畤祭与祭天
我国古代社会中,祭祀被认为是与军事并列的国家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而在祭祀中,祭天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祭祀中最隆重的就是祭天大礼。历代帝王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率领群臣虔诚焚香,祷告国泰民安。根据儒家对祭祀的定义,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古代在城郊祭祀天地,因此祭祀天地又称为“郊祀”,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在周代,冬至在圜丘祭天,象征天圆,夏至在方泽祭地,以示地方。祭天时焚烧祭品以使其烟气上达于天,祭地时将祭品瘗埋以飨神。
在祭祀大礼中,祭天与畤祭有相同之处,又有着实质性差异,下面我来揭示一下这两者的异同和传承历史,期望对此有研究的人提出批评指正。
祭天和畤祭共同的地方,都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祭祀,都是祭祀上帝,但是二者无论是产生的源头,祭祀对象,到经历的历史,祭祀的场所和时间都是不同的。
首先,从产生的源头看,祭天是周礼,而畤祭是秦人创设的,并不符合周礼的规范。
据记载,西周初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仪式。每到冬至这天,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周礼为孔子所推崇,为儒家所传承下来。而畤祭则是秦襄公设立。秦人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周王室封为诸侯。为了庆祝这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事件,秦襄公修祖庙以告慰先祖,设立西畤感激天神护佑,并祈求上苍护佑新生的诸侯国秦国。但是按照周礼,祭天大礼只有周王室才有资格,祭祀昊天上帝属于周天子的特权,诸侯没有这个权利。秦襄公设立西畤,祭祀五方上帝,一方面规避了诸侯不可祭天的规矩,另外一方面又让具有了祭祀天的含义,因此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即可以规避诸侯不可祭天的规矩,又具有祭祀苍天的意义。但是按照周礼,这是一种诸侯不可以有的僭越行为。
其次,从祭祀的对象看,祭天祭祀的是自然神昊天上帝,畤祭祭祀的是祖先神五方上帝,祭天祭祀的是天帝,畤祭祭祀的是人帝。
祭天是周礼,冬至日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到唐宋时期,祭天成为一种只能由皇室进行的仪式。后来这种庄严的礼仪也被其他民族的君王所接受和仿效。清朝时,满清皇族扩大了祭天的范围,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畤祭是秦人设立,只是在先秦时期由秦侯,秦始皇以后由皇帝在专门建立的祭坛举行祭祀仪式。以王肃为代表的宗教系统认为五行人帝可称为上帝,但不可称为天;昊天上帝则可称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六上帝中,自然帝昊天上帝可称天,人帝即五行上帝不可称天。《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昊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五经通义》:“天皇大帝亦曰太一。”郑玄云:“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即五方上帝为昊天上帝的辅佐之神。在中华宗教信仰中,五帝是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仅次于“单独郊祭上帝(共五个,又称:五方上帝、五天神)”,五帝属于大祀,祭祀内容包括作为主祭的五方上帝,以及各自配帝、各自从祀官、各自从祀星、三辰、四方七宿等一起组合祭祀的仪式,一年一次。
第三,从祭祀的历史看,畤祭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设立开始,到汉成帝时期被儒生们认为不合周礼而停止,存续了八百多年,而祭天则从周至民国,袁世凯最后一次祭天大礼结束,存续了数千年之久。
秦国从秦襄公开始建立西畤祭祀“五帝”,秦文公东迁后秦国又在在雍城(秦国从陇上东迁后的都城,今为陕西宝鸡)修建祭祀场地,但只修建了四个,分别是:密畤,鄜畤,下畤,上畤,称之为秦雍四畤。到汉高祖刘邦登基的时候,他常以黑帝自居,于是在秦雍四畤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北畤,以祭祀黑帝,称之为汉雍五畤,因此如今历史上所提到的五畤祭祀大礼,通常指的是汉雍五畤的祭祀典礼,并且一直延续到汉成帝时期,一直都是历代君王举行国家祭祀的地方。《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前770年)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其后十六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前756年)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前367年)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秦宣公(前672年)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秦灵公(前422年)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汉兴,高祖……二年(前205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
畤祭一直作为最高祭祀延续八百多年后的汉成帝时,儒生们议论纷纷,认为畤祭不合周礼,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联名上奏,建议依照周礼,祭天于都城南郊,祭地于都城北郊,而秦建立的雍四畤为诸侯祭天所用,北畤为国家未定时建立,天子不宜继续祭祀,建议废除雍五畤祭祀。汉成帝采纳了这个建议,罢掉雍地五畤祭祀。从此畤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按照周礼历代天子祭祀上帝于国都南郊,天坛的传统由此开始。
畤祭中雍地五畤都有具体的地点,唯有秦襄公设立的西畤只见于史记的简短记载,至今不知道具体位置。笔者根据甘谷县磐安镇南山莲花石石雕群落考证的结果,认为莲花石按照五行排列的五组石雕就是秦襄公设立的西畤。(见图片)
第四,从祭祀的场所看,祭天的天坛是在国都南郊,而畤祭的祭坛则一般都位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而特征是“封土为坛、除地为场、为坛三垓。”
《史记·封禅书》载:“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 据传说,畤在黄帝时期就已出现,早期可能是一种民间祭祀的方式。秦襄公设立西畤,应该是把民间祭祀提升为朝廷祭祀。
第五,从祭祀的时间看,祭天是冬至祭祀,畤祭的祭祀则比较频繁。畤祭时间为国君三年一郊,于十月上宿郊见。除此之外,还按照时令,每年四季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进行祭祀。《史记·封禅书》:“故雍四畤,春以为岁祠祷,因泮冻,秋涸冻,冬赛祠,五月尝驹,及四中之月月祠,陈宝节来一祠。春、夏用骍,秋、冬用。畤驹四匹,木寓龙一驷,木寓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黄犊羔各四,圭、币各有数,皆生瘗埋,无俎豆之具。三年一郊。秦以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通权火,拜于咸阳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经祠云。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亲往。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