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会拥有幸福和成功,但如果你天生悲观,那该怎么办?

第一部分

乐观的价值可能被低估了

你可能看过一些文章,乐观会给人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乐观的人更容易成功,他们在学习、职场和赛场上的表现都会更好。没错,乐观真的是个好东西,它真的能帮助你实现这些。

但是,你知道吗?事实比你知道的还要好!

有一位心理学家,他是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他以史上最高票当选了美国心理协会的主席,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乐观与悲观,他就是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以下,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其简称为马丁教授。

马丁教授一生都在研究乐观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创立了认知心理治疗法。与之前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依靠思辨不同,马丁教授使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来证实自己的假说,从而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马丁教授发现了乐观巨大的价值,这些价值,可能比我们平时想象的还要大。

让我们看几个马丁教授的研究。

上世界80年代,马丁教授和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一起,研究了200名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发现:前10%的乐观的销售人员产出的销售业绩,比后10%的销售人员,高出了88%。

在运动场上,马丁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乐观,甚至可以预测赛场上的赢!他和研究团队在游泳、棒球和篮球领域做了大量的调研之后发现,有乐观解释风格的运动员赢得比赛的概率更大,这不仅对个人有效,对团队也同样有效。

对个人而言,通过对一组癌症病人的测试,通过认知疗法使得病人更加的乐观之后,病人的免疫系统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马丁教授和团队通过历史研究发现,更加乐观的总统候选人更容易赢得大选。他们将这一研究成果用来预测198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他们不仅预测对了13个候选人中谁可以当选总统,甚至连赢的数量级都相当准确。(他们预测布什赢9.2%,实际结果是赢8.2%)。使用乐观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甚至连当年参议院的选举也预测成功了86%!

乐观的销售员卖得更多,乐观的运动员赢得更多,乐观的人甚至活得更久,乐观的候选人当选的概率更大……

我们知道乐观有力量,但是,我们不知道,乐观居然这么有力量!

第二部分

乐观和悲观不是天性

很多人都认为乐观和悲观是天生的,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性。有的人天生乐观,看到半瓶水,他们会说,天呐,太好了,这里还有半瓶水呢。有的人天生悲观,他们看到同样的情景,会说:天呐,只剩下半瓶水了。这些观点和态度,是一个人的天性。

你该说了,那么,我天生就是个悲观者,但是,我也想成功,那我该怎么办呢?

马丁教授说,乐观和悲观不是天性,是可以选择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这个可以有!你可以选择乐观或者悲观!

很多事情,我们只有知道了,才有可能去实现它。我们的决策受到“可得”的影响,不可得的东西无法进入我们的视野。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是可得性启发。它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判断的时候,总是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

当我们认为乐观和悲观是天性的时候,我们不会选择行动去改变自己。天性是老天给的,老天最大了,这怎么能改呢?于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悲观的,那么,在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相信自动跑到脑子里的悲观的感觉:我不行的,永远不会好起来的,什么事都干不好的…..

但是,当我们知道了,乐观和悲观不是人的天性的时候,就有可能去打破它,就有机会重塑它,让自己从悲观中走出来,重新塑造一个乐观的自己,从而实现健康、快乐和成功的人生。

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后,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不仅可以按照通常的第一感觉去解释它,甚至还可以选择一种新的解释风格。比如,乐观的解释风格。这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

第三部分

乐观和悲观都是习得的

既然乐观和悲观不是天生的,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是怎么来的?

实际上,悲观的人是自己学会的悲观。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涉及到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习得性无助。马丁教授的成功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先说说这个概念是什么。习得性无助,我们将其拆开来看看。习得性,通俗一点理解就是:学来的。无助,就是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结果的那种感觉。也就是说,悲观者,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学会了用这种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使得事情好起来的解释方法,来阐释自己遇到的不好的事情。

科学家们先通过动物,证实了这一点。(有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狗狗的经典实验,网上材料非常的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然后,通过人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习得性无助的来源,就是我们的“经验”!如果人们或者是动物,在他们的经历中,学到了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那么,在未来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努力也是无效的。经历,或者经验,造成了人的悲观思维模式,从此,他们成为了一个悲观的人,对待事情有了一种悲观的解释风格

这种悲观的解释风格有三个主要的特质

永久性。悲观的人遇到坏事就会想,总是会这样的,一直是这样的,这样的事情会不断的出现。

普遍性。悲观的人在遭到打击的时候,会认为一切都更会不好。这世界上有两件事不好,就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人格化。坏事都是我的错,都是自己不好,甚至会把不是自己的过错也归罪到自己头上来。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看。

最近,小丽觉得自己有点发胖,所以开始了节食计划。有一天,下班之后,她和同事们一起出去吃饭。那天,她吃了一些炸鸡翅和炸薯条。回到家中,她极其的后悔,不断的抱怨自己说:“就是因为今天晚上,我的节食计划完全泡汤了!我实在是太没用了,连吃的诱惑都抵挡不住,我什么事情都坚持不下来!既然这样,还不如痛痛快快的再大吃一顿得了!”于是,她走到冰箱前,打开门,找到了早就垂涎的巧克力蛋糕,把它吃了个光!

“我的计划泡汤了”,这是一个永久性的解释,因为一次晚餐,就否定了之前所有的努力。

“我什么事都坚持不下来”,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解释,因为没有抵挡这一次的诱惑,小丽认为自己其他所有的事情也会这样的。

“我太没用了”,问题都在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才导致的失败,这是一个人格化的解释。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悲观型解释风格。

当我们习惯于这种悲观的解释风格,再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这种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的解释会自动的、第一时间跑到我们的大脑中,这就是所谓的可得性启发。时间长了,这种悲观解释,就成为了我们的风格,成为了我们看待世界的第一甚至是唯一的视角。

所以,不论悲观还是乐观,都是习得性无助到可得性启发,而非天性。只有你正确的理解了,你才能相信,悲观是可以改变的,才能改变你的生活,才能获得“真实的幸福”和“持续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的另外2本书的书名)。

第四部分

如果现在你是一位悲观者,该怎么办?

关键在于怎么办。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是一名悲观者(可以参考《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书中的测试题自测一下自己是乐观还是悲观),那,人生就这么灰暗下去了吗?不!马丁教授不会答应的。他的研究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变得乐观,永远的改善生活品质”。

学习,学习什么?学习改变我们的想法。他提出了一个ABCDE模式。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模式到底是什么,怎么就能改变我们的想法呢?

  • A:Adversity,不好的事件。也就是你认为的发生的不好的事情。
  • B:Belief,想法。是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待的,你是怎么想的,或者是你认为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 C:Consequence,后果。这些想法会引起哪些后果,它带给你了哪些感受。
  • D:Disputation,反驳。到这里,你该和自己抗争了,你需要提供证据,反驳你自己上面的B,也就是想法。寻找其他的可能原因,比如那些暂时的、特定的和非人格化的原因,来证明给自己看,事情不一定和自己的“可得性”的解释一样哦。
  • E:Energization,激发。仔细体会上面的反驳,自己成功的应对了第一次悲观的B想法之后,会有哪些新的激发,会想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让我们用这个方式,看看小丽刚才是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才能帮助小丽改变这种悲观的解释风格。

A:Adversity,不好的事件:下班之后,她和同事们一起出去吃饭。那天,她吃了一些炸鸡翅和炸薯条。

B:Belief,想法:“我的计划泡汤了”,“我什么事都坚持不下来”,“我太没用了”。

C:Consequence,后果:既然这样,还不如痛痛快快的再大吃一顿得了!

如果到这里就结束,小丽还是那个悲观的小丽,她选择的行动是打开冰箱门,吃完了一整块巧克力蛋糕!所以,我们还需要下面2个步骤:

D:Disputation,反驳:这时,小丽可以对自己说:“等等,我只是吃了2块炸鸡翅和一小份炸薯条,这些东西的单位热量或许高一些,但是,我吃得并不多啊,和我在执行节食计划的时候的晚餐相比,这些热量也没有多太多啊。是的,今天晚上,我的意志是有点薄弱了,但是节食计划已经坚持了2周了,这说明我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不错的。就算是那些很厉害的人也会有偶尔放松的时候,我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E:Energization,激发。上面的反驳给了小丽力量,她告诉自己:“好的,这次事件到此为止,我将继续坚持我的计划,如果再和同事一起出去,我会吃得更少,将注意力放在和同事的聊天上。”

这就是ABCDE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小丽避免了“破罐破摔”,用一种可以改变的、特定的和非人格化的原因重新解释了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于是,事情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了。

第五部分

悲观也有价值

虽然乐观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悲观也不是一无是处。马丁教授的研究发现,与乐观的人相比,悲观者可以更清晰的认清楚现实,并且拥有更准确的判断力。所以,马丁教授提醒我们说,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需要乐观:如果一件事的失败代价高时,最好不要使用习得性乐观的方式;一件事失败的影响不大,可以使用习得性乐观的方式。我们要学会在乐观和悲观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心理学巨匠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一个概念:事前验尸法。这种方法指的是:采用预见性的后知之明(预见性的马后炮),也就是事先相信一个事件(负面的)的发生,有助于正确地识别未来结果的发生原因。这种方式可以将识别能力提升30%。

马后炮是贬义词,我们经常说,早知道什么什么我就怎样怎样。别人听到了会说,对啊,早干嘛去了?是啊,事前验尸,就是”早干嘛去“的意思,就是要找出“干嘛”,做什么才不用导致我们需要进行马后炮式的分析。

作为销售,我们要将这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在我们着手开始一个项目之前,采用事前验尸法,这是一种悲观的思维模式。帮助我们找出那些可能让我们失败的地方,然后尽力的去避免它。这时,我们要去想:败了,是因为自己,那么,自己做哪些事情可以不败呢?

如果项目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们要切换到乐观的思维模式。就算遇到一些小的挫折,不要责怪自己,通过ABCDE法,激发自己继续行动。就算是真的败了,用ABCDE法告诉自己,就算是很牛的销售,成功的概率也只有20%,这个项目无非就是那80%中的一个,我继续努力喽。

习得性无助会让我们开始悲观,可得性启发可能让我们养成悲观的解释风格,悲观会带给我们很多负面的东西,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使用ABCDE法,让一切开始不同。

好了,现在,轮到你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