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进入人体后,到底经历了什么?越简单的问题越值得思考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强调了食物对我们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那么他一生消耗的食物总重要超过29000kg,不过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并不能被全部吸收,所以就有了便便的产生。那么食物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奇幻旅程,才成了便便的模样呢?
首先,当我们把食物吃进去的时候,通过咀嚼的物理分解以及唾液淀粉酶的化学分解,体积较大的食物便被处理成能被吞咽下去的小块结构,然后它们便来到了第一站,食管。
作为一条连接咽喉和胃的通道,食管具有很强的收缩作用,食物就在食管的收缩下逐渐地滑向第二站,胃部。
如果说食道有收缩能力的话,那么胃的收缩能力是远远在于其之上的,通过剧烈的收缩,食物会被搅得更碎。不仅如此,胃还会通过分泌胃酸和酶的化学手段,将食物粉碎得更彻底 变成水样或糊状的食糜,最后通过收缩运动,食糜被一点点地运往第三站,小肠。
到这一步,小肠所要做的便是吸收食糜中的营养物质,它可谓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小肠本身的物理运动配合,胰腺分泌的胰液、胆囊分泌的胆汁和小肠液三种化学物质,会使得绝大部分的食糜会被小肠吸收。
而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就从小肠进入第四站,大肠。从小肠排进来的食物残渣像是到达终点站的大巴车,会在大肠“休息”十几个小时以上。在这里,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大肠吸收,剩余部分经过大肠内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后形成便便。
至于为什么吃下去香喷喷的食物,排出来的便便会是臭的?其实是因为肠道内存在着不计其数的微生物,当微生物分解蛋白质的时候,会产生氨、硫化氢、组胺、吲哚等物质,这些分子都具备“相对难闻”的味道。
当然,肠道自然不会允许这些物质堆积起来,对人体造成伤害 所以它会将某些成分尽可能地吸收掉,然后交由肝脏处理。其中氨气和硫化氢会随着“屁”排出体外,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味道,硫化氢闻起来就像臭鸡蛋的味道。而吲哚及其同系物和衍生物则会随着“便便”排出,由于浓度较高,所以也会表现出浓浓的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