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书法近三十年的种种变迁和发展
谈论到中国的书法,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们的书法从甲骨文细算起来,或许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为什么只说近三十年的变迁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近三十年前我们已经忘却书法,不知道什么是正宗的书法。直到如今可以说,我们逐渐取得文化自信,才渐渐懂得什么是中国的书法,以及她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具体情况,且看书法家破石细细道来。
首先,中国近三十年的书法是建立在大字报的基础上。
提到书法,很多人会想到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会想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如此之类等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文革以后,中国的书法只剩下大字报,那些前贤遗留下来的碑帖以及拓本,大多数被毁之一炬。等到“文革”结束以后,拿毛笔写字的基本都是在抄大字报。因此,可以说,三十年前的书法,尽管可能有个别人很优秀,但是书法的传统基础荡然无存。
其次,中书协成立以后,标志着中国人开始从新摸索书法之路。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书法以及文化的基础,都已经在“文革”中荡然无存。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在1981年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这就标志着新中国从新走上书法的摸索之路。
那么,为什么是摸索之路?因为谁也不知道中国的书法究竟要如何发展?于是,在书法界出现变了味道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各种书法名词的大量涌现。比如说,“前卫派书法”、“学院派书法”以及“保守派书法”等。这些新奇的名词出现,充斥着人们的耳目,迷乱着人们的思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书法变得像如今的国学一样,貌似兴盛,实则乱象丛生。
再次,很多书法名人的力挽狂澜。
在近三十年中,在人们面前比较耳熟能详的一些书法名家,如启功、欧阳中石、田蕴章等,可以说这些人代表着中国书法的发展主流。且看启功的字体,出自明清馆阁体,也算作是明清书风的一种延续,而欧阳中石的书法可以看到明显的魏碑痕迹,可以算作清中叶以来碑学兴起后的一种延续。紧接着田蕴章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横空出世,警醒世人,使得大家意识到我们书法的真正基础在于楷书,更准确地说那就是唐楷。有了这个基本认识以后,到如今的书法界,以“二王”书风为代表的一大批书法家迅速崛起,可以说至此中国书法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最后,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无论是明清的馆阁体,还是碑学的继承,乃至于当前“二王”传统书风的回归,只要能够在各个时期抓住这一条主线,那么一定可以在书法史上留下宝贵的一页。同时,但凡脱离这一主线,很多从事书法的人必将失去在书法史的意义,逐渐“人亡业衰”,从世间销声匿迹。比如之前被吵得十分火热的“今楷”以及那些稀奇古怪的书法名词,恐怕早已经被世人唾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