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大地丰碑(11)波峰浪谷传福音|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0)有关扶贫攻坚的龙门阵|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一、波峰浪谷传福音

三台南路的镇乡,我这一生中,去了很多次。
一九六四年,我第一次去景福,展现在眼前的是迎风摆浪的稻田和绿油油的棉花地。景福的人,给我的感觉是淳朴憨厚,古道热肠,重情重义。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去三台“南三区”的次数就更多了。因为,这是一方出能人、出英雄的土地。
郪江的大磨山,出了个“开山劈石造梯田”,用一双巨手撑起垮塌的石方,舍已救人的许以根;
紫河镇,出了一位为保卫祖国边疆、壮烈牺牲的“珍宝岛自卫还击战斗英雄”王庆容;
农业上,出了个闻名全省的“潘棉花”;
被誉为“天府神工”的鲁班湖,就建在三台南路的鲁班镇;
郪汉王国遗址——郪江古镇、四川第二大道观——云台观,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景福,原本是一个有着充沛文化记忆的偏远古镇。堪称历史文化,波澜壮阔;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景福这方土地不仅出豆豉,还是中共三台地下党早期的活动中心之一。三台早期的共产党人,有的就出生在这里。有的在这方土地上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景福这方神奇的土地,不仅有“潼川三苏”的足迹,还有极其厚重的“福”文化。早在40年前,我就想对景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进行一次打捞,皆因失去了机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交通不畅,很多时候从观桥下车,上午步行到景福吃午饭,下午再步行到紫河。
“南三区”的山山水水,已经铭刻在我记忆的屏幕上抹之不去。
2O14年春天,我去过一趟景福及紫河。虽然是“跑马观花”,却印象深刻。给我的感觉是,除了散淡的阳光,很难感受到浓浓的春意。
摆在眼前的是摞荒的良田沃土,看不见耕耘的农民,只有稀稀拉拉的枯草,我曾自己问自己,“这就是三台南三区的农民赖以生存,盘家养口的土地吗?”
我当时就在想,这样赤裸贫瘠的土地,无论怎么辛勤地耕耘,收获的也只有贫穷。我搜尽枯肠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定位这方士地。
后来,我听说了,这方土地被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盲区”。
公元二0一五年,一场消灭贫困的人民战争,在这方土地上有序地展开。
在这场消灭贫困的脱贫攻坚战中,让老百姓眼睁睁地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看到了各级党政干部的风范,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和希望!
因为,在每个村的花名册中,在村社干部的“小本本”上,“贫困户”这三个最让人扎心的字眼儿,正在一户一户地被抹去。
三台南路的农民总算搞懂了,“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不是吼起来好听的一句口号。下派干部,一批接着一批,干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的同一件大事。这方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盲区“的土地,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让人们真正看到了“田野上的希望”!
2017年,正当两岸青山遍绿野,稻穗飘香金黄色的金秋时节,我去了景福镇。
不管什么时候,我进入景福镇,首先看到的是场口上那棵老榕树。据考证,这棵老榕树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这是若干年来,景福这座古老场镇最触目的标志。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树,那多杈的枝条,从不远的时空里伸展出来,新枝盖着旧叶,簇拥着漫漫岁月,一片片浮云在沧桑间掠过。三台“南三区”这座古老集镇所发生的一切,就在这棵老榕树的见证下沧沧桑桑地展开。
现在的景福,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成是“景美福长”。我脚下正在走的这条路,已经不是当年“南三区”的路,举目四望,纵横交错的通衢,在三台南部的镇、乡、村、社连成一张庞大而细密的交通网。曾经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盲区”的贫瘠土地,展现出勃勃生机。初秋时节,在一望伤目的光焰下,视野中呈现的是一片养眼润心的绿色。山坡上的藤椒、核桃,山脚下除了成片待割的稻谷,还有成片的、鲜嫩的蔬菜。
从2015年下派干部进村履职算起,已历经五个冬夏春秋。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县两级下派干部动真格扶贫攻坚,下决心补齐短板。让这个“新农村建设盲区”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老百姓觉得爽,干部们觉得顺。
爽!老百姓看到干部们做的事,就是自己想要做的事。干部们的表现,就是老百姓心目中最想看到的干部形象。
顺!干部们不只是看到了老百姓的信任目光,而且自己所干的事得到了上级的首肯,百姓的拥戴,社会的认可。
下乡接地气的这些日子里,我才真正体会到,“贫困与反贫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严肃的题目。
现在,三台南部的镇乡,不管什么时候去,可以说,处处是看点,看点中有亮点。到了这方曾经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盲区”的土地,只要到群众中去走一圈,就能听到很多赞誉之声。
2019年12月11日,我去了双乐乡钟鹤楼村,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坡上坡下,满沟满湾全是绿油油的柑橘树。已经挂果的,每一个果儿都套上了白色的纸袋,一眼望去,像镶嵌在碧空中的繁星。一座座白壁粉墙的小楼,像飘散在碧空中的云朵。一副如诗如画的新农村美景,实在令人陶醉!
一位老人迎面走来,我问他,王小斌住哪里?他说,“住在他哥哥家”。
我就觉得奇了怪了,从300亩发展到1000多亩士地的主儿,自己居然没个立脚之处。
我又问大爷,“王小斌怎么搞的,只顾着在地里刨食,就没给自己弄个窝?”
大爷说,“这娃就是瓜,舍得花几十万元把原来修好的村道加宽加厚,就舍不得给自己修两间房。你要找他?就去半山上,他在同大家一起干活哩!”
已经走了几步,老人又回过头来对我说,“我们都记着他的好哩,不只是一天到晚闻果香,去果园里干活,还可以吃果子,挣票子!”
在半坡上,有二十多人在收柑橘园里间种的黄豆。虽然是冬天,穿得单簿的王小斌,额头上还冒着热汗。他从地角上拿起外套,就领着我参观他的果园。
在果园里,我领教了什么是“硕果满枝”。一株高矮同我差不多的果树,王小斌同我一起数了一下,比拳头还大的果子,有180多个。顺手摘下一个叫我品尝,那味道,就一个字,“爽”!
王小斌边走边说,“我回老家发展柑橘种植,就是想立脚一点,带动一片,辐射一方。建立一个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受益。”
我好像在听一位领导讲话,可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农民模样的王小斌。
一辆川A大货车开了过来,我们在路边让道的同时,不知王小斌在和谁通电话,“派几个人去上车!”
看着这大卡车十分通畅地行驶在村道上,我一下子明白了,王小斌宁可投资几十万元加宽、加厚村道,也不给自己修间房的良苦用心!
我问王小斌,果子的销路如何,他的回答是,“货好不愁卖”。
王小斌领着我在“繁星满天”的“碧空”中游走,底气十足地向我介绍他的柑橘园。
经他这一介绍,我才知道王小斌不瓜,他跳的不是“岩”,所干的事业,并非是“针尖上跳舞”。
“钟鹤楼村虽然偏僻,但方圆一百公里无污染。地理位置北纬32度,气温、土壤、水质都适合这几个柑橘品种的生长。从每年10月成熟开摘,可以在树上挂至第二年四月。勿需冰冻储藏,足足半年时间,消费者可以吃到新鲜水果。”
眼目下,己发展到1000亩。最初的300亩,已全面挂果。2019年,至少可收入100万元。还有间种的药材、蔬菜、花生、黄豆,池塘里的莲藕和鱼类。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王小斌洒了那么多汗水在地里,开始收人民币了。
王小斌告诉我,“现在的收入,都是村里乡亲们的,他们干了活,我得给工钱,承包了他们的地,我得给承包费”。
游走在果园里,有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果香扑鼻,绿色养眼,百鸟欢唱,为视觉盛宴、嗅觉大餐伴奏助兴,这才叫神仙过的日子!
一辆黑色轿车开过来,停在他面前。他告诉我,这是南充来买果苗的老板。
王小斌开车带路,我坐在他的车上,直奔苗圃而去。看着坡上坡下的果子,我问他,“果园有人守吗?”
王小斌手握方向盘,两眼直视前方,“我才不请人哩,那得花多少钱?都是乡里乡亲熟脸面,大不了就是自己吃了不解气,再用口袋提回去送亲戚朋友。即或有这种人,也是少数。”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他在钟鹤楼村的事业。
从言谈中,我感觉到,眼下的1000亩果园和苗圃,好比他养育的一群儿女,相继长大成人,开始回报父母了。我笑着说他,“这1000亩都挂果了,你两口子该歇下来,好好享受了!”
王小斌的腮帮子上挂着微笑,“我当然要享受,但不能歇着!”
王小斌说出了他的宏伟规划,要带动周边村社,种植3000亩柑橘,力争把产品推向国外市场。
我说,“你这也叫享受?”
他的回答是,“享受创业结果,是短暂的,还会越来越少。只有享受创业过程,才是长久的,会越来越丰富!”
这王小斌,还真让人刮目相看!
在我6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不知写了多少新农村的事,新农村的人。在景福镇体验生活接地气这些日子里,我了解、认识、接触过很多新人,听到或见到过很多发生在这方土地上的新鲜事。这些事,这些人,让我的素材库存正在不断地加大存量。
我还听说了,前几年那位自认为是资格的“钻石王老五”的王五哥,相亲屡遭失败,扫兴而归,皆因自己生在了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盲区”的穷山沟。
现在,王五娃已经成了村子里一个专业合作社掌门人。一位城里的美女,不仅倒贴嫁妆与他结婚,还带来一笔雄厚的资金,投入到他的合作社。让王老五的合作社,既有看点,又有亮点,还有故事!
我在村、社干部中听到有人说:“下派干部已轮换了好几批,以为把贫困户的帽儿一摘,土坯房一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可以划上句号了。哪晓得哟,“扶贫攻坚”只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铺路,还有好戏在后头。
广大的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已经明白:
“乡村振兴”是要让所有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才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不只是三台南路镇乡的福音,是梓州大地的福音,是中华大地所有农村的福音,所有农民的福音!
福音,传开在波峰浪谷间!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还未见到过如此让百姓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改变”和“满意”的一幕。所以,我倍觉珍贵,必须用我手中这支笔,将其记录下来,留给后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