萨乔将透视法运用到绘画中,使得今后的绘画多了一个工具,有关这一点,我们接下来会讲。

布鲁内莱斯基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在于设计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

▲没有圆顶的未完成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早在1295年的时候就开工建造了,但是直到1469年才建成,被人们称为100多年的烂尾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因为要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实在是太难了。

技术已经失传了,但是当时的人又不想学哥特建筑一样造,而是想仿照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因此,这座烂尾楼一直持续了100多年才终于落成。

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既然技术比较难,也都烂尾那么久了,不如放弃得了,为何还要坚持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意大利并非统一的政体,各城邦之间也存在一种竞争的关系。如果能将圣母百花大教堂建造完毕,对于佛罗伦萨这座城市来讲也是一项伟大的功绩,至少还能跟邻居显摆一下。而且,若是一直烂尾下去,也会成为邻居口中的一个笑话。

▲如今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当大家都在为大教堂的拱顶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正是布鲁内莱斯基成功地创造出了覆盖圆顶的方法,他发明了施工需要的机械,并设计了这个建筑的塔形天窗,及侧面的半圆形讲坛。1420年他被任命为圆顶工程的总建筑师,而且持续担任这项职务到1446年逝世为止。

布鲁内莱斯基提出的这一模型显示出穹顶可以不用传统的支架或木制框架结构,而在石梁框架间加人字形砖砌体。这种建造技术是古罗马人逐渐发展起来的,可能是1401年左右布鲁内莱斯基与他的朋友雕塑师多纳泰罗在一次未经证实的罗马旅行中第一次看到的。

1420年布鲁内莱斯基的圆顶开始建造;1436年为建成的圆顶举行奉献仪式,并于同年批准了他的塔式天窗的设计(然而塔式天窗直到他死后才完成)。使圆顶能够成功地建造起来的想象力和工程计算为布鲁内莱斯基树立了声誉。

言而简之,布鲁内莱斯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建筑师。

多纳泰罗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布鲁内莱斯基的另一位朋友多纳泰罗。

多纳泰罗是一个雕塑家和画家,作为雕塑家来讲,比米开朗基罗要早。有意思的是,忍者神龟里面的四个乌龟,其中三个以文艺复兴艺术三杰的名字命名,即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另外一个就叫多纳泰罗。

多纳泰罗的一生创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雕塑,其中一个就是《大卫》,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大卫》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尊男性裸体的雕像。要知道,在当时要开创这样的先河,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左: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

右:多纳泰罗的大卫像

多纳泰罗的前期艺术核心,是直接研究人与自然为基础的新的写实手法,借鉴希腊罗马古典表现形式为基础的理想化的艺术处理方法,作品中介入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表现;晚期的创作特色,是有意追求形式上的夸张和变形,脱离古典雕像的理想美和华丽庄严气魄,强调激情,丑陋和痛苦成为他后期创作的内涵。

多纳泰罗对于艺术的追求,并没有一直停滞不前。他知道摆脱成法的束缚,摆脱古艺术的影响,到自然中去追寻灵感。后来,他把艺术目标放到比艺术本身还要高远的地位,他要艺术成为人类内心生活的表白。简而言之,他不仅要刺激你的视觉,更要呼唤你的灵魂。

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雕像作品颠覆了之前的创作,比如这个《抹大拉的玛莉亚》,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多纳泰罗不惜趋于极端而沦入于“丑的美”的写实主义中去,这种曲线的发展,在很多艺术家身上都有所体现。《施洗者圣约翰》及两座圣洛伦佐教堂的宝座,加上上面的《抹大拉的玛莉亚》,成了多纳泰罗的最后四部曲。

如果说一名伟大的艺术家的要点就在于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勇于超越之前的自己,那么多纳泰罗当之无愧就是其中的一个。

马萨乔

之前介绍了绘画之父乔托,文艺复兴第一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和多纳泰罗,我们现在来看一位画家,马萨乔,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先驱者,被称为”现实主义开荒者“。很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1401年出生,1428年去世。

马萨乔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也为人类的艺术生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率先将透视法引入绘画的画家。不知道大家在坐火车或高铁的时候是否发现过,若是眺望远方的铁轨,那么所有远方的景色看上去就像消失于一点,这在透视法中就叫消失点。

透视法是绘画的一项重要的工具。有了透视法之后,大家绘画的时候都会先找到一个消失点,就像拍照的时候先找到焦点一样,而后开始画格子,进行精密的计算,这为后世的画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工具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吧,比如一般情况下,你最多就跳那么高,而有了飞机或滑翔伞的帮助,你就能上天。

马萨乔最著名的一副画是《逐出伊甸园》,其他还有《圣三位一体》、《圣母玛利亚》等作品。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有着很深远的影响,首先将哥特式艺术的理想化方向扭转到反映现实方向来,他生动的运用了透视法,力争真实的反应实际场景,表现自然和人类的真实世界。

这里我们要知道一点,文艺复兴的精神之一是写实,我们来看一下《逐出伊甸园》,这是一则《圣经》中的故事,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夏娃的表情非常痛苦,就像是被扫地出门一样,有意思的是,遮挡住亚当那个玩意的马赛克是后人盖上去的,也就是说,马萨乔在最初画这幅画的时候,亚当和夏娃是全裸的,亚当的那个玩意是裸露在外面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亚当与夏娃在《圣经》中所描述的就是全裸的啊,这是写实啊。只不过在当时的欧洲,教会还比较保守,因此就故意弄上了一片树叶挡着,免得有伤风化。

意大利小三杰

我们再来看看文艺复兴意大利小三杰,弗朗切斯卡、曼泰尼亚和乌切诺。这三个人都有他们自己各自的特色。

我们如果观看弗朗切斯卡(1416/1417——1492)的画作,就仿佛是有一束光达到了画作上。他从数学观念出发,把对光线和色彩的敏感与在绘画平面上再现立体空间造型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画风。所以他的画有数学般完整的形式和出色的空间感,整体看来又有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宁静气息。

因此,弗朗切斯卡也被称为最早的灯光师。

大家要知道,现在的灯光师都习以为常了,大家在拍照或明星露脸的时候,都会有专门的灯光打在身上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美化。但是在当时就有这概念,实在是难能可贵。想想看,当时除了太阳光,就是微弱的蜡烛,而弗朗切斯卡在画作中就想到了用额外的灯光(色彩)来丰富画的内容,算是一个不小的开创。

曼泰尼亚(1431——1506)最著名的作品还属《死去的基督》,就好像是从一种自上而下仰拍的视角画的。

▲曼泰尼亚作品《死去的基督》

曼泰尼亚的特点也就是仰拍,大家想想看拍照的时候,就拿襄子来说吧,襄子以前给女朋友拍照的时候,刚开始不会拍,被女票骂了好几次。后来,襄子好学,去学了一点,以后拍照有个固定的姿势,就是蹲着或趴着,以一种仰视的视角去拍,就可以把女朋友拍得腿特别长,又特别好看。仰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

而曼泰尼亚在15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这觉悟了,据说他为了更好地体现仰拍的视角,他觉得蹲着趴着都不够,还挖个坑跳进去体验那种感受,俗称天井式的仰拍。他这样画出来的画,有很强烈的戏剧性,就比如这幅《神圣的救赎》,以往大家都是平视画得耶稣,而曼泰尼亚采用仰视视角,更好地将耶稣的光荣与伟大显现了出来。

▲曼泰尼亚作品《神圣的救赎》

对了,这里插播一条广告,有哪位美女愿意收了襄子的,襄子是曼泰尼亚的传人,贯彻曼泰尼亚的艺术手法,虽然画画不会,但拍照可以呀。曼泰尼亚可以给自己挖坑,襄子也可以挖坑啊,当然不是把自己埋了,而是采用仰拍的视角,保证将您拍出瘦长的腿,拍出女王范儿,比维多利亚还维多利亚的维多利亚女王。

好了,开个玩笑,大家记住曼泰尼亚就好。

另一位乌切诺(1397-1475),乌切诺不是他的本名,在意大利语中,是鸟人的意思,为什么大家要叫他鸟人呢?因为他擅长画鸟。

除了鸟之外,乌切诺最著名的作品是《罗马诺之战》,我们会发现画中描述了一场战争,最重要的是,面中的人很多,以往的画作,无论是谁画的,基本上都是小场面,画中就几个人。因为,之前的画家都是凭感觉画的,画几个人已经够累了,要是画那么多人,每个人的手该放哪,位置在哪,多大比例等都是问题。

▲《罗马诺之战》

但是,自从马萨乔将透视法引入了绘画中之后,大家在绘画之前,都会计算。而且乌切诺是一个数学家,对于几何学也研究了不少,因此,他就可以很好地计算每个人物的大小和方位。

绘画从纯感性过渡到了理性的计算中,就相当于人有了工具后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创造一样,因此,马萨乔将透视法引入绘画,具有革命的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乌切诺的这幅战争画,画上倒伏的战马,死去的士兵和折断的武器等,严格按照透视法而消失于一点,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超越现实的幻想之中。

但是,大家难道不觉得奇怪吗?若是真实的战争中,旗帜倒了下来,怎么可能会是一条平行线呢?所以说,画中的这些特点,都是乌切诺有意为之,就好似在自豪地扭着屁股,对着看画的你炫耀:“略略略,我是一个数学家哦!我掌握了透视法哦!”(冷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数学不好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

瓦萨里

大家还要记住一点,文艺复兴不仅仅只发生在佛罗伦萨这个地方,而是像星火燎原一样。后人一提起文艺复兴都会想到佛罗伦萨,是因为后来有一个人叫瓦萨里(1511-1574),他也是一名画家,只不过后人评价他是:三流的艺术家,二流的建筑家,一流的历史学家。

他是第一个提出“文艺复兴”概念的人,并且还为之写了一本《艺园名人传》,被称为一本活历史,里面主要讲述了一些当时的艺术家,而且他和米开朗基罗见过面,因此,内容的真实性是基本确定的。由于他是佛罗伦萨人,因此他在写书的时候也就侧重了自己的家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也无可厚非,因此,大家在想起文艺复兴的时候就以为发生在佛罗伦萨。

北方文艺复兴三杰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北方的文艺复兴,这里的北方主要是指尼德兰地区,在当时也可以叫做勃艮第,大概范围在今天的荷兰和德国。而且,北方的这几名画家比马萨乔都要早。

北方文艺复兴的特点在于细腻,有一种极端的细致,而且,北方的几个画家都喜欢刷存在感。

先来看看扬·凡·艾克(1385-1411),他被称为油画之父。据说,貌似在7世纪的时候阿富汗地区就已经有了油画技术,但真正重新发明和推广油画的正是扬·凡·艾克。

相比于之前的蛋彩画,油画的颜色更加生动,饱和度也较高,而且油画颜料的介质非常粘稠,画笔落在画上不容易散开来,这就让画家可以描绘更细致的细节。

我们来看一下扬·凡·艾克的代表作《阿尔诺菲尼的订婚式》,其中两个细节真的是令人发指。首先我们看一下画中的狗,身上的每一根毛都清清楚楚,栩栩如生,大家看到后有木有一种想抱在怀里撸一把的冲动?

不管你有没有,反正我是有的。

另一个细节就是,我们来看镜子,在这么一个小小的镜子里竟然倒映出来了房间里的人物,如果仔细看一下,还能发现扬·凡·艾克的影子。

而且,整幅画的颜色非常鲜艳,靓丽,另外,大家可以发现女主人里面穿的毛衣,是蓝色的!是蓝色的!

这里要普及一下,因为当时颜料是通过自然界的植物或矿物磨成粉末混合而成,而蓝色的颜料主要来自于青金石,这非常稀少,因此能用上蓝色颜料的人都比较富有。之后要讲的威尼斯画派,我们会发现蓝色的色调更常见了,这说明一个问题。(拉斐尔的圣母题材画作中,蓝色很多)

说明威尼斯人很有钱,不差钱。

扬·凡·艾克还画过一副自画像,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扬·凡·艾克比较老了,而且头上裹了一个红色的头巾。可能是北方比较冷,也有可能是扬·凡·艾克为了炫技,我们看到头巾非常逼真,也有很多褶皱,从中可以展现出画家的水准。

同时期的北方也有一个叫胡伯特·凡·艾克的画家,都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者,因此二人合称为凡·艾克兄弟。

▲扬·凡·艾克宗教主题画

尼德兰文艺复兴中,还有一对师徒也很有代表性,老师罗伯特·康宾(1378/1379——?)和罗吉尔·凡·韦登(1399/1400——1464),主要还是韦登值得说道说道。

康宾的话,说实话史料记载地很少,他于1406年在今比利时获得了画师的称号,他留下来的画作不多,其中有一副就是《受胎告知》,但也有一些后人认为他并不是康宾的作品。康宾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收了很多门徒。

《受胎告知》的风格还残留着中世纪的影子,比如人物僵硬,透视不准,总之就是给人一种不是太自然的感觉。

韦登被称为肖像画的巅峰。一般来讲,肖像画是最难画的,不知道大家发现没,似乎很多肖像画中的人物都不是很漂亮,难听点就是很有个性,甚至有点丑。这是因为艺术家主要还是要展现自己的画工,你让一个年轻、漂亮的小鲜肉或小美女站在你面前,皮肤也都很好,很白,其实这样子是最难画的,因为千篇一律,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韦登肖像画

这里要非常不好意思地来拿某国的整容来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某国的整容技术非常发达,把美女都整成了一个样儿,往台上一站,养眼是养眼,但没有个性啊,都分不清谁是谁。这样子的话,就很容易被人遗忘。

而一些妇人、丑得有个性的人,艺术家们发展的空间就比较大,比如可以在脸上画几道皱纹,皱纹若是画好了,那么这个艺术家的水准绝对是没的说的。

那么,韦登在画肖像画的时候,有什么独特的呢?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当时佛罗伦萨画派几乎成了时代的主流,大家都追求真实与立体,因此画的重点都放在了景深上,就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虽然也是肖像画,但人物的背后可是有风景的呢。

韦登年轻的时候曾到佛罗伦萨留过学,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追随这样的潮流,他在画肖像画的时候,多采用黑色、金色等纯色的背景,这样子,观众的目光就会自然而然锁定在人物上。另外,他的老师康宾也是追随佛罗伦萨潮流的画家,但韦登并没有随大流,而是自成一派,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占据了肖像画的巅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韦登之前的肖像画,人物都没有什么表情,很死板,直勾勾地盯着观众,就好像观众欠了他的钱似的。韦登则特别注意人物眼神的变化,我们来看一下她的一副画作,画的是一个年轻的妇女。大家注意一下,妇女的眼神并不是直视正前方哦,而是看向了右下方。说实话,襄子自己看的话是看不出这个区别的,而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简而言之,韦登肖像画中的人物,动作、表情都非常生动,另外,他也会给画中的人物增添一些别的元素,比如加个饰品啊、戴个帽子啊等等,主要还是为了塑造人物的立体感。

韦登肖像画

扬·凡·艾克、康宾和韦登是尼德兰文艺复兴三杰。

博斯

另外,在尼德兰画家中,还有一位值得说道说道,他就是耶罗尼米斯·博斯(1450-1516)。

在当时,博思就像是一个叛逆者,在大家都追求真与美的时候,他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刻画人类的丑陋和堕落,目的就是为了警醒世人。

博思的代表作是《人间乐园》,由三部分构成,从左至右分别是伊甸园、人间和地狱。当把它们慢慢放大,更是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因为,这真的是太震撼了,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如此怪诞的想象,曾使博斯一度被认为是宗教的异端。但事实上,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只是遵从内心,画出了整个世纪的焦虑和恐惧,因为梦魔般的黑死病才刚刚过去没多久,也因为这场黑死病,使得幸存下来的人开始思考,宗教有个毛用?

博思还有一副代表作是《愚人船》,大家感受一下吧,襄子就不多说了。

因为这些超乎寻常人的想象力,博思也被戏称伟大的穿越者,因为他启发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

最自恋的德国画家:丢勒

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年-1528年),他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全能型画家。少年的时候,他曾跟随着父亲学艺,对绘画表现出了特殊的才能,13岁的时候就能画出自己非常逼真的肖像。

1485年,丢勒进入了纽伦堡的一所公立小学,在作坊里初次获得了绘画训练,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对人物结构和绘画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向自己的父亲提议,允许他做一个画家,他的父亲非常开明,从了儿子的愿望,将他送到了纽伦堡附近的画家沃格穆特处当了三年的学徒。

23岁成家立业之后,丢勒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画室,开始画肖像画。他的作品中有一部非常了不起的杰作,就是《启示录》的木刻组画。这副《启示录》起源于罗马帝国尼禄王朝旧基督教的神秘的幻想,他为此制作了一组15幅不朽之作,表现了人类在15世纪末由于世界末日的到来而感到无可奈何的恐怖和失望的情绪。(黑死病)

丢勒作为德国最伟大的画家,他的艺术探索对德国的影响是深远的,曾有人这样评论他:“丢勒是德意志的代表民族画家,他同时又是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带进德意志,并开创了德意志民族艺术新纪元的艺术奠基人。”

就连恩格斯也曾高度评价过他,将他和达芬奇相提并论,因此他也被称为“德国的达芬奇”。

我之前说过,文艺复兴在当时的整个欧洲都陆续迸发出来,南方以佛罗伦萨为中心,佛罗伦萨画派的特点是非常精准,北方尼德兰画派则是非常精细,而丢勒集合了南方的精美和北方的精细,因此他被称为全能性的一个画家。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丢勒相信艺术家必须要深入观察自然和竭力发现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现美,但另一方面他又坚信,他又坚持其半中世纪的信念,认为艺术家连同其艺术应是上帝的工具。

1517年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之后,丢勒就非常支持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同情农民战争,曾经还主动为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的宣传册子绘制版画插图。

在他的代表作《基督与圣贤们》中,每个人物手的姿势都不一样,但却完全符合人类的骨骼肌肉原理,精准到位。他和达芬奇一样,不仅是画家,还是雕刻家、炼金术士、数学家、机械师、艺术理论家、哲学家、神秘专家、解剖学家、建筑学家,他曾经还创作了《筑城学理论》,涉猎非常广泛。

丢勒还是一位美术理论家,著作除了《绘画概论》外,还有《人体解剖学原理》。

另外,丢勒还有一副著作的画作《祈祷的手》,据说这幅画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话说在15世纪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面,住了一个有18个孩子的家庭,父亲非常辛苦,每天工作18个小时来养活家庭。这些孩子当中,有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都想成为画家,发展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分。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父亲根本无法在经济上供他们两个一起到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

于是,这两兄弟就一起商榷,想出了一个办法,以丢铜板来决定,胜者到艺术学院读书,另一个人则到父亲的矿场工作赚钱,来维持另一个人的经济需求,四年之后,那个学成归来的人再出去画画赚钱,在矿场工作的那一个再回到艺术学院去读书。

丢铜板的最终结果是弟弟丢勒胜出,去了纽伦堡艺术学院,哥哥则去了危险的矿厂工作。丢勒在艺术学院表现非常突出,到了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赚了很多钱。

就在丢勒学成归来的时候,家人为他准备了盛宴。丢勒非常感谢自己的哥哥,说:“哥哥,现在轮到你了,我会全力支持你到纽伦堡艺术学院去读书,实现你的梦想。”

然而,此时此刻,哥哥却低下了头,留下了眼泪,一边摇头一边说:“不…不…”

哥哥擦干了脸上的泪水,微微抬起了头,说:“弟弟,我上不了艺术学院了,一切都太迟了,你看看我的这双手,四年来在矿场工作,几乎是毁了我的手,关节动弹不得。现在就连让我为你举杯庆贺也不太可能了,更何况是挥动画笔或雕刻刀呢。”

说到这的时候,全家都热泪盈眶,弟弟丢勒为了表达对哥哥的敬意,花了很多功夫把哥哥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

这就是《祈祷之手》背后的故事,非常引人入胜,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讲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丢勒被称为自画像之父,是因为他非常喜欢自画像,而且他非常自恋,他对自己的容貌和才华极度自信。

以上皆为丢勒不同年龄的自画像

在丢勒之前,几乎是没有画家会把自己堂而皇之地画进神圣主题的宗教绘画中,因为在当时来讲,宗教还是具有一定的高度与意义。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大写的人站起来了,但也并不是说完全摒弃了宗教与上帝,人的地位的提升,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会看到当时的很多画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画作,甚至就连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的著作都是以宗教为主。

但丢勒却非常大胆,他几乎每次都会把自己的形象画进宗教主题的作品中,甚至就站在耶稣、圣母玛利亚的身边,在画中体现自己的艺术地位。

另外,丢勒还是第一个设计了自己专属logo的画家,在他的每幅画上都能看到他名字缩写“AD”两个字母组成的图案。

丢勒的专属logo

最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在他29岁的时候,丢勒画了一幅自画像,直接将自己画成了耶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上帝丢勒”吧。若是仔细观察一下画作,画作中的上帝就仿佛在说:“凡人们,我是丢勒,我在艺术界是上帝般的地位与存在,哈哈哈!颤抖吧!”

耶稣-丢勒

威尼斯画派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威尼斯画派。

首先来看下威尼斯画派的祖师爷,乔凡尼·贝利尼(1430年-1516年),其实威尼斯画派的主要奠基人是贝利尼家族的父子三人。

在贝利尼的早期画作中,他使用蛋彩画法将朴素、死板风格的宗教感情和温和的人性做深度的结合。

问题来了,什么是蛋彩画呢?

简而言之,蛋彩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是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绘成的画,多画在表面敷有石膏的画板上,盛行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为画家重要的绘画技巧。到16世纪后,逐渐被油画取代。

蛋彩运用在壁画上称为湿壁画,有不易剥落,不易龟裂,色彩鲜明而保持长久的特点。

当然,蛋彩画也有个缺点,就是颜色不够鲜艳,饱和度较低,颜料涂在画作上容易稀释和扩散,因此很难把控细节。而油画的颜料就非常具有凝固型,可以一笔一划勾勒出对细节的最求,而北方文艺复兴的特点就是对于细节是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为什么呢?

因为北方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杨·凡·艾克是最早将油画运用到绘画当中的欧洲人,也是再度发明油画的人,他被称为“油画之父”。不过,另一位艺术家提香也被人们称为“油画之父”,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杨·凡·艾克的之父是指油画这件事,是材料技术的角度;而提香则是油画艺术的角度。关于提香,我们之后也会说到。

威尼斯画派与佛罗伦萨画派的最直接区别在于色彩,佛罗伦萨画派是行先于色,威尼斯画派是色先于行。我们看到很多威尼斯画派的画作,大都色彩比较鲜艳。相对来说,威尼斯距离罗马较远,它的风气相对其他意大利城市来讲较为自由。

1475年,贝利尼从弗兰德斯的油画中领悟了使用油性媒介的画法,之后他就用它来代替蛋彩画法,这个改变使得他在用色上能够呈现出更深浓的颜色。而且他发现,这样的画法在描绘颜色、光、空气、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上有着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使得他的画作非常鲜艳。

在贝利尼晚年的一些作品当中,比如《圣母与圣子》的祭坛画上,这幅画与他从前的画作相比,更加有了一种朦胧感。这也是伟大艺术家晚年对自己的超越,贝利尼有两个著名的学生乔尔乔内和提香,也是威尼斯画派中的一员。

最后,大家不要将贝利尼和之后的贝尼尼搞混了,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是意大利那不勒斯人,也是艺术史上的一朵璀璨之花,之后会重点讲到他。

丢勒就曾评价过贝利尼,说:“他虽已老,但他仍是最好的画家。”

贝利尼《威尼斯总督像》

接下来,我们讲贝利尼的两个学生,乔尔乔内和提香。

乔尔乔内的原名叫乔尔乔·巴巴雷里·达·卡斯特佛兰克(1477年-1510),乔尔乔内只是他的乳名,在意大利语中有“明朗、优雅”的意思。

乔尔乔内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威尼斯画派画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因为他32岁就离开了这个世间。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他对于威尼斯画派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卡斯蒂谬内就将它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列为最伟大的画家。

他的传世真作大约只有5副,一生中也仅创作了30多件作品,目前为止能够确定是他画的也就只有5副,后世将他称为神秘画家。虽然他的作品很少,但重点是,件件都是精品,没有任何水作。

乔尔乔内的早期作品受到老师贝利尼和德国画家丢勒的影响,但他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风景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物似乎融合在了奇特光彩的大自然中。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著作《暴风雨》和《田园音乐会》,话不多说,一起来品品。

《暴风雨》

《田园音乐会》

提香·韦切利奥(1488年-1576年),是威尼斯画派的集大成者。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画家之一。他早年的绘画技巧几乎都是从师兄乔尔乔内学的,乔尔乔内有一幅作品《入睡的维纳斯》,背后的风景画都是由提香画的。总之,这俩师兄师弟在后来接了很多订单,提香从中也学习了不少的经验。只可惜的是,乔尔乔内英年早逝,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光芒几乎都笼罩在了提香身上。

《入睡的维纳斯》

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是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香的早期作品受到了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深远影响,但他之后的作品,更加重视色彩的运用,影响了之后的画家,比如鲁本斯和普桑。

提香一生中的作品大都是宗教画,他曾经受到教皇保罗三世和神罗皇帝查理五世的邀请,到罗马和皇帝的宫廷中画了许多肖像画。提香的早期与中期的作品在色彩方面已经很出色了,但是晚年的时候,他更是突破了自己,比如这幅《哀悼基督》,整个画面色调充满了黑暗阴郁的气息,没有了之前鲜艳的颜色,看上去就像地狱一般。但是,耶稣头上微弱的光芒和身上惨白的肌肉,与周围的颜色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提香的风格发展过程也代表了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从最初风格都是比较细腻,通过色彩和轮廓来表现对象,进而发展到主要依靠光色来表现物体,他的风格影响了之后的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也影响了日后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画派。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乌比诺的维纳斯》,提香将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爱神搬进了贵族妇女的寝室里面,在当时来讲,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若是仔细看看,其实我们会发现,这个维纳斯与乔尔乔内《入睡的维纳斯》相比,人物的构造与姿态上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唯一的差别就是背后的景色,乔尔乔内的维纳斯躺在野外,提香的维纳斯躺在卧室之内。

《乌比诺的维纳斯》

《入睡的维纳斯》

可能很多朋友会说,一个裸体的女人,在野外看到那得多刺激呀!但是,我们别忘了,这幅画中的维纳斯不是普通人,而是神。想想,一个神睡在野外其实挺正常的,若是出现在了卧室中,给人一种挑逗的感觉。而且,提香的维纳斯除了名字是维纳斯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出她与普通女人的区别。

文艺复兴的发明家瓦萨里就曾经评价说:“在意大利,没有人能和提香的绘画天才相比,无论是拉斐尔或是达芬奇都赶不上他。”

这个评价,将提香提到了一个多么高的高度,另外,提香还被誉为西方的油画之父。另一个北方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杨·凡·艾克也被称为油画之父。至于他们俩人中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油画之父,可谓是见仁见智了。

提香还有两位弟子,丁托列托和保罗·委罗内塞。

我们先来看一下丁托列托(1518年-1594年),是提香最杰出的学生与继承者。他与他的师父提香是整个威尼斯画派二元对立的两极,同时也都代表着威尼斯画派最光辉、最顶峰的成就。

丁托列托在威尼斯画派中独树一帜,象征着威尼斯文艺复兴的自我反省。在他作品中不仅有对提香的继承和创新,还有效仿米开朗基罗的痕迹,他把这二人的色彩和素描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个人特征明显的作品。

佛罗伦萨画派中,形先于色,而威尼斯画派则更注重色,尤其是提香,对色彩的发挥更是到了极致的地步,但是丁托列托却非常崇拜米开朗基罗,将他的艺术理念也引入了进来。据说丁托列托在作画之前,会先去做一尊雕像,放进一个木盒子中,用蜡烛照亮。他通过一个小孔观察这个雕像的各个角度,然后再进行绘画。

除此之外,他还打破了威尼斯画派四平八稳的构图方法,用极端的视角和较大的景深来画作。比如说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作品,《发现圣马可遗体》和《最后的晚餐》。

《发现圣马可遗体》

这幅《最后的晚餐》跟以往其他画家都不太一样,丁托列托将“桌子横在画面中间”的画法,改成了“让整张桌子以斜对角线的方向”摆放,这样的构图使得画面更加凌乱,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感。

《最后的晚餐》

相比于其他的威尼斯画派的画作,丁托列托的作品中,尤其是在色彩上给人一种黑暗的感觉,没有那么鲜艳,在色彩上常常有巨大的反差。他用大面积的暗色调来烘托整个主题的光明,这也影响了之后的巴洛克艺术。

简而言之,丁托列托的作品在叙述传奇方面突出了强烈的运动,看他的画,就好像在看一部电影一样。据说,他立志要像提香一样绘画,像米开朗基罗一样设计。他的意思就是把提香的色彩与米开朗基罗的素描结合起来,创造出别开生命的新艺术。

《耶稣受难》

我们再来看看提香的另一位弟子,保罗·委罗内塞(1528年-1588年),他的绘画充满世俗生活的情趣,偏重装饰趣味,在写实传真的基础上,以豪华的场面,众多的人物和富丽的色彩取胜,受到大家的欢迎。

他有一幅画叫《利未家的宴会》,讲的是基督参加利未的豪华宴会的场景,因为他在此画中表现了一些诸如小丑、醉汉等一些比较丑陋的东西,因此被宗教法庭认为是有渎神圣。虽然后来在画家抗辩之下,他没有被迫害。但是他的这幅画也成了新美术和腐朽的宗教势力分庭抗争的一个象征。

柯雷乔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柯雷乔(1499年-1534年),是意大利北部菲拉拉的著名画家。

说实在的,他很难归属到底属于哪一个流派,他的作品既有达芬奇艺术的温柔细腻,也有拉斐尔艺术的优美明快,又有米开朗基罗艺术中出人意料的想象,又有威尼斯画派含蓄丰富的色彩,因此他可以说是集大成者,是一个大杂烩。

虽然他的题材范围几乎只局限于《圣经》故事和古典神话中,但反映的却是人本主义精神和世俗情感。他的作品已经具备了后来巴洛克艺术的倾向,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不仅仅是文艺复兴盛期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具有超前艺术的探索者。

在画中,他展现出了现代闪光灯技术下才有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两派的艺术,直接推动了之后的巴洛克艺术。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代表作《圣诞之夜》,这幅画中描绘了耶稣诞生时的一幅场景,为了体现耶稣不是普通人,柯雷乔将背景画得非常阴暗,只有耶稣身上发出了极为明亮的光,甚至,这个耀眼的光芒到了夸张的地步。

仔细看看,除了灯光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威尼斯画派的靓丽色彩,以及达芬奇的晕涂法。

另外,我们再来看一下画中人物的表情,非常具有戏剧性,为什么呢?

画中,圣母的表情是非常欣慰的,但是身边女仆的表情有些惊讶、有些紧张,因为在这样的故事场景中,只有圣母知道降生的婴儿是耶稣,其他人都不明白。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的另一副画作《圣母升天》,我之前讲过曼泰尼亚,他发明了天井式的仰拍效果,但是柯雷乔在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就连曼泰尼亚本人都没有想过的震撼效果,比如这幅《圣母升天》,是柯雷乔为帕尔马教堂画的穹顶画。我们可以看到这画面极具纵深感,好像屋顶被掀开了一样,让看画的人目睹了圣母升天的整个过程。

其中,所有人的脚都成一种逆时针旋转的,营造出了一种缓慢上升的动态感觉。让我们想象一下,假设你是一名基督徒,当你走进帕尔马教堂的时候,一抬头就看到了这幅《圣母升天》画,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非常震撼对不对?因为这幅穹顶画极具动态性和戏剧性。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的另外一部画作《宙斯与伊娥》,简而言之,这幅画中的故事就是宙斯又不安分了,出来诱拐少女了。(实在不好意思用诱奸这词)

在这幅画中,宙斯变成了一团烟雾,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达芬奇的那种晕染法,少女身体各部分的阴影交界处都非常柔和,没有明显的线条分界。宙斯这个老流氓化成了一团烟雾,调戏伊娥。(仔细看看,实际上有达芬奇晕涂法的影子)

波提切利

接下来我们看一位文艺复兴的奇葩另类,桑德罗·波提切利(1446年-1510),他是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

为什么说他另类呢?因为在当时来讲,虽然文艺复兴已经开始了,但是宗教的色彩依然非常浓重。画家一般也都以宗教画为主,而且佛罗伦萨相比于威尼斯,在艺术上面,还是比较保守的,就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杰,他们作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而波提切利呢,他敢于画古罗马中的众神,与中世纪格格不入的题材。

这个问题很严重好不好?我们都知道基督教是一神教,而古罗马神话是多神教,这就好比在中国古代皇权高度集中的时期,你在旁边讲“三权分立、人人平等”等这样的词汇。

波提切利在自己开设绘画工作室之后,很快就受到了美第奇家族的赏识,与强大的美第奇家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在1477年,他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诗为主题,为豪华者洛伦佐·美第奇新买的别墅绘制了著名的《春》。

我们来看一下画作,这还是一副淡彩画,因此色彩相对来讲都还是比较温和,比较单调的。

波提切利将永恒的春天描绘了出来,这一切都显得极为轻快优美,这种表现技巧至于绘画就像音乐之于话语。在这幅作品当中,他的构图是跟偏离常规的,人物被安排在一片柑橘林中,中间是爱神维纳斯(阿芙洛狄特),上方是蒙着双眼的儿子丘比特(厄洛斯),右边则是一幕不堪入目的场景——西风之神强暴了森林女神。画的最左边则站着信使墨丘里(赫尔墨斯)。

1485年,波提切利完成了《维纳斯的诞生》,也是他的另一幅杰作。我们来直接看下画作。

是不是感觉有点别扭?因为维纳斯的脖子特别长,偏离了写实的范畴。老实来讲,这幅画在人物的构造上面不是那么的写实,但它之所以伟大,在于题材的新颖。当时,在佛罗伦萨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认为“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是无可比拟的”。这也就是说,美是不生不灭的,是永恒的。

画家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美学观念,因为在罗马神话中,维纳斯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少女,既没有童年也不会衰老,永远保持青春美丽。

我们再来看他的另一幅作品《帕拉斯和半人马兽》,这也是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

当然,波提切利也画过宗教画,比如说这幅《基督降生》的蛋彩画,他是现存波提切利的画作中唯一有他签名的一幅。

油画在当时已经普及,但是波提切利却坚守传统,选择跟油画对应的蛋彩画。

这里再普及一下,为什么画家画女性形象都爱画维纳斯呢?其实并不是画家都爱画维纳斯,而是喜欢画裸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精神就是求真,那么什么是真呢?根据古希腊的传统,裸体才是真,才能展现出人体的美。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民风还比较保守,宗教人物也不可能画成裸体。如果你要是敢把圣母玛利亚画成裸体,教皇不得把你抓到罗马烧个一千一万遍?

而维纳斯在神话故事当中就是从海上的泡沫中诞生的,它诞生的时候就是裸体,所以把她画成裸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波提切利的诸多作品若是在当时就展现出来,必定会被宗教视为眼中钉,所以,他的画被保留在了民间,主要就是美第奇家族收藏了,否则,也不大可能会流传至今。

不带美颜的照相机:小荷尔拜因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小荷尔拜因(1497年-1543),他被誉为是肖像画写实的顶峰。小荷尔拜因之所以称为小荷尔拜因,因为他的父亲老荷尔拜因也是一个画家,为了区分,我们就叫他小荷尔拜因,但是就艺术成就上来讲,他比他父亲更伟大,影响也更深远。

在15世纪的时候,欧洲许多国家已经流行油画,但英国画坛依旧在沉睡当中,直到1532年,小荷尔拜因移居到英国以后,英国才开始有了油画。

以上皆为小荷尔拜因肖像画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1517年,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荷兰、英国等地先后成了新教国家。之前也讲过,其实在基督教早期,是有明确教义的,即禁止偶像崇拜,但是天主教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所以就允许一些耶稣、圣母的画作出现。但是宗教改革的这帮人,为了反对天主教,明确禁止偶像崇拜,相对来讲,新教比天主教对于信仰更纯净,所以当时造成了信奉新教的地区,很多画家失业了,因为他们不能再去画宗教画了。有些人就干脆直接放弃了画家的职业,干别的去了,有些人则另辟蹊径,就像这位小荷尔拜因,他就开始画肖像画。

小荷尔拜因之所以被称为肖像画写实的顶峰,因为他肖像画的特色是百分百地写实,不进行美化,就像苹果自带的相机一样,没有任何美颜功能,你是什么样就把你拍成什么样。

当时的画家一般都是受人委托画的肖像画,委托人大都是一些大人物,比如王室成员或贵族,画家在接受委托之后,肯定有讨好自己雇主的冲动,当然要将雇主美化一下,说白了就是给他话地好看一点,把脸上的皱纹、雀斑、疤痕之类的给去掉,但是小荷尔拜因却不这么做,我们直接来看一下他的画作,你品,你细品!

这幅理查德爵士的肖像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物的脸上的两个疤痕都被画出来了。

若是仔细看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个爵士好蠢萌啊!简直就是一副谁欠了他钱的样子!

欧洲的水墨画:老布鲁格尔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老布鲁格(1525年-1569),他是16世纪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在他的绘画影响下,画家们开始关注人物之外的东西,门类化逐步诞生,那么什么门类画呢呢?就是人物之外的东西。

老布鲁格尔非常善于画民间日常生活的景象,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老布鲁格尔的绘画对于之后风景画的诞生,也有很深远的影响。画中人物开始以配角的方式出现,整幅画的主体也变成了人物之外的东西,比如风景。

我们来看下他的画作,比如《乡村婚宴图》、《盲人给瞎子指路》、《巴别塔》。

《乡村婚宴图》

《盲人给瞎子指路》

《巴别塔》

最后,我们来看下这幅《乡村雪景图》,当襄子第一次看到这张画的时候,如果忽略掉那些建筑,第一印象不会觉得这是欧洲人画的,它有点像什么呢?像我们中国的水墨画。就是一种站在很远的地方,以一种在远处瞭望的视角所画出来的画作,颇有一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感觉。

我们再来看一下另外一张《乡村雪景图》,我们会看到天上有两只鸟在飞,就像大雁一样,给人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反正,襄子在看这幅画的时候,会有中国风的感觉。

格列柯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西班牙文艺复兴的开创者埃尔·格列柯(1541年-1614年),他出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幻想风格主义画家。

这个名字也不是他的真名,翻译过来就是希腊人,因为他的真名实在是太拗口了,叫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他早年的学习时代大部分都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也曾在威尼斯居住,在画家提香的作坊里学习学习过,非常崇拜丁托列托。

他36岁的时候才移居到了西班牙,正式开启了西班牙的文艺复兴。当时西班牙才刚刚恢复天主教得统治,宗教的力量相对来说比其他地方要强。而且他的出生地在希腊,身上有明显的拜占庭艺术的痕迹,因此他的画作用色特别大胆,充满奇幻色彩。

他画出了历史上第一幅知名的纯风景画,就是这幅《托雷多的风景》。

我们会发看到在这幅画中没有任何人的身影,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在他之前,无论是提香还是乔尔乔内,也都在风景画上有过尝试。但是他们的尝试仅仅是在绘画中将风景的比例提高,画面中一定会出现人物。而格列柯却不同,在他的风景画中,完全没有一个人。

他还有一副作品是《手捂胸膛的贵族男人》,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也是格列柯最为出名的作品。

还有他的一副《脱掉基督的外衣》。

格列柯还有一副名画,是《打开第五封印》,我们来看一下。

粗看一下,画中的人物有点扭曲,身体比例都好像被拉长了一样,笔触呢也是非常粗旷,表现出了宗教场景的玄幻感。这种梦幻般的奇特效果和由梵高引出的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非常相似。也就是说,为了表达作者个人的感情与思想,对客观的形象进行改造和扭曲。这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超前的。

我们从这也可以了解到,所谓的文艺复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文主义复苏,也不是生搬硬套地去追逐古罗马古希腊的遗风。介绍了这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我们会看到各有各的特色。这就是说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一种解放,这才是它的伟大之处,让人的思维更自由,激发求知欲,从各个方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阿尔伯蒂

接下来我们看一位建筑师,他叫阿尔伯蒂(1404年-1472年),他的思想非常活跃,建筑作品既有仿古式样的,也有大胆革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佛罗伦萨的鲁奇兰府邸、圣玛丽亚小教堂正立面和曼图亚的圣安德烈教堂等。

建筑在当时的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属于一个探索的时期,这时期的建筑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整个城市不再像是从前只有一个教堂为主要建筑,老百姓住在破房子里的时代,世俗建筑的需求也开始旺盛起来,政府部门也需要办公大楼,再加上像美帝奇家族这样的大财团诞生,对建筑的需求也更加多样。

阿尔伯蒂是学法律出身的,他通过对古罗马建筑的研究,尤其是将艺术想象和缜密逻辑结合在一起,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除此之外,他还将建筑提到了理论的高度,他撰写了一本《论建筑》,这是中世纪以来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学的著作,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可能会有很多朋友疑惑,讲了这么多,大多数都是绘画,少部分是建筑,为什么没有音乐家呢?这是因为当时技术有限,无论是建筑也好,绘画、雕像也罢,可以较为完整地流传下来,文艺复兴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兴,绘画、建筑都可以找到那时期的著作,而音乐却根本不可能流传下来,那时候也没有发明出曲谱。因此,当时的人们对于音乐来讲,还是一脸茫然的,不知道从何入手,不过正因为没有历史的包袱,所以音乐在之后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像鹰击长空那般绚丽。而且,音乐在当时主要还是掌握在教会的手中,换言之,寻常人接触音乐的机会很少。

就拿现在来讲好了,绘画的入门是很容易的,有画笔有画纸有颜料就可以入门了,而音乐呢,你好歹家里要买得起钢琴吧,买得起小提琴吧,入门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

帕莱斯特里那

帕莱斯特里那(1525年-1594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对天主教教堂音乐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他的作品当中很多都是弥撒曲。

弥撒曲是西方古典音乐最早的形式,是为弥撒中宗教仪式所谱写的音乐,弥撒是天主教最神圣、最隆重的祈祷方式,为纪念耶稣举行的最后晚餐,为了增加仪式的神圣感,弥撒曲也就应运而生。

最早古典音乐发展起来以后,弥撒曲都是由交响乐团为合唱团伴奏,文艺复兴时期的弥撒曲呢,尚处于古典音乐起步的初期,都是完全无伴奏、纯人声的形式。弥撒曲的固定形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慈悲经,讲述上帝的慈悲与垂怜;第二部分叫荣耀经,赞颂上帝的荣耀;第三部分叫信经,表现信徒信仰的坚定;第四部分是圣哉经,赞颂上帝的神圣;最后一部分是羔羊经,赞颂耶稣将自己奉献给上帝的精神。

帕莱斯特里那最著名的作曲就是教皇马尔切利弥撒曲。另外,他对音乐的另外一个重大的贡献是使得复调音乐体系更加成熟。复调音乐是一种“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含)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音乐就叫做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拥有漫长的历史,在中世纪的教会圣咏中,就有了最早的复音音乐,唱诗班在唱颂歌的时候各自在不同的声部上吟唱不同的旋律。

迪费

对于复调音乐的贡献,纪尧姆·迪费(1397年-1474年)创立了“四部和声”的写作和技巧,为后来的对位法理论开辟出完善的道路。

迪费的主要作品是弥撒曲、经文歌等各种当时主要的宗教音乐体裁的作品,此外还有不少世俗歌曲。他可能是最早使用世俗歌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充满了热情的和声和感情丰富的旋律,预示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蒙特威尔地

接下来介绍以为作曲家,他是第一位国际知名的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1567年-1643年)。

蒙特威尔地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是前期巴洛克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之前写音乐的人大都是为教廷服务的,没什么名气,而蒙特威尔第呢,他是介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之间的一个过渡性人物,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家。

在歌剧方面,他虽然不是第一个写出歌剧的作曲家,但他创作的歌剧却一直流传至今,代表作有《奥菲欧》,他将歌剧艺术带入了一个成熟的发展期。歌剧这音乐形式在蒙特威尔地手上才算基本成型。

歌剧就是西方的一种戏剧形式,作曲家和剧作家分工合作,把故事情节和旋律结合到一起,最终成为一部作品。歌剧分为咏叹调和宣叙调,宣叙调的作用是推动剧情人物之间的对话,配上简单的音乐,咏叹调呢,用来抒情,用吟唱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情。

这些歌剧的基本形式,在蒙特威尔地的创作中发展地也更为完善,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很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地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将人内心的感受通过歌剧的方式表达出来,符合文艺复兴精神。

另外,蒙特威尔地的故乡克雷莫纳被誉为小提琴之乡。克雷莫纳是意大利的北部城市,位于伦巴第大区,克雷莫纳省省会。

卡拉奇三兄弟

接下来我们进入巴洛克艺术时期,首先来介绍一下卡拉奇三兄弟,路德维克·卡拉奇(1555年-1619年)、阿戈斯提诺·卡拉奇(1557年-1602年)和安尼巴尔·卡拉奇(1560年-1609年)。

这三人是巴洛克时期最早的伟大画家,在巴洛克艺术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兄弟也是最早创办美术学院的,即博洛尼亚学院。学院产生的原因一是为了继承先辈大师的艺术传统,总结先人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艺术人才。由于过分强调法则,所以学院派的画家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他们的作品的题材也比较狭窄。大都是描绘宗教或神话,而对世俗生活的题材往往不感兴趣。在技法上比较偏重于素描而轻视色彩,以上这些特点都为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兄弟中,年龄最小的安尼巴尔·卡拉奇成就最高,出生于博洛尼亚,是一位传承者,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与巴洛克时期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为之后的古典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巴洛克时期是西方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大致为17世纪。巴洛克一词原本就含有贬义的意思,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简而言之,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相对文艺复兴时期来讲更奔放,更注重感官享受,较为刺激。巴洛克绘画是一种复杂奢侈甚至浮夸的艺术,强调画面的对比与冲击。

我们来看一下卡拉奇的《圣母哀悼基督》,比起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这幅作品的色调非常阴暗,注重色彩和光影,整个画面光影强烈,拥有强对比和有重点两大巴洛克绘画的特征。

卡拉瓦乔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全名是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年-1610年),他的一生都非常传奇。

在绘画意识中,他带来了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通过精确的细节描绘把握和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让巴洛克艺术更具真实性,充满灵动性。卡拉瓦乔也是英年早逝的一位,3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被称为历史上脾气最坏的画家。

卡拉瓦乔主张摒弃前人的结构,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而且他的很多画看上去都非常的黑暗。另外,卡拉瓦乔生活的时代大背景是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反对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开始格外重视当时的艺术发展。因此卡拉瓦乔生活的时代正是教会大力支持艺术的时期。

卡拉瓦乔最擅长使用黑暗,通过对比来彰显光明。他的画有很强烈的冲击感,是以这种黑暗衬托光明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主义。

他还擅长通过类似抓拍的手法来传达强烈的画面感,比如他的这幅名作《纸牌作弊老手》,卡拉瓦乔通过抓住一个场景中戏剧化的瞬间,通过细节捕捉带来极强的戏剧性,极强的参与感。

又比如,他的这幅《占卜者》,一起来看一下吧。

话说当年襄子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没想到这是卡拉瓦乔的作品,因为我一直以为卡拉瓦乔的作品都是比较血腥,比较暴力的。

卡拉瓦乔崇尚暴力美学,经常会画一些比较血腥的画面,比如说砍头啊,鲜血喷出来啊等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被斩首的约翰》,描绘了将圣人约翰的头血淋淋地呈现给莎乐美的场景。

又如这幅《手提歌利亚的大卫》,卡拉瓦乔把歌利亚的头颅画成了自己的样子,非常恐怖。关于这幅画的背后其实也有一个故事。

还有这幅《犹迪杀死荷罗浮尼》,画面非常血腥,都是比较重口味的。

雷尼

接下来介绍圭多·雷尼(1575年-1642年),他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最初雷尼跟着卡里瓦尔特学艺,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后,受到卡拉奇的指导。

刚开始的时候,雷尼对拉斐尔式的理想主义的形式美和古典主义风格颇感兴趣,后来又受到了十分新颖的卡拉瓦乔的聚光明暗法和生动的造型方法的影响。他运用卡拉瓦乔的聚光法创作过《圣彼得受难》,既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艺术成果,又融合了两位巴洛克时期大师身上的优秀技法,因他又被称为巴洛克时期的拉斐尔,也被看作是意大利古典艺术的终结者。

在他的代表作《圣彼得受难》中,整个构图有拉斐尔和谐的三角构图法的元素,体现出了拉斐尔式的完美绘画理念。同时这幅画还包括了卡拉瓦乔的明暗法技巧、提香的鲜艳色彩以及布隆齐诺的色调。

他另一幅最有名的画作是《曙光女神》,将卡拉瓦乔和卡拉奇融合在了这幅画作中,显示出了古典主义色彩主题内容结构。

雷尼被誉为古典主义绘画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终结者。古典主义到这个时期差不多该做的也都做完了。因为拉斐尔提出的完美的绘画。都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之后的人在这个标准答案中,小修小改,要是再进行大的创作几乎已经是不可能了。而以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感性的开放式结局,却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因此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古典主义,在雷尼这里算是真正画下了句号。

普桑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位法国的画家,尼古拉斯·普桑(1594年-1665年),他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的画家,也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虽然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静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

普桑被称为法兰西绘画之父,可以说没有普桑就没有整个法国画派,也没有法国的学院主义。在普桑之前,法国几乎是没有什么国际著名的画家。

普桑的绘画主题多为历史画,是当时比较常见的题材,画的也都是一些古代历史中的名人或事件。比如有一副作品《第欧根尼于山野中》,第欧根尼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家对他还有印象吗?他的哲学主张就是一切从简,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

这幅画就描绘了第欧根尼看到了一个人在喝水,突然就想到了,原来水壶也不是必要的,因此就放弃了水壶。

他还有部作品是《阿卡迪亚的牧羊人》,画中主体人物不少也不多,人物的肢体如果以直线连接起来会呈现出一种中文字的和谐感。近代的塞尚就是受到普桑的启发,在绘画中把对象抽象成几何图形,以此来达到宏观上和谐的永恒的构图。

另外他的这副作品也是美术史上最高深莫测的作品之一,普桑的另一个贡献也是将绘画与活计真正分开,让绘画成为真正的艺术,在普桑之前呢,尤其是意大利的画家,经常是通过订单的要求来作画,绘画只是一门手艺,或说赚钱的工具,而这种含有商业价值的订单化,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百分百的艺术品。普桑呢,他绘画单纯就是对于绘画的热爱,就算没有订单、没人要求,他也会自己画。

洛兰

接下来我们看一位风景画之父,克劳德·洛兰(1600年-1682年年),他是法国的风景画画家。从他开始,风景画才真正进入了主流审美,因此他也被称为风景画之父。

自洛兰开始,风景画成为重要的绘画题材之一,象征着重要的艺术观念的转变,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或之前,主流绘画的主流题材是宗教或肖像,风景画都是属于比较小众或者不被认为高大上的题材。虽然在洛兰之前,有些画家在风景画领域有所尝试,但顶多只能算是人物的远景化,画中还是以人物作为主要意象进行描绘,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主要指法国,意大利地区)

洛兰是第一个大规模画风景画的艺术家,虽然在他的有些画作中,依然存在人物的形象,但都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甚至一笔带过的元素。

可能大家会很疑惑,为什么洛兰会选择画风景画呢?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讲到这已经讲了很多很多的艺术家,像其他题材已经被大多数之前的画家完善了,只有风景画还是存在着改进的空间。另外洛兰这个人也喜欢到处游玩,他的文化水平也不算高,因此他的内心就没有那么多包袱。

洛兰的风景画不仅被当做好的风景画的基准,甚至还建立了好的风景的美学标准。他的风景画经常给人以金色阳光洒在绿色植被上的温和感,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效果,这都是在写生绘画没出现之前,由洛兰虚拟出来的景色。

洛兰用虚构的世界开始支配真实世界的需求,人们甚至开始根据他的画来要求真实的风景。如果这个景色能够符合洛兰的画,或者让你能够想起洛兰的话,那么在大家心目中才算是好的景色。我们今天对风景写生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在洛兰的时代,所有画家都是室内派,外出写生是到了印象派时期才发明的。

简而言之,在印象主义之前,认真研究风景画题材的基本上也就只有洛兰一人,我们来看下他的几个著作,比如《日出》,《港口的日落》。

《日出》

《港口的日落》

洛兰的《日出》也在之后影响了莫纳,一提起绘画中的日出,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莫纳的《日出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莫奈《日出印象》

鲁本斯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佛兰德斯绘画的开山祖师爷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年-1640年),他是早期巴洛克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巴洛克艺术感性这一支最具代表的人物。

鲁本斯的构图方式非常独特,他喜欢采用对角线构图法,这种构图法非常具有戏剧性与冲突性。比如他的代表作《屠杀无辜》,讲述的是希律王怕耶稣降世会让自己王位不保,因此下令屠杀全城婴幼儿的故事。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粗看上去,整幅画的画面似乎很乱,但细看一下,主要人物呈对角线构图,却也显得不是那种杂乱无章的乱。

鲁本斯除了画画之外,他在1621年至1630年间曾经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外交工作。在外交事业上,他成功地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的关系,因此他还被查理一世封爵,并为伦敦的宫廷白厅画过一幅题为《祝福和平》的天顶画。鲁本斯本人也非常喜欢他的这份外交工作,他曾经说:“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

可能很多朋友很疑惑,说了这么多画家,怎么没有英国的影子呢?

因为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方面,英国就是打酱油的。而且从整个人类文明来看,英国这个民族给世界留下的都是一些制度或者理念,在文学上,当然有出现过像莎士比亚这样的誉满全球的作家,但是在绘画或者音乐上面,英国真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英国的历史,多半是平淡无奇的,也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时刻,至少没有欧洲大陆那般精彩,这是英国民族的一个特征。

凡·戴克

凡·戴克爵士(1599年-1641年),是巴洛克时期佛兰德斯地区的代表艺术家,但是后来成为了英国王室最推崇的画家,甚至还被授予了爵士,成为了贵族。他并非出生在英国,他出生在安特卫普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绘画天赋,1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画家,后来跟随大师鲁本斯学习,也是鲁本斯最得意的弟子。

戴克在中年的时候就跑到了伦敦定居,成为了英国最著名的宫廷画家,因为在当时的英国来讲,就是一个艺术的沙漠。戴克对整个英国艺术的定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影响了之后长达100多年的绘画艺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人们对于英国王室的固有印象几乎就来自于戴克的肖像画。

戴克最常见的画法是将人物身材拉长,客观原因是因为英国王室的个子都特别矮,所以他只有把他们拉长才能显示出人物的威严。他还会为肖像人物中加入一些忧郁气质,不仅表现出了王室的威严之外,还给人一种忧心忡忡关心国家大事的感觉。(英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见面就谈论政治)

戴克与他的师傅鲁本斯的暖色色调不同,他擅长于使用冷色色调,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高冷,一种女王范、贵族范。

戴克在英国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之后所有的画家几乎都竞相模仿,尤其是他为皇室肖像画发明出的独特的姿势,也就是凡·戴克POSE,是侧身45度,面向观众,手中还要斜着拿一根黑色的棍子。这个造型几乎成了英国绅士的标准姿势,以至于大家一想起英国的绅士,就会想到一个人戴着黑帽子,拿着一个黑拐杖的形象,45度侧身面向观众。

另外,凡·戴克胡子也是戴克肖像画中的一大显著的标志,他画中的很多人物都会被他装上这种造型的胡子,以至于到了现在,凡·戴克胡子都是一个席卷全球依旧没有落伍的经典胡子造型。(山羊胡)

下面这幅画是他为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画的肖像画,这位查理一世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比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路易十六早了一个半世纪。

委拉斯凯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位西班牙最为伟大的画家,叫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1599年-1660年),他不仅是西班牙宫廷的首席画家,还是皇宫的艺术总监。

他是当之无愧的巴洛克大师,是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对后世的画家,尤其是印象派影响深远。他在画作中继承了卡拉瓦乔的传统,非常注重绘画中的明暗关系,比如说他的代表作《塞维利亚卖水人》,一起来感受一下。

据说当年卢本斯在出使西班牙的时候,结识了这位委拉斯凯兹,他惊叹于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极力劝他去意大利学习深造,亲自体会文艺复兴时期先辈们的艺术成就。也就是在鲁本斯的力荐之下,委拉斯凯兹才获得了去意大利进修两年的机会,这对于他的艺术生涯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宫娥》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名画之一,其余两幅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伦勃朗的《夜巡》。

在这幅《宫娥》种,非常具有神秘的色彩,因为人们很难第一眼就看懂画中描绘的场景,但是在仔细观察一下之后,就会发现画面中央偏左处的镜子倒映出了国王腓力四世夫妇二人,也就是说画中的画家正在为画外的国王夫妇二人画肖像。

另外,委拉斯凯兹在这幅画中创造出了绘画艺术中的第二人称,什么意思呢?

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同的是,第二人称是指,观画者才是重点,也就是说,观画者与画面中的人物有互动,这样才能让这幅作品变得完整。这是后人总结的,但是襄子看了半天也没感觉到我跟画中的人物有什么关系。只能说画得挺好,但是我觉得,我看他与不看他,好像都没什么区别。

讲了这么多画家,其实也都是比较粗浅地讲了一下,至于一些画中的构图法啊之类的,相信在座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美术生,因此我感觉讲了其实也没啥用。因此,襄子就尽量跳过一些专业美术的视角,大致带大家浏览一下。

否则,那真的成天书了,一直以来,艺术就被贴上了“高大上”的标签,实际上,艺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多人一提起艺术,比如西方古典音乐,就立即敬而远之,一副“我不懂,我很笨”的架势,其实对于音乐来讲,真的要学会弹钢琴才能理解古典音乐吗?襄子有时也喜欢听一些所谓的古典音乐,我也不懂,但就是觉得旋律不错,好听,仅此而已。

当然,襄子对于绘画,很多时候也是欣赏不来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去看,我去品,至于品出了什么,都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没必要为了去看懂而去看。

知道襄子最喜欢谁的画吗?

威廉·布格罗,他是法国学院派的画家。

【希腊神话28】黎明女神厄俄斯的报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0)

相关推荐

  • 54件绝世真迹空降魔都,文艺复兴超强艺术天团来袭!

    文艺复兴 人类历史上一段极为璀璨的时光 唤醒了深埋在黑暗之中的人性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下 大批艺术家怀揣着使命感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就此拉开了艺术史上的绝美篇章 即日起至2022年1月3日 54件由意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05)

    提香 提香(1490-1576),生于意大利的卡多列,是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早年曾赴威尼斯学艺,与著名画家乔尔乔内是师兄弟,早期曾多有合作,深受乔尔乔内风格的影响.乔尔乔内去世后,他成为了 ...

  • 迪科塞尔,英国拉斐尔画派艺术家

    弗兰克·迪科塞尔(Frank Dicksee 1835-1928),英国拉斐尔画派艺术家.他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里,1881年被选举为英国皇家艺术会会员,192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艺术院院长,1925年他 ...

  • 欣赏 | 你不可不知道的世界名画

    乔托<哀悼耶稣>Giotto<Lamentation,1306> 耶稣从十字架上被解下来时,圣母玛丽亚将他环抱在手臂里面,表达她的悲痛:在耶稣诞生的时候,她就是用这个姿势抱着她 ...

  • Artlib线上展览 | 窥见自我——西方艺术大师自画像展

    前言 画家画自己的"自画像",因为画的人和被画的人是一样的,所以在绘画中也是特别的存在.但同时,作为人体表现的研究和自我探索的一环,也是许多画家所从事的普遍主题.从各自的作品中不仅 ...

  • 东欧游21 艺术史博物馆的画作和雕塑

    艺术史馆的收藏展览是其中的精华,以7000余件绘画作品为重点,主要是从哈布斯堡家族长期统治的欧洲各国搜集而来,其次是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到18世纪的雕塑.器具及硬币等各类艺术品. 租了一个中文讲解 ...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上:十八世纪及以前)

    乔托 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 ,父亲是贫苦的农民.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他是画家契马布埃的学生.少年时代的乔托非常喜欢画画.他一边牧 ...

  • 一句话教你快速区分世界级名画家

    如果背景都是黑乎乎的,人都一副想死的表情,这是意大利画家提香. 提香 TITIAN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 ...

  • 极简西方艺术史(完整版)

    如果不把今天的艺术放进艺术史中去观看,就无法读懂. 整个西方艺术史,19世纪是最重要的分水岭,也就是印象派前后时期.这一时期之后,"古典艺术"被彻底打破,就像旧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 ...

  • 极简西方艺术史

    如果不把今天的艺术放进艺术史中去观看,就无法读懂. 整个西方艺术史,19世纪是最重要的分水岭,也就是印象派前后时期.这一时期之后,"古典艺术"被彻底打破,就像旧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 ...

  • 【图文】极简西方艺术史(完整版)

    如果不把今天的艺术放进艺术史中去观看,就无法读懂. 整个西方艺术史,19世纪是最重要的分水岭,也就是印象派前后时期.这一时期之后,"古典艺术"被彻底打破,就像旧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 ...

  • 1分钟了解极简西方音乐史

    本文转载自:音乐之友 (ID:iMusense) 什么是西方古典音乐? 对此很难用语言给出绝对正确的定义, 但一般认为它是植根于欧洲文化传统的音乐, 由经过严格训练的音乐家在音乐厅. 歌剧院和教堂等正 ...

  • 新书推荐:《艺术是什么:极简西方美术史》

    <艺术是什么:极简西方美术史> 孙乃树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这春日暖暖.微风习习的日子里,聊什么才不负枝头热闹的春意?当然是--聊艺术!那-- 艺术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 ...

  • 十分钟看懂西方油画,游览英国国家美术馆,极简西方绘画史 第1集

    十分钟看懂西方油画,游览英国国家美术馆,极简西方绘画史 第1集

  • 极简西方史学史

     极简西方史学史 撰文/徐波 在古典古代,历史是生活的老师,所以保持传统,道德垂鉴就是古希腊.罗马历史叙述的主要功能.中古时代,历史不仅是生活的老师,更是上帝的意志的表现,因而坚定信仰,道德垂鉴是中古 ...

  • 极简西方现代艺术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的 12 种艺术流派 或许看完这篇文章 你对五百年来西方艺术史 会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1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 | 关键词:正 代表作:拉斐尔<雅典学院> 拉斐尔的< ...

  • 极简西方文明史

    西方文明有两个根基,一个是以耶路撒冷为标志的犹太教文化,另一个是以雅典为标志的理性精神.经历两次融合,二者走向统一,孕育出西方文明. 耶路撒冷的宗教文化,和雅典的理性精神.经过基督教的传播.和阿奎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