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第五课《池上》
阿雷吟诵讲堂第五课《池上》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池上》。
一首充满童趣的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提起他往往就像说到李白杜甫一样。记得小时候,一说起唐代诗人,我们小孩子就会脱口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那白居易是什么头衔?你们知道吗?说出来吓你一跳:诗王!当然,还有更厉害的——诗魔!据说,白居易五六岁就会作诗,直至74岁去世,笔耕不辍,一声留下近3000首诗歌文章,你看这“诗王”的头衔实至名归吧!
在这近3000首诗歌文章,很多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叙事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今天咱们要吟唱的是他的诗中小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小清新”的诗。咱们这首《池上》其实是《池上二绝》系列小清新之一。
编者把这首诗放在一年级来学,就是因为它不仅平白如话,而且极富儿童情趣。你看在莲花盛开的夏日里,一位天真活泼的顽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得意忘形地划着小船回来,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顽童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我们来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一件因名而起的事
这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居然还有人拿他的名字调侃,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18岁,青葱少年。白居易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实现“兼济天下”的远大政治理想,产生到人才荟萃的京城闯荡一番。于是,那年的早春二月开始了“长安逐梦”,现在的话来说,开始了北漂生活。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一派繁华的京城景象,并没有引起白居易的兴致,他的脑海中只想着去拜见名流,希望尽快混出个模样来。当时朝野知名,诗坛前辈顾况是他拜谒的首选。可是,人一旦有了名气,也许就会派生出一些傲气来。顾凯看到白居易这么个外形消瘦、衣衫破旧的年轻人,行李就有了几分不屑。当他看到试卷上的署名,立马调侃道:“白——居易?哈哈,现在到处饥荒,长安米贵啊!你想在这里居住下来,恐怕不易!有点儿白日做梦啊!”面对嘲讽,白居易不卑不亢,拱手对曰:“哪敢有长期居住的奢望啊!只是想请大人对拙作指点指点罢了。”
顾况本想只那么敷衍几句,打发他一走了事,可是一瞥试题《赋得古原草送别》,立刻便被吸引。这“赋得”是科考试题的惯用语,用它来命题,显然增加了写作难度,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显然不容小窥啊!于是他展开诗卷,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吟咏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好诗!好诗!不但描画出小草旺盛的生物特性,而且歌颂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道得个语,居又何难?”顾况不禁大声赞美!一改态度,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居住不是很容易吗?
得到顾况的赞赏,白居易的诗在京城不胫而走,他很快就拥粉无数,不久就在京城站稳了脚跟。
一个古今不同的音
如果你开头听了阿雷老师的吟唱,你会发现阿雷老师在唱第二句时,把“回”唱成了“huái”。怎么回事呢?其实呀,这就是同一个字,但古今的读音可能不同,这在古诗里是常有的事儿哦!
你在读诗的时候是不是碰到过这种情况?比如下面这首诗: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的“野”古音读“yǎ”;这里的“见”古音读“xiàn”。还有很多诗也有这种古今字音不同的情况,大家还可以回顾一下哦。对于这些字的读音,我们小朋友朗读的时候,阿雷老师倒是建议你们就读现在的读音,因为我们普通话发展今天,很多的古音都发生了变化,那我们再吟诵的时候之所以恢复成古音,就是为了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体现它的音韵之美。
一对清脆悦耳的铃
同学们见过碰铃吗?你看就是图片上的那种铜制的,一定是成对出现,不然,“一只巴掌拍不响”啊!
碰铃,古代称星、铃钹。它的形状如铃,铜制,一付两个,用绳穿连,互相撞而发音,无固定音高。常用于器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中,为节奏乐器。其实,碰铃的历史可悠久了呢。南北朝时(386年—589年)已在我国流传。在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56年) 壁画中绘有击星俑,在北魏云岗石窟和司马金龙墓门石雕中也有演奏碰铃的伎乐人形象。唐代贞元年间 (785年—804年)骠国(今缅甸)来我国献乐,称其为铃钹。你看连敦化壁画里都有啦!
一段天真烂漫的曲
这首诗呀,阿雷老师在吉他弹唱里加入了碰铃的声音,大部分是加在正拍上,为了寻求小娃的天真烂漫,我有些地方加在了弱拍,细心的小朋友要认真的倾听才能分辨出来哦!
让我们一起快活地唱一唱吧。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