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秋天》教学

今天教了《秋天》,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承载着进一步学习识字写字,以及开启课文学习的双重任务。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和秋日之美;认识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字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要点:

1.识字写字:在文本情境中随文学习生字“秋、人、飞、了”等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认读带有“一”的词语,看清“一”的声调,注意声调变化。

2.认识自然段:认识自然段,知道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都会空两格,并尝试在课文中找一找、标一标。

3.言语实践:仿照课文,学习用“了”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大自然中植物的变化,初步体会小小的“了”字在句子中的作用。

4.初步学习朗读课文:听老师示范读,能把字音读正确,词儿连读。重点指导长句子的停顿,努力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过程:

1.了解课文。

(1)出示儿歌,对比发现课文和儿歌的区别。

(2)学习自然段。

2.聆听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用了三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秋天来了,你们感受到了吗?谁来读?

出示: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2)关注:“了”没有声调,轻轻读。

句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到了,(          )。

(3)学习“树叶”。

师:你们看,这个“树”的偏旁叫“木字旁”。不过当它变成偏旁,捺就变成点。

师:(出示“叶”的字卡)这个呢?谁会读?

指生读

师:仔细看看,它的偏旁叫做“口字旁”,右边是一个“十”,组合在一起就是“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秋天来了,一片片树叶变黄了。(出示“片”)这个字比较难读,谁能读一读看?

指生读

(4)学习“片”、“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拓展“片”的组词。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还从哪里感受到秋天来了?请同学们轻轻读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预设一: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出示图片,秋天的天空又蓝又高。

(2)齐读。

预设二: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3)圈出“大雁”。大雁正在往南飞,读一读,想一想,大雁是怎么往南飞的?

(4)(看图片)大雁是排着队往南飞的。你看,它们的队形多整齐啊!哪一个是“人”字形的队伍,哪一个是“一”字形的队伍?

(5)大雁在空中交替着队形飞,所以,课文里说一会儿......一会儿......

5.学习“一”的读音。

出示并圈出“一片片、一群、一会儿、一字”。

今天早上,我和小朋友们说这篇课文是我们学的第一篇课文,大家顿时坐得更端正了。班里个别小朋友提前预习过课文,对于课文有所了解,甚至把课文全都背下来了。

当我出示课文和儿歌《家》的对比时,大部分小朋友说不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很多小朋友说:“《秋天》旁边有个1,《家》没有,《秋天》和《家》的背景不一样。”有少部分小朋友说:“《秋天》的字比较多,《家》的字很少。”小葶看了很久说:“《秋天》的字都是分开来的,《家》都是合在一起的。”

“自然段”的认识:

可见,班里大部分小朋友对于课文还没有具体的认知,或许大家心里有一个大概的想法,但是无法表达出来。接着我便开始教学“自然段”的认识,我很惊喜地发现,班里很多小朋友都已经知道什么是“自然段”了,并且比较顺利地标出1、2、3,说出了这篇课文有3个自然段。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没有让大家预习,因此在课堂上朗读了好多次。第一自然段的句子比较长,我让大家标注了停顿符号,之后再让小朋友练读,反复多次之后,读得好多了,我发现大家在读“了”的时候,能够自主读轻声,但是主要问题还是会拖音,齐读的时候有时候不整齐。

教学句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到了,(          )。

在我出示这个句式让大家说一说的时候,刚开始同学们说得都很简单,如“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后来小晴同学起来把句子说得很长,还用上了形容词:“春天到了,小草都长出来了,小花也开了,大家欢欢喜喜的。”很多同学在听了小晴的回答后,也开始尝试着把句子说得长,一些孩子不会用形容词,就多说了几个事物,尽量把句子变长,如“秋天到了,树叶都掉下来了,花都谢了。”“冬天到了,天气变冷了,冰天雪地的。”

这一课的生字词对于小朋友来说比较简单,大家早就见过并且会读。尤其要关注“树”的偏旁,木的一捺要变成一点。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也是教大家读了很多次,并且画上停顿符号,有了停顿符号的帮助,大家读得有节奏了,但是朗读还是需要反复练习。今天的几节课上,小朋友的朗读还是不够整齐,有的快有的慢,一小部分小朋友只管自己读,因此听上去乱乱的。

在第二自然段这里,“一会儿……一会儿……”需要重点教学,这个词语的读音对于小朋友来说并不难,难的是理解。我在出示了两幅大雁的图片后,小朋友们看着图片读句子,利用图片理解词语。后来我再让大家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说句子,好几个小朋友说:“下课了,我们一会儿乱跑,一会儿乱吵。”“下课了,我们一会儿玩游戏,一会儿看书。”

这一课的“一”的读音是重难点:

师:其实这个魔术字就是什么字呀?——“一”,在这里它读yi(第二声),你看在这里它也读yi(第二声)(圈出“一片片”),这里它却读yi(第四声)(圈出“一群”),在这里却读作yi(第一声)(圈出“一字”)。小朋友,请你们把老师加上圈的四个词语读一读,读正确了。

“一”的读音也比较好认读,很多小朋友在读课文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变声调了,因此在读这四个含有“一”的词语时,基本上能读准确。

今天还给小朋友播放了《小燕讲汉字》里的《秋天》一课,小燕老师讲解了课文里许多汉字的来源和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很投入。视频里,小燕老师重点讲解了“秋”、“了”、“子”、“人”、“大”、“大雁”,还讲了“苏武牧羊”、“鸿雁传书”的故事。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了、子、人、大

提示书写要点:“了”横撇一笔写成,横画略长撇画短,竖勾压在竖中线,竖勾背部稍稍弯。

“人”撇画起笔竖中线,撇画有尖,捺画有脚,撇捺站在一条线。

(2)学生描红、仿影、反馈。

(3)秋天可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只要挥一挥手,一切都变了模样。同学们看,秋风吹呀吹,把谁送来啦?(出示:横画)是汉字“一”,也是笔画一,它来给同学们变一个魔术。(演示:“了”加一横变成“子”,“人”加一横变成“大”)原来,汉字也会变魔术呢。

师:子比了多了一横。这两个字的第一个笔画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笔划——横撇。现在我要把这个横撇送回田字方格,准备写“了”。看看横撇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教师书写“横撇”,学生伸出手指书空。

书写“了、子”

师:横写的时候可大有讲究的哦,谁来指导我?横是长的还是短的?位置呢?谁还发现第三个秘诀?横写的时候能不能写在横撇和弯钩的交点?

经过两节课的学习,小朋友在写《课堂作业本》的第四题的时候就简单多了,句子比较丰富。今天的生字书写也不错,难的就是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书写位置,尤其是“子”和“大”的长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点。一些小朋友觉得这几个生字很容易,但是在书写的时候不够仔细,字歪倒。

语文老师一枚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