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薛有序,于斯千年:豫宝斋分享济宁博物馆古薛国青铜玉器
惟薛有序,于斯千年
古薛国是古代山东地区存续时间最长、序列最为清晰的东方古国之一,兴起于史前文化发达的薛河流域,史前人类的足迹遍布薛河两岸,繁若星辰。古薛国自夏代立国,历经商、西周、春秋,直至战国中期被齐所灭,前后延续长达千余年,涌现出了一批像“造车鼻祖”奚仲、贤相仲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等影响历史、载入史册的著名人物。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滕州前掌大墓地和薛国故城的发掘,出土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呈现了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古薛国画卷。文物既包括带有薛侯铭文的青铜礼器,也有制作精美的玉石器;既有出土时盛有酒和饺子的青铜卣、青铜簠,也有带有东夷特色的鹿角铜鸟兽饰。
薛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是鲁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遗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初步探明了除地上现有的战国城,地下的西周早期城,还有商代城和龙山城,对于研究古国古城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薛国,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历经1500多年。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张汪镇。传说是炎帝后裔。薛国前段时间由任姓家族统治,后段时间由田齐的妫姓(田氏)家族统治。
薛国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这个说法和后世称奚仲为舟车始祖是可以相印证的。《左传》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故后人称奚仲为中国造车鼻祖。另据《通志·氏族》称:“颛帝少子阳封于此,故以为姓,夏朝时期,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亦封于薛。”
薛国---始封祖为夏朝车正奚仲(侯爵)。今有薛国故城遗址。后迁邳,亦曰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北。不久又迁上邳,即今微山西北欢城,奚仲之后仲虺居薛,为商汤左相。周武王灭商,复封其后裔于薛。春秋以后,薛又迁下邳。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可考者凡64世。战国时(或疑齐闵王3年,即前298年)灭亡,入为齐邑。传世器有薛侯匜、薛侯鼎、薛仲铜簠。
春秋鹿角铜鸟形饰
春秋时期
通高48.9厘米,重1517克
滕州市薛国故城5号墓出土
济宁市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为一分枝杈鹿角,其中一枝杈顶端套置一铜兽首,其余四枝杈顶端套置铜铸鸟形饰,立鸟形态各异。东夷族鸟图腾崇拜 东夷是中国先秦时期,尤其是商、周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下游青、兖、徐三州居民的总称。东夷人是中国最古老文字、弓箭、礼制和金属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东周时期,由于齐国和鲁国在山东的长期经营,东夷文明与中原文明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文明的主体之一。秦汉以后,东夷的概念外延为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东夷族全用鸟为名号,所以,历史上又称这一带的古代居民为鸟夷。古代很多文献记载了东夷族关于鸟崇拜的传说,并且这些记载在今天已经为考古学文化所印证: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陶鬶均为鸟形;大汶口文化遗物中“某些器物口沿盛行鸟喙状突饰”,山东龙山文化中“鼎足形制多样,以鸟首形最富代表性”。由此可知,鸟图腾崇拜在位于今山东境内的东夷族分布区内是非常盛行的。薛国故城出土的鹿角铜鸟兽也正是东夷族文明和中原文明融合的典型例证。
春秋青铜附耳蹄足蟠螭纹(铭文)鼎
春秋时期
通高37厘米,口径25.4厘米
滕州市薛国故城2号墓出土
济宁市博物馆藏
薛国列鼎共8件成套,时代为春秋,1978年12月出土于薛国故城(今滕州市南30公里张汪镇)2号墓,属薛侯生前使用的青铜礼器。其中七件式样一致,大小有别,称为列鼎,另一件为陪鼎,式样与列鼎不同。列鼎铭文模糊难识,待释。《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薛侯使用七件列鼎,一件陪鼎,是与其身份相符的。列鼎均饰有蟠螭纹,属于春秋青铜器的常用纹饰,为文物断代重要依据。
列鼎制度 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代,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具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多种功能,是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簋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春秋书刻工具
春秋时期
滕州市薛国故城2号墓出土
济宁市博物馆藏
迄今为止最为齐全的春秋时期的书刻工具。这套书刻工具计27件,其中有铜斧1件、锛2件、削刀7件、刻刀2件、凿4件、刻针4件、锯2件、钻2件以及磨石3件。估计原有毛笔,可能已朽毁。这套书刻工具,包括了从破竹、修正到刻字、改错组装以及磨砺利器的所有工具,为研究春秋时代的书刻用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物资料。同时据观察,刻刀、刻针等为锻制,且刻针的尖部呈蓝灰色,似经淬火工艺处理。这又为研究春秋时代的铜器加工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
青铜提梁“薛侯行壶”
春秋时期
通高22.8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6厘米,重1423克
滕州市薛国故城3号墓出土
济宁市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为薛侯出行时所用水器。青铜质,鼓腹,平底,兽首耳,有盖,盖顶立一鸟,盖两侧为兽首衔环,链状提梁穿于环中,颈部饰蟠螭纹,腹下部有一兽环形钮,腹部有两行四字铭文“薛侯行壶”。侯,在春秋时期位列诸侯什么等级呢?据史料记载,西周建立后,天子称“王”,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各国诸侯的爵位由国君任命世袭,不代表职权大小,国君在国内都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进入春秋以后,由于周王室势力日趋衰微,诸侯国开始出现擅自称王的越礼现象,而且由于大国争霸和兼并小国现象十分普遍,诸侯们也会封自己的下属为侯或伯等。到了战国,五等爵位制已。
春秋蟠螭纹兽首柄青铜簠
春秋时期
长26.9厘米,宽21.2厘米,
高17.3厘米
滕州市薛国故城1号墓出土
济宁市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铜簠内排放着满满一盒三角形食物,出土时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风一吹即消失掉,露出三角形、状似水饺的食物。食物虽已炭化,但当用竹签轻轻拨动时,发现三角形食物内包有屑状馅。经专家观察分析,我们认为铜簠内三角形食物,当即中国传统的美食水饺或早期馄饨。三角形食物每个的长边为5—6厘米,从一角到一边的中点长3.5—4厘米。如果我们的观察和推断无误,那么出土的水饺要比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唐代墓中出土的水饺实物早近1500年。春秋时期的水饺在东夷地区薛国墓葬中的发现说明这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
商代墓葬中发现的鼎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到了西周时期,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等级森严的列鼎制度。“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尺寸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这是当时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春秋中晚期,越礼的现象开始出现,随着社会的改革,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据礼书记载:西周时期祭祀和宴飨时经常以奇数的列鼎和偶数的列簋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三陪鼎)八簋。第一鼎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七鼎(一陪鼎)六簋,称大牢,减少鲜鱼、鲜腊两味;卿大夫五鼎四簋,称少牢,鼎实为羊、豕、鱼、腊、肤;士三鼎二簋,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玉石饰品
1978年12月薛国故城出土了一批玉石饰品,其中13件确定为一级文物,除双鸟青玉佩、凤鸟玉佩分别是1号墓、8号墓外,其余均为2号墓出土。玉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玉石饰品断代的标准器物,弥足珍贵。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乐艺会延伸阅读
张镝的饕餮古代艺术精彩亮相:2018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