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坛点将录》之《“小旋风”侯耀文》(连载十)
侯耀文(1948年——2007年),他是改革开放之后走红全国的一批笑星中的佼佼者,他出身曲艺世家,他的父亲就是被人们看作是新中国相声代名词的侯宝林先生。虽然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但是侯耀文的从艺道路还是非常曲折的,由于父亲不允许他说相声,他1960年第一次上台表演相声《醉酒》时用的是小阿弟的艺名。直到1965年,他进入中国铁路文工团成为了专业演员,还是有单位的领导和侯先生反复做工作的结果。
侯耀文先生
虽然侯耀文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但直到1994年才有李伯祥带拉师弟,带入了赵佩茹的名下,侯耀文这一代的相声演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艺术巅峰时期都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随着改革开放,文艺春天的到来,这些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于相声舞台之上,撑起了当时主流相声的一片天。这一批演员的主要人物就是以1984年全国评选的十大笑星为代表,而侯耀文石富宽双双榜上有名,这是对他们艺术的充分肯定,以他们当时的表演来说也的确是实至名归的。前面我曾提过,侯耀文的表演特色可以用“清朗”来形容。所谓“清”者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共性,而“朗”则是形容侯耀文台风的大气,他去世之后,有人形容它有王者之风,如果撇去其中一美的成分,单纯从艺术的角度来考量,侯先生黄金时期的台风确实是大气磅礴,非侪辈可以比拟的。
侯宝林与侯耀文
作为名父之子,除了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之外,恐怕对于自身来说确实是忧大于喜的,比如马志明先生,他走的是一条继承的道路,他把马三立的相声照单全收,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按照马家的路数,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进行精雕细刻。比如《拴娃娃》《大保镖》当中的一些小修小改就是鲜明的例子,对于创编相声呢,也都按照马家的风格进行演绎,他的这种艺术策略无疑是相当英明的。所以在马三立老先生临终之前,曾经说过以后听志明的吧,这样的肯定支持,在马老退出舞台之后,马志明当仁不让的成为了马氏相声的代言人。前面我说过了,马氏相声的“SHI”,我认为用式样的式更为妥当。但这条道路对于侯耀文来说却并不合适,第一、马家的表演风格是按人物刻画的,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而侯宝林先生的艺术特点却没有什么特点可循,再者中侯宝林先生一生指点侯耀文也只是区区几次而已,其余的都是熏陶而成。这里需要提一句,在说唱艺术的很多家庭中,熏活是学活最重要的渠道,而按照常理呢,近水楼台般的亲身传授,反倒并非是常态,这里有可能是当家人对于子女的一定呵护,也更有他们自己作为开宗立派人物,对于自身艺术的苛刻标准吧。侯耀文的这种情形,与马志明在文革期间得其父言传身教就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二,侯耀文身在中国铁路文工团,自然其志向是向全国发展,而如果自身艺术的地域风格过于明显的话,肯定会限制他的上升空间,于是他自然的要绕开他父亲来另辟蹊径了。马志明艺术造诣比侯耀文要高很多,但名气却不能相提并论,原因就在于马家的风格只适合天津北京一带,换到外地,就未必行得通,举个例子,他曾经回忆说自己的父亲马三立到内蒙古演出查卫生的时候,到了底台下观众竟然没有什么反应原因也许就在于此吧。马志明先生2003年在北大连说了4段效果空前火爆,但这也只是偶一为之,如果让志明先生长期在北京一带发展,他这种有天津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到底结果如何?
其实也未可知。虽然侯宝林大师没有一招一式的指点侯耀文,但侯耀文还是遗传了他父亲的好嗓子,继承了以“正常”为主的艺术思想,无论是戏柳还是歌柳都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不过呢,我个人觉得侯耀文的嗓子还是适合唱戏,而不适合唱歌,这里应该着重一提的就是侯耀文先生学唱花脸。他学唱过京剧裘派的《姚期》和评剧魏派的《秦香莲》,《秦香莲》这出戏如果卖花脸,叫做《铡美案》,而评剧青衣为主,当然叫《秦香莲》了,侯耀文都唱来很有韵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争强好胜的一面。因为侯宝林限于天赋,不是很爱唱花脸,他自己拿手的段子《改行》、《卖包子》、《空城计》、《阳平关》,其实都有学花脸了,但走的一般都是大路货,跟金少山、侯喜瑞的唱法相距甚远,侯喜瑞的《阳平关》最拿手,他在《空城计》中扮演数着马谡最好,有“活马谡”的美称。按此戏当中司马懿多由铜锤花脸来扮演,而侯喜瑞先生是架子花脸,侯耀文爱唱花脸也是对父亲的一种超越,尤其他在1987年春晚上表演过《打岔》,学《连环套》中一句,“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获得了满堂喝彩,可见,也下过很深的功夫。侯耀文是个很多才多艺的演员,他就会唱快板、山东琴书而且曾经自拉坠胡和杨柏演唱《梁祝下山》。
侯耀文与搭档石富宽
除了主攻相声之外,他还跟紧时代的发展表演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小品,比如1989年春晚和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1994年和黄宏的《打扑克》都享誉全国,又多次涉足影视界,侯耀文除了1979年和老搭档石富宽表演的相声《人欢路畅》,被收入谢铁骊导演的电影《笑》之外,还拍摄过很多的电影和电视剧,记得他去世的时候,张晨就说过喜欢看侯耀文在节目当中的表演,这无疑是指他在相声当中积累了许多表演的经验而言。而这些也都和他的天赋和自身努力分不开的,如从京剧评剧到很多地方戏、快板、现代乐器等等,他几乎无一不会。侯耀文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就是他和石富宽,即高凤山的徒弟,搭档了42年,始终没有咧穴是很难得的,这么长时间的合作在老艺人那里这都不多见,青年一辈就更是寥寥无几了。他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这一生只用石富宽这一个捧哏的话,这份感情,还真是值得很多相声演员后辈们多多学习。
不过侯耀文的缺点也是很多的,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侯耀文所上演的节目创编相声占了绝大多数,他的这些创编相声有的是很不错的,比如《财迷丈人》《心病》《小眼看世界》等等,但有很多是应时应景的短命作品,而且这些节目为数并不少,特别是他在春晚上表演的节目,都有这个弊病。这也可能和他在铁路系统工作受到题材和受众的局限有一定关系,二是对于旧瓶装新酒的处理技巧,值得再次商榷。
意气风发
平心而论,侯耀文的传统基础是不错的,但是他正经八百并原汁原味的演绎传统活,好像很少。他的做法常常是把传统的技巧略显生硬的,嫁接到新节目中去,就是新老之间的这种硬伤,仍是比较明显。比如《争先恐后》中。融入了绕口令、太平歌词、卖布头这三种技法,当然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个人觉得如果他能把传统节目的精神掌握得再多一点,可能就会编出更多精品的相声。三是艺术黄金时期过于短暂了,这也是他们这一代艺人的通病,像姜昆的黄金时代就是在90年代之前,一进入90年代,其艺术水准就好似停滞不前了。侯耀文也有这个问题,可能90年代社会变化加快,因为时代更替导致文艺创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相声的低谷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吧。大家可以看看春晚相声的发展轨迹,就能明白近30年相声发展的趋势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应该为这个群体的因缘际遇而感叹了。
推荐曲目:
《戏曲漫谈》,这是侯耀文石富宽年轻时期的一段代表作,集中反映出侯耀文柳活的特长,当时她的嗓音清脆激越,高亢响亮,台风潇洒帅气,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其中那句川剧的志趣威虎山好一派北国风光,真是让人拍案称奇。
《财迷丈人》,侯耀文早期的代表作,一是《财迷丈人》、二是《糖醋活鱼》,作者都是沈永年,我个人觉得还是《财迷丈人》好一些,政治气息不是很浓。相声毕竟还是要以娱乐为主的,这段相声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中唱了一段太平歌词,这在太平歌词绝迹多年的时代,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口吐莲花》,侯耀文表演的传统相声不多,而且水平不能说都很高,比如他的传统活《八扇屏》,只是有而已,不过这一段算是相当不错了,这个活据说是从戏法艺人的表演中借鉴过来的,天津的尹笑声表演时还卖了一个变鞋的噱头。侯耀文改编的这段比较精炼,而且人物性格较为突出,现在表演这段儿基本上德云社都是这个路子,卖的就是最后那一“喷水”而已。且不说,喷一脸水是否妥当?我觉得这种演法是把这个段子的格局给弄小了。本来这种表演的“打哏”的作品如何处理,业内一直存在着争议,那么现在德云社表演的这个底,无疑在这类争议中又增加了更多的减分项。
《黄鹤楼》,我这里说的版本是指侯耀文来天津庆祝魏文亮先生从艺55周年庆祝活动时表演的版本,有魏文亮为其捧哏,也可以说是侯耀文表演的为数不多的极端传统活之一。听上去感觉侯耀文的传统功底还是很扎实的,但上台前的对词过程明显较为仓促。
《小眼看世界》,我觉得这是侯耀文与铁路有关的相声中质量比较高的一段儿了,从立意到选材到结构都非常出色,虽然说的也是铁路上的事情,但观众并不觉得陌生,人物塑造的也比较鲜活。
《心病》,这是第二届相声大赛展演作品,我个人认为是侯耀文所有创编相声中最好的一段,这段和小眼看世界一样,同样塑造了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效果非常不错,塑造小人物本是马氏相声所擅长的,而侯耀文的这两段相声的确让人刮目相看。
《见义勇为》,这个段子应是侯耀文进入表演,创编相声上的一段精品,他对当时热点的点评,构成了他们针对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热点事件的一次集中作品的聚焦。可以感觉出来,那个时候的侯耀文、石富宽,在舞台上的意气风发与锐意进取,希望更大的发挥相声的讽刺功效,针砭时弊,弘扬正气。
《河南戏》,这是侯耀文在2006年德云社10周年庆典上和于谦合作表演的一个节目。彼时她的嗓子已经没有昔日那么万道霞光了,有一种凄凉沧桑的感觉,不过唱的还是很有韵味的,而且高分并不少,于谦则一如既往的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砸了一个满堂彩。而一年后的2007年,侯耀文先生甲子未受,猝然辞世,让人不免唏嘘不已,因为这对侯宝林时代,京派相声的继承和发展影响都是很大的。
侯耀文与郭德纲
可以从侯耀文先生辞世后的一系列后续报道来分析,以下这三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一、不成立治丧委员会,不开追悼会,只能叫追思会,对于在中国铁路团从事多年的文艺工作者,而且是一个广受群众熟悉并喜欢的著名相声演员,这种结果,让人不免称奇,想起不久前的著名小品演员赵丽蓉老师仙逝,他从艺60多年也是广受群众喜爱,走后很多人去送行。去参加追悼会,场面极为感人、壮观,侯耀文先生是国家一级演员从艺40多年,在相声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作品甚丰,怎么就不值得为它开个追悼会呢?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记得那个时候在马季先生去世后,曲艺界有声音大声疾呼,失去了一位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对此侯耀文在公开场合曾表示,从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离开之后,相声界就没有领军人物了。自己也说了五个衡量领军人物的标准,依次是:第一,必须是相声艺术的表演权威,第二,不仅擅长表演,还能独立创作优秀剧本,第三,必须是向上理论家,能够著书立说,第四,必须是相声教育家。把相声艺术发扬光大,桃李满天下,最后必须是评论家,可以给争议的问题指引正确的方向。这5条标准对于马季先生来讲,我个人认为还是基本符合的,当然了领军人物与相声大师不能等同起来。这个呢,我还是认可相声评论家薛宝琨的说法,他说迄今为止相声界可堪“大师”二字的只有4人,分别是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和侯宝林,按照辈分来讲,前两位是寿字辈,后两位是宝字辈的,他们的艺术、影响和传帮带的成就有目共睹,那么侯先生说这个话的目的在于什么呢?我想除了历史渊源之外,不外乎是他更希望大家能够摆正各自的位置,在此前相声艺术不景气的环境下,行内不应再去争个无谓的虚名。
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侯耀文先生的存在,也是京派相声的一种力量平衡,但很不幸这种平衡随着他的突然离世被打破了,这之后我们看到了很多事件上演并发酵直到今天无疑。在郭德纲让相声重振雄风之前,马季、侯耀文等一直在为相声的再度繁荣做着不懈的努力,尽管侯耀文作为京派相声的主要传承者,对他的评价和最终影响说法不一,但对于相声爱好者们,侯三爷这面旗帜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相声和他的影视作品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难忘的记忆之一,那些具有他个人特色的段子,必然在岁月中留下个性化的烙印,供更多的相声迷们玩味和拒绝注释。
拂袖而去
景孤血先生在《菊坛逸闻录》里将“小旋风”给了谭富英,因为他是京剧宗师谭鑫培的孙子,而在相声界,能推动相声艺术脱俗去雅,登堂入室达到很高的艺术地位的人物,首推侯宝林了,那么相应的小旋风,这个绰号自然到了侯耀文的身上。
未完待续,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