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努力,为什么还没成功?
一个通过鸟笼扭转命运的村庄↓↓↓
[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瞎努力]
此文可用于治疗焦虑
人人都渴望成功,
但成功哪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呢?
谁都知道要努力,
可如果方向错了,没抓住机会。
你就很难游到理想的彼岸。
介哥这次在清远遇到了一群人,
他们就是通过不懈坚持,巧妙运用时机。
最终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在广东清远,有个叫禾云镇沙河的地方。
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鸟笼村,
吸引了各地鸟笼爱好者慕名前来。
但谁也没想到,不过十年光阴,
它既因鸟笼而盛,也因鸟笼而衰。
上世纪60年代,
一个在清远沙河生产队工作的年轻人,
为了让自己大队的经济效益更好。
从广州请来一位鸟笼师傅,
教授村民制作鸟笼的技艺。
这位年轻人万万没想到,
这一个平常不过的举动,
撬动了整个村庄的命运齿轮。
(点击上方视频,看制作鸟笼第一步)
村民们勤奋好学,全情投入,
自发形成了一整套完美的手工体系流程。
沙河鸟笼因用材上乘,做工精美,
风格多样而渐渐扬名海内外。
80年代一位新加坡商人远渡重洋至此,
以3000元高价买走一个雕花鸟笼。
许多村民因做鸟笼的高收入而衣食无忧。
如果说鸟笼村的发迹源自一颗意外的糖,
甜过之后,
命运则毫不客气地浇来一场苦雨。
城市居民越来越少人养鸟,
自然的,鸟笼市场也开始迅速萎缩。
很多沙河鸟笼都堆积在库,
最后只能忍痛以低价出售。
这里的年轻人也不愿再继承鸟笼手艺,
纷纷选择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点击上方视频,看老师傅的高超手艺)
尽管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
沙河鸟笼也难逃巨浪的无情席卷。
一个沉重的问题摆在老师傅们面前
是继续做着这份入不敷出的手艺活?
还是干脆挥挥衣袖改行算了?
在整个村庄陷入低落焦灼之时,
一位本地小伙准备酝酿一场变革。
小伙叫张国生,像很多同龄人一样,
自小在父辈的鸟笼作坊里长大,
跟着父亲与工匠叔叔们学习技艺,
十几岁时就能独立完成一个漂亮鸟笼,
长大后便接手了父亲的事业。
但此时的鸟笼行当已是喘喘一息,
眼看着自家店铺就要随大潮倒闭。
他本可以有其他选择,
比如将店铺改成一般小卖铺,
比如去大城市找一份工作,
但都一一拒绝了。
因为他既不甘放弃父亲的心血,
也不忍就这样解散老师傅们,
让珍贵的沙河鸟笼技艺失传。
于是下定决心无论如何,
都要让大家“活下去”。
不断冥思苦想,不断外出考察,
他灵光一现,
尽管鸟笼的功能需求已大大减弱,
但其优美古朴的造型仍深受大众喜爱。
何不结合鸟笼的特点改造成现代家具?
于是张国生开始了用鸟笼做灯饰。
他组织师傅们一起学习,
花了几个月时间,
观摩几百样灯具造型。
结合鸟笼的结构特点,
经过一次又一次修改和测评,
终于设计出了几款以鸟笼为形状基础,
但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的灯饰。
由于造型新颖,
材质和技艺都很过硬,
又有张国生的用心经营与积极推广,
“鸟笼灯饰”逐渐进入主流市场,
规模越做越大。
但张国生不敢松懈,
他害怕又一次被潮流淘汰。
(点击上方视频,看鸟笼灯的诞生)
他请来专业设计师进行指导改良,
让鸟笼灯造型越来越多样化。
尝试用竹以外的树木材质进行创作,
吸引了不少木质家居爱好者。
还利用便捷的电商平台,
将产自清远的鸟笼灯推向更远的地方。
就这样,只不过转换了一个跑道,
幸运再次光临这个渺小的村庄。
老师傅们不仅没失业改行,
还将自己的手艺运用到更广的领域。
时代日新月异,
你永远难猜到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有些人也许运气好撞到风口飞了起来,
但如果没有真本事,总有一天会摔下来。
当共享经济火了,
不少人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蜂拥而上,
花完忽悠到的融资后,只能灰溜溜地离场。
有些人不急不躁,
按自己的规划坚持努力。
到最后,无论哪种大风吹来,
都能够乘风而起。
如在传统媒体业内一片哀嚎之时,
不少优秀的纸媒记者,
仍能凭借多年的文字功力与编辑眼光,
转身即变成几百万粉丝的公号大V。
所以当巨浪一波波袭来时,
你必须要先知道,
自己可以凭什么安身立命,
然后花足够多的心血,
去磨练这一技之长,
最后,还必须要聪明地拥抱这个时代,
为自己找到用武之地。
介哥这里有个小投票
▼
在你的人生中,
有哪些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台回复“好运”,获取今日好运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