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建波丨穿山灶十碗席
崤函古道上的马蹄声渐行渐远,函谷雄关气势依然,安国寺的晨钟在群山回荡,还能听到蛤蟆塔回音在飘扬,甘山的红叶醉于夕阳,与霞光一起映红天际,给我的故乡陕州大地披上盛装。
豫西的山水在改革的风中苏醒,分田到户是大集体的所有惰性荡然无存,农民的智慧得到高度的升华,再有天公做美风调雨顺,几年光景日子富裕起来,多年的忧郁、哀叹、迷茫从脸上撕掉,换上春的花开,夏的热烈,秋的丰润。
忙完秋收种上麦子地里的活少了,进入冬闲,坐在热炕头享受丰收的喜乐。不再缺吃少穿,村里串门的到谁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抽着支烟(过去抽的是旱烟袋或草纸自己卷的)喝着茶聊着天,嗑瓜子吃花生,从心里迸发出的满足洋溢在脸上。不过,有些家里还是挺忙的,为孩子的婚事做着准备。春秋地里活多,办事忙不过来,早早让先生看个冬天里吉祥的日子,在冬闲给孩子办事。虽说冬天天气冷点,人闲找帮忙的容易,就是不去找,只要村里人知道谁家有事都会很主动的帮忙。
堂兄明天结婚,一大早院里就站了不少人。伯父提前找好管事的人,管事的在村里是有威望的,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他说句话都会言听计从。因是冷天,我们本家的早早帮着做了早饭,是来的人吃过热乎的饭菜看管事的怎样安排,而后各行其事。
结婚所用的菜昨天已经买好,今天早上主要就是杀猪,然后把村里各家各户的八仙桌长板凳借来,再找些锅碗盆。改革开放初还没有租赁婚用家俱的,所用全是到村里揍齐的。二百多平米的院子到中午已有些拥挤,择菜的,打棚的,和泥的,加上东窜西跑的孩子,和不断的笑语,农家院子一下子沸腾了。
厨子不是本村就是周边村的,他们来后就忙开了。泥已和好,土坯就放在跟前,师傅找准位置,採泥的採泥的,递土坯的递土坯,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很快泥和土坯垒的炉子就成形了,并在一边留个口子,这才是刚刚开个头。紧接着和口子相连垒起与平常差不多的灶台,把大铁锅放上觉得合适,用泥巴把四外抹光溜,不至于烟从空隙跑出来。灶台后留有口,师傅手没有停,接着后面留的口继续垒,垒尺把高,拿来长长的木板,再找个结实的登子,把木板的一头放在垒好的土坯上,另一头放在登子上,再用土坯和泥巴在木板上做一排小的灶台。这些小的灶台与大灶台紧紧相连,完全贯通的。垒好的小灶台把大小不等的铁锅放上感觉合适了,才算完工。这就是流传家乡千载的穿山灶。
穿山灶周围的垃圾清理干净,师傅开始生火。提前锯好的木头节放些进去,再放点小的木头碎片,把废旧的化肥编织袋点着,待火苗旺了,看着小火球一点点滴到木头上燃着小的木片。火势旺盛时添些粗的木头,把铁锅放到炉上,倒上油,开始炸需要过油的菜品。紧挨着炉子的大铁锅添上水,暂时不用去管,后面灶上放好大小不等的铁锅,一样添上水做备用。就这样,前面炉子一个火把后面的水都烧开了,即不影响师傅油炸,又不影响烧水,即省资源又生劳力。
分田后的农民腰包鼓了,不再是为村里谁家有事美美吃一顿,聚在一起能显示出左邻右舍的和睦,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会被这气氛所感染。结婚的头一天下午不坐席,每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杂烩菜,聚在搭好的棚里,坐到八仙桌旁,是各自过日子所没有的热闹在此享受到了。
第二天大清早,厨师就忙活开了,准备去迎亲的饭菜。冬天天短,迎亲尽量赶早,早点准备不至于到时忙的焦头烂额。结婚是大事,无论是家里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会早点到来把该准备的准备周全。当天管事的到来看看迎亲的人来全没,问问饭准备好没,看家里去迎亲所需是否准备停当,一切安好,招呼所有的人准备吃小饭(相当于早餐)。
鞭炮响起,人的目光凝聚在当天的主角身上,堂兄胸前挂花,一身新装,比往日看起来精神多了,脸上的得意之色也是自然的流露出来。新媳妇是邻村的,二三里之隔,迎亲的队伍没有车辆,七八个人走着去的。刚有点钱的农民保持着节俭,没有老社会的高头大马,八抬大轿,也没有现在浩浩荡荡的车队,以最朴实的喜庆方式表达心里的喜乐。
迎亲队伍走后,厨师们开始准备正席,此时的穿山灶上大小不等的铁锅各就其位,火势旺,不一会就冒出气来。穿山灶开始发挥它最大的威力。
家乡的席面上三大件是少不了的,红烧肉,鸡,鱼,是席面上的主菜,其它的菜根据时令调配。昨天过油的猪肉厨师把肉切成条形,装进准备好的碗里,在肉上放葱大蒜八角香叶等调料,全部装完等待上锅。揭开穿山灶上大铁锅的锅盖,搭上竹箅,把装好肉的碗紧挨着放到箅子上,一个箅子是放不完的,摞一个箅子继续放,只到把碗全部放进去。此时锅盖已经无法盖上去,要搭上草圈,这样锅就盖的严严实实,之后需要蒸的还可以放进去。
做为重头菜的鸡都是土鸡,自家养的,不够就从村里买些。已经开膛破肚洗干净的鸡厨师正往冒着热气的铁锅里放,几十桌的酒席师傅选择的是靠大铁锅位置的那口,比穿山灶上后面的锅大,足够容下所有的鸡,这个地方火力旺,加热速度快。鸡全部放进去,把自家种的葱蒜,秋天从树上摘下的花椒放放锅里,适量加盐就可以了。土鸡有独特的香味与口感,调料太多就失去了地方风味,接下来盖上盖子,慢慢炖着就行,到香味飘满院落。
家在黄河之南三十里的地方,之间有一小镇,菜多是到镇上买的,鱼也一样。虽说有卖池塘养的草鱼鲢鱼买是不要的,选择野生的黄河鲤鱼,价格要高一点,但不会在乎,要买就买好的,也图个吉利。村里的宴席鱼多是清炖,鱼肉易熟,厨师把鱼放进穿山灶上炖鸡靠后的锅里,保证客人到来炖好,又不影响其它菜的操作。
主菜上锅完毕,除了凉菜其它菜要在穿山灶的炉火上炒,提前炒好几个,放到穿山灶后的锅台上,冬天天冷,这样可以保温,又不至于客人到时手忙脚乱。
上菜不用盘子,全部是碗,每桌十碗,因此叫十碗席。包涵了人民的心愿,把无限的深情寄托其中,希望日子美美满满,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十全十美,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同时也体现了农村人的厚道。
迎亲回来是最热闹的场景,鞭炮齐鸣,人欢马叫,把新人接到家里,再把客人迎到棚下,在有些吵杂的氛围中热气腾腾的十碗席摆到桌子上,在欢笑间动起筷子,不仅仅是享受美味,还有热情与祝福。
千百年的传承在历史的长河繁荣昌盛,十碗席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独到的香味飘出沟壑,飘过峻岭,在全国美食中成为一枝独秀,成为金牌美食。古老的穿山灶以其独特的功能,在家乡的开发中成为亮丽的风景,以古朴的姿态叙说着厚重的饮食文化。
作 者 简 介
曲建波,笔名金石,男,1966年生,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小说、散文、诗歌散见于报、刊、网络。